侯喜軍
摘 要: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分類管理與評聘是高等職業院校教師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是激勵教師專業發展、創新發展的有效手段,是提高高職院校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的有效途徑。本文針對高等職業院校的目標任務及教師崗位職責及專業特點進行深入研究,探討教師分類管理與評聘的必要性、方法路徑,對高等職業院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師分類管理與評聘
高職院校是我國高校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為經濟社會培養高技能和應用性人才的重要任務,而高質量、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保證,隨著,高職院校不斷發展壯大和高校人事制度改革進入深水區,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科學分類為基礎,以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為目的,加快形成導向鮮明、精確科學、規范有序、競爭擇優的人才管理與評價機制,是高職院校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
一、高職院校教師分類管理與評聘的現實意義
(一)深入推進高職院校教師分類管理與評聘是深化高職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增強師資隊伍活力的關鍵所在
教師分類管理與評聘是高職院深化以崗位為導向、以人才培養目標為導向、以工作性質為導向的人事制度改革探索與實踐,是完善高職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有力抓手,對高職院校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得到有效配置、最大限度的開發人力資源,提高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深入推進高職院校教師分類管理與評聘是激勵高職院校教師專業發展,完善教師培養機制的重要舉措
教師實行分類管理與評聘,為高職院校教師職業生涯發展設立多種通道,推動了高職院校教師專業化發展,使每個教師人盡其才,最大限度的施展其才華,使適合高職院校特點的教學能手、科研專家、能工巧匠、技藝大師的優秀拔尖人才不斷涌現。
(三)深入推進高職院校教師分類管理與評聘是提升高職院自身核心競爭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根本保證
教師實行分類管理與評聘,對學校建立健全教師分類管理與評聘機制,能夠進一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利于建設一支高質量、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推動高等職業院校持續、優質發展。
二、高職院校教師分類管理與評聘的現狀與問題分析
近年,國家、教育部為推動高職院校改革與發展出臺的相關文件為高職院校教師分類管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同時,高等職業院校結合其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需要對教師分類管理與評聘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實踐。實際操作中,雖然對教師崗位進行了分類、設立了不同的層級和結構,在崗位設置、聘任與考核等方面進行了設定,但并未完全依據高職院校教師個體的特點和特長進行細化分類管理與評聘,動態調整與管理機制尚未健全;與不同類別、不同崗級相配套的教師選拔、培養、考核、聘任、薪酬管理等有關的選拔培養評價管理制度和指標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
三、高職院校教師分類管理與評聘的對策建議
教育出臺《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中要求,“推動教師分類管理、分類評價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按崗聘用、競聘上崗;制訂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的教師績效評價標準,績效工資內部分配向“雙師型”教師適當傾斜。”為深化高等職業院校教師分類管理與評聘進一步明確了方向。
(一)科學規劃崗位設置方案,細化教師崗位類別
與本科院校相比,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與本科院校不同,高等職業教育擔負著培養高素質、高技術技能、應用型人才的使命,因此對教師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高等職業院校應該根據自身的辦學特色和發展目標,確定學校崗位設置方案,結合師資隊伍建設的要求對教師進行細化分類。主要應以崗位、人才培養目標、工作性質為導向,重點應側重教學科研、實踐技能、技術服務、成果轉化等方面進行細化分類,同時,兼顧基礎學科、應用技術、人文社科等不同專業教師的專業特點進行細化分類,充分體現教師的工作特點和專業屬性,避免“一刀切”,挫傷教師的積極性。
(二)分類分級設定聘崗條件,堅持擇優進行聘任
高等職業院校在設定崗位聘任條件時,要堅持分類分級的原則,科學合理設施不同類別、不同級別教師的聘崗條件。一是堅持以崗位分類為基礎,分類設定崗位聘任條件,體現不同類別崗位職能重點和專業特點;二是以崗位等級為基準,制定同一崗位類別不同崗位等級的聘任條件,要體現業績水平、質量和數量,突出標志性、重大業績成果導向;三是以教師特長為依據,體現科研型、教學型、實踐型等不同類別教師的專項特長,以此為依據設置聘任條件。最后,同類同級別崗位要堅持業績優先、質量優先,進行則有聘任。
(三)制定科學評價考核體系,推動教師專業發展
科學合理的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是分類管理能否有效激勵教師積極性和主動性的關鍵環節。一是高職院校應構建多元化教師評價機制,根據教師的崗位職責和專業特征,設置針對不同崗位和不同專業的教師職業發展路徑,注重堅持憑能力、實績、貢獻評價人才,根據不同教師的崗位類別、專業差別分類制定評價考核指標體系,注重考察教師的專業性、創新性、履職績效、創新成果和實際貢獻,避免評價標準同一性,合理設置和使用論文、論著等評價指標,實行差異化評價,發揮教師專業特長,鼓勵教師在不同專業、不同崗位;二是科學設置考評周期。遵循不同專業教師的成長發展規律,分類設置考核評價周期,注重過程導向與結果導向并用,短期評價與長期評價結合,避免考核周期與人才成長周期不一致的情況發生。針對基礎專業教師與青年教師的成長規律,突出中長期考核目標,鼓勵教師長期研究與積累,克服急躁與功利化等不利于教師成長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杜曉春 王崢.高職院校教師分類管理與分類評價機制研究[J].納稅,2018,(126).
[2]張巧玲.如何做好高職院校教師分類管理與考核工作[J].經濟師,2017,(179).
[3]廖廣知.高職院校教師崗位的分類管理制度設計[J].現代經濟信息,2017,(64).
[4]胡業權.基于模糊層次分析的高職院校教師分類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8,(194).
(作者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