豎脊肌平面阻滯(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是一種新的筋膜間平面阻滯方法,2016年Forero等首次發表ESPB在胸部神經性疼痛中的鎮痛應用,描述ESPB作為一種簡單有效又安全的技術,可以用于胸部慢性神經性疼痛以及胸部急性術后或創傷后疼痛的止痛。此后,ESPB受到廣泛關注,被逐步應用在胸部、腹部、髖關節、婦科和脊柱手術及其術后鎮痛等方面。
1 ESPB的定義及阻滯方法
豎脊肌(erectorspinae)是脊柱后方的長肌,下起骶骨背面,上達枕骨后方,填于棘突與肋角之間的溝內,也叫骶棘肌。它以總腱起自骶骨背面、腰椎棘突、髂嵴后部和胸腰筋膜,向上分為三部分:外側為髂肋肌(iliocostalis),止于肋角;中間為最長肌(longissimus),止于橫突及其附近肋骨;內側為棘肌(spinalis),止于棘突。超聲引導下ESPB即在高頻超聲線陣探頭引導下,通過神經阻滯穿刺針將局麻藥物注射到豎脊肌與橫突之間的筋膜內,局麻藥物在此筋膜內擴散,可以使注藥點附近的脊神經被阻滯。
脊神經分為背側支和腹側支,ESPB能夠覆蓋脊神經背側支和腹側支行走的范圍,引發其支配的相應體表感覺區域暫時失去感覺,并且這種阻滯是完全可逆的。超聲引導下ESPB操作方法:患者采取坐立位、側臥位或者俯臥位,將高頻超聲線陣探頭放置在棘突旁開大約3 cm的位置,并與人體的矢狀面平行,采用平面內技術,神經阻滯穿刺針成像后進針至豎脊肌和橫突之間的筋膜間隙內,將局麻藥物注射到此間隙內。
ESPB用藥應遵循局麻藥使用原則,即低濃度、大容量。可行單次注射,也可在穿刺點置管連接電子鎮痛泵持續注藥鎮痛。單側注射量常為0.5%羅哌卡因20~25 mL或0.25%~0.5%布比卡因20~25 mL。持續鎮痛輸注背景劑量常為0.2%羅哌卡因8 mL/h,單次手控輸注劑量可為5 mL,鎖定時間為60 min。
2 ESPB的臨床應用
近兩年,超聲引導下ESPB技術在國外被逐步應用于胸部、腹部、婦科、脊柱、各種腔鏡手術及術后鎮痛,臨床效果顯著。通常將ESPB復合全麻進行術中和術后鎮痛,也可單用ESPB進行一些疼痛刺激小的手術。ESPB能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促進患者康復,最大程度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表現出明顯的優勢。
2.1 ESPB在胸部手術中的應用 ESPB最早應用于胸部神經性疼痛的鎮痛,目前仍較多應用于胸部手術。胸部手術后疼痛非常強烈,常由肌肉損傷、肋骨切除和肋間神經損傷等引起,若疼痛控制不良,會導致患者肺功能紊亂,引發肺炎、肺不張,延長術后康復時間。
2.2 ESPB在腹部手術中的應用 豎脊肌和豎脊肌平面向下延伸到腰椎,如果在下胸段胸椎水平進行ESPB,也可為腹部手術進行鎮痛。
2.3 ESPB在髖關節手術中的應用 髖關節手術后臨床上常用腰叢阻滯來鎮痛,L2椎旁阻滯也常被用來進行髖關節術后鎮痛。豎脊肌向下可以延伸至腰椎,故臨床上有麻醉科醫師嘗試在腰椎部位行ESPB進行髖關節術后鎮痛。
2.4 ESPB在婦科手術中的應用 緊急剖宮產術后有效的鎮痛很重要,其可促使產婦早期恢復和運動,以及早期開始母乳喂養。通常在L3~L4間隙進行硬膜外鎮痛,雖然鎮痛效果顯著,但經常會因為硬膜外導管的置入出現一些并發癥,如誤入血管、損傷神經、硬膜外血腫等,存在諸多不安全因素。
2.5 ESPB在脊柱手術中的應用 ESPB能覆蓋脊神經背側支和腹側支行走的范圍,可進行脊柱手術的術后鎮痛。
2.6 ESPB在慢性肩痛中的應用 豎脊肌向上延伸到頸椎,ESPB在肩部的慢性疼痛治療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