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怡婷

摘 要:書院不僅為祀神之所,且為士子談書、教師宣講之地。書院裝飾不但增加建筑物的美感,同時有豐富心靈的功用。取材寓意廣泛的圖案,搭配書院教育教化功能及各式各樣圖案所傳達的意涵,增加雕梁畫棟之美。
關鍵詞:臺灣書院;建筑裝飾;圖案
中國書院始創于唐代,到五代時,規制漸備,宋元時臻于極盛,凌駕國子監等國家學院之上,迄于明清,仍能維持不墜,前后連亙一千年,并隨著時代之推移而演變。目前學界一般公認最早的書院是唐代開元六年(718)由唐玄宗所創設的麗正修書院,目的是對儒家學說的著述進行硏究,做皇帝的典章學術顧問。其后,民間士子也開始把自己讀書的房舍稱為書院。到五代時,天下離亂,學校廢弛,書院代之成為教育中心,收藏圖書、授徒講學之所,以白鹿洞書院為最早。到北宋,書院大盛,有聞名天下的四大書院。入南宋更盛,朱熹等大儒紛紛主持書院。元時又更盛,專講程朱之學,并供祀兩宋理學家。學院于純學術之外,尤重人格教育,與科舉絕緣,不受官府節制,各依學田,不受出資者把持。書院形成了講學自由、經濟獨立的境域。明代的書院雖然初期微弱,但王陽明再度興盛了書院。隨后,書院迭遭摧毀,尤其是權閹魏忠賢盡毀天下書院。滿清入關之后,繼續抑制書院。順治九年(1652)清廷下諭“禁止別創書院,群聚徒黨”,另設義學以代替書院。但到了康熙時情況又發生了變化,康熙帝甚至有修復、賜書書院的舉動。雍正十一年(1733)雍正皇帝正式明令各省新建書院,清廷改采鼓勵態度,此后天下書院漸興,連臺灣也大量建造書院。
臺灣最早的書院是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侯施瑯創立的西定坊書院。之后的二十年里,閩臺先民們又先后成立了鎮北坊、彌陀室、竹溪等八所書院。但這些書院由于“禁止別創書院,群聚徒黨”的諭令仍然是義學性質的雛形書院。直到康熙四十三年(1704),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書院崇文書院終于由時任臺灣知府衛臺揆將原來的東安坊義學改建而成,并專門從閩南聘請學者前往授課。之后的丘逢甲、施士潔(祖籍晉江)等人先后擔任過崇文書院主講。在衛臺揆的倡導下,臺灣各地又先后成立書院多處,人民得以教化,知禮守法。
根據統計,清朝臺灣各地共設62所書院,目前尚存17所。這些書院一般格局為第一進門廳,第二進講堂,第三進后堂為祭祀孔子等先賢或文昌帝君的場所。如果書院規模太小的話,則講堂主墻面兼祀孔圣。左右兩廂房(護龍)為學生住宿的齋舍,山長等書院先生通常住后堂側室。其余廚房、儲藏室、門房等位于角落。規模較大還會設置院門、泮池、敬字亭、照壁等設施。值得注意的是照壁,照壁又稱影壁、照墻。照字有光明啟示,以其正對文昌諸神,有文昌普照、文明氣象之意。壁則有屏幛、辟邪的功能,且其型如屏。照壁在民俗風水觀念中有藏風聚氣之功,亦可免除門開正面,直來直往、直沖直泄之弊。閩南諺語:“直來直沖損人丁。”這是傳統民俗風水地理所禁忌,是以大門避免直對正堂。書院的照壁對內祈福、對外辟邪,且可阻隔才氣外泄。
閩南書院建筑是民間工藝的總匯,彩畫、書法、木雕、石雕、泥塑、陶瓷、剪粘、服飾、器物、手工藝,甚至詩詞文學及戲劇都是構成建筑的要素。我們通過這些不同角度的了解,可以更深刻地洞悉書院所傳承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書院的屋頂是裝飾重點部位,就好像冠帽代表士大夫的地位一樣,屋頂在閩南除了遮日擋雨功能還兼具等級地位的標志。屋頂整體形象和細部裝飾豐富生動,一般有正脊和西施脊之分,后者脊上加脊的做法增加了許多可以裝飾的空間。屋頂是建筑最高處,給人以崇高與神圣之感。
