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方方
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把美育滲透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和實效性,三峽大學藝術學院進行了嘗試和探索。
一、美育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觀。
隨著對外開放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面對當前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價值多元化的現實,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個性獨立,道德取向呈多元化,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體制和模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美育這一獨特的育人方式正好適應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新要求,利用美育的情感性、形象性、愉悅性等特點,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開了新的局面。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一致性,兩者都是高校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都是為了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而在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施以影響,陶冶他們良好的情操 ,都統一于高校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而美育的目的,是在一定的美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等豐富多彩的實踐,培養提高大學生的審美感受力和審美創造力,進而提高各種現象的辨別能力,引導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完善積極健康的審美心理結構,陶冶情操、凈化心靈,促進全面發展。
2. 有利于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于老師單方面說教方式,往往這些抽象、呆板的道理很難引起學生思想上的認同和情感上的共鳴。別林斯基有句名言,“美是道德的親姊妹。”思想政治工 作要善于運用美育的思想與方法,把枯燥的政治理論融入到一個個具體的、生動的、美的形象之中,在一種輕松活潑、充滿情意的氛圍中讓大學生受到細致、深刻的情緒和情感的感染,進而接受教育。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應是生動活潑的。美育“潤物細無聲”的獨特功能,是無可替代且卓有成效的。美育特有的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特點豐富和創新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同時有助于激發情感認同,增強教育效果。
二、美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現狀
美育塑造美好心靈,美育造就時代新人,學校美育具有很強的意識形態屬性。但現階段,許多高校美育工作存在較多問題,止步不前。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
1.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美育工作并沒有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高校領導的重視。學校對美育重視不夠,對美育育人功能認識不到位,重應試輕素養。很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面對大學生美育的思想教育時,不能夠充分利用身邊的活生生的事例多渠道、多形式的開展美育教育,而他們更多的是流于形式,簡單應付,總是以書本上條條框框,理論性的知識灌輸給大學生,不能很好的滿足學生對美育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實際工作中忽視了學生審美觀和美育情感性的培養,出現了美育的缺失現象,致使美育的“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的特點不能充分發揮。
2.在校學生對美育的認識淡漠,對美育的培養不夠注重,由于我國沒有改變最根本的應試教育,使得大部分學生認為美育對于提高自身的培養并沒有很大的幫助,這種狹隘的認知嚴重限制了美育對人們未來發展重要性作用的發揮。
3.不注重美育實踐。美育實施途徑過于單一化,教學內容始終停留在原有的美術設計、應用、鑒賞以及評論這四個方面,教學的方式基本限制在課堂教學,且教學課程主要傾向于理論,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實踐能力的培養。目前關于美育的實踐訓練非常少,學生對所學的內容不能融入到自身的生活實踐中,不能融入到培養自身美好品格和完善的人格上來,背離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同時對于美育實踐沒有充分的認識和足夠的重視,也導致美育實踐了活動的缺失。
三、美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美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獨到功能。三峽大學藝術學院進一步探索大學生美育與思想政治工作的聯系,將公共藝術教育作為大學實現“文化傳承與創新”功能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途徑,并將其融入高校學生思政工作。堅持“以生為本”,將藝術教育作為大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大學生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起到積極作用。通過打造美育師資、建設美育基地、推進文化傳承、提升社會服務,切實把美育傳統引入思政實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1.培養美育師資
匯聚校內思想政治素質高、職業道德水平高、相關專業背景的輔導員成立學校美育教師工作團隊,定期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對其進行專業培訓,全面提高輔導員教師隊伍的美育素養,培養一批工作能力強、藝術水平高的美育隊伍,將美育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
2.建設美育基地
依托逸夫樓一樓展廳、橘頌音樂廳,并打造藝術學院黨團活動室,以建國70周年為契機,長期開展各項文化藝術活動。如大學生攝影展、書畫作品展、優秀傳統文化節目展演、經典國學講座等活動,積極營造學校濃厚的藝術氛圍,豐富校園。將建設起來的品牌基地面向校內外開放,邀請師生參觀學習。2019年建立中國文字博物館湖北(三峽大學)體驗基地,開設《漢字》巡展、《“結晶”-中國當代書畫名家精品展》,“尚美·祖國”藝術學院美術、設計教師作品展,吸引了三峽大學和宜昌市中小學生體驗和看展。
3.推進文化傳承
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我校美育培根鑄魂的基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汲取中華文化藝術的精髓。通過開展專題講座、文化沙龍、藝術展覽、舞臺展演等活動,讓學生在藝術學習的過程中了解中華文化的變遷,觸摸中華文化脈絡,引領我校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傳播美,營造格調高雅、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的校園文