書院門廳的山川門正上方有似太陽火炬,是賑災、辟邪之物,象征光明。兩旁的鰲龍有防火之意,因書院建筑多木造,也有鯉魚躍龍門之意。前方有四幅圖像,象征仙人指路,有加官晉爵之意。拜亭上屋脊中間是麒麟背八卦,意為天下太平。正脊有鳳凰剪粘,象征有鳳來儀;下方有四靈獸(虎、豹、獅、象)。副脊有公雞、羊、鹿、喜鵲、梅樹,象征封侯拜相之吉、喜上眉梢之喜。正殿的青龍張牙舞爪、揚鬃翹尾、騰空駕云,神態栩栩如生,拱護中間的寶塔,象征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永保無虞。寶塔五層,塔身六角形塔檐星弧形內藏學子學習科目的四書五經。寶塔上方放置葫蘆,葫蘆象征“福祿”。引路為文官、武官象征文武雙全,青松、鶴象征松鶴長春,竹、鹿諧音祝祿平安。燕尾翹脊尾端裝飾有忍冬卷草紋,忍冬卷草紋俗稱為水草,呈卷渦形狀,線條流暢而透逸。卷草紋既裝飾美觀,也具有辟火煞的民俗功能。裝飾紋飾還有白錦雞和壽石、菊花相配的“錦上加冠”,公雞或長尾雉與茶花相配的“錦雞茶”。公雞在民俗觀念中被視為祥禽,除了具有五德之外,其羽毛如錦,頭上有冠,配以菊,與“吉”同音相借,引申有“錦上添花、舉家大吉”的吉祥意義。茶花盛開于冬、春兩季,花期較長,且雍容華貴,又被稱為“長春花”。
臺基即地面之上、柱墻之下的基座。臺基上穩定門柱的石獅子、抱鼓石、石枕、柱礎、石珠、斜魁在力學構造上的作用都是加強門柱的穩定性,使門板開啟或關閉時不致搖動。高門檻用意在于尊敬神明(入門低頭)、讀書要過門坎或是只有男生可入(讀書)之意。石獅用以守護廟宇、鎮衛廟基。石獅腳踏繡球有圓滿、結彩之意;嘴里含球,除代表雕技精湛外,也表祈求,除顯雄壯之勢,亦現祥和之象。抱鼓石雕飾繁復突出,有的托座半浮雕的葫蘆、芭蕉扇、犀角、花卉等八寶紋飾。前方雕飾的垂巾顯示出石鼓的尊貴。螺紋部分通常雕成螺旋圖案。柱子下漏地面的礎石由石塊雕成,略大于柱徑,有圓鼓形、瓜瓣形、蓮瓣形及八角形等,其功用可防水滲入木柱,亦有美觀作用。葫蘆、琴、棋、書、畫等圖案,借此勉勵才學兼備。銅錢圖案喻為人處世內圓外方。喜鵲蓮花、喜鵲菊花比喻喜從天降、富貴君子。一般書院并無特別的裝飾,僅在柱珠樣式上做一些小變化,出現圓形、方形、蓮葉形柱珠。斜魁(御路)是寺廟或宮殿的大殿臺基前中央的斜石,常雕以云龍,不讓人行走,表示尊貴之意。
棟架為組成大木結構棟架的主要部分。古書中棟架用法頗雜。棟架基本上屬于結構物,充滿了各種雕飾,企圖達到結合力學與美學之效果。以木結構為體系的書院建筑,用木梁枋組成構架,建筑裝飾不僅注意形式的美觀,而且也相當注重這些形式所包含的內容,更注重裝飾所表達的思想內涵。
書院不僅為祀神之所,還為士子談書、教師宣講之地。書院的裝飾雖不若廟宇的金碧輝煌,但匠師們運用豐富想象力,將歷史故事及各種象征圖案作為裝飾題材,來增加建筑物的美感。這些裝飾取材寓意廣泛的圖案,大都訴求金榜題名、功名及第、唯有讀書高的傳統價值觀,有豐富心靈的功用,亦可增加雕梁畫棟之美。■
參考文獻
[1]陳龍山,林曉蓉.兩岸書院福建泉州開啟文化之旅 探尋“朱子之路”[J].臺聲,2019(14):72.
[2]耿慧玲.由儒入巫?——臺灣書院的歷史變化[J].形象史學,2018(2):136-166.
[3]戴美玲,陳支平.閩南書院文化傳承與產業化發展[J].重慶社會科學,2018(11):119-126.
[4]李樹宜.臺灣建筑彩繪傳統匠作文化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8.
[5]陳晨.書院與清代邊疆文化治理的走向[J].貴州民族研究,2018(3):183-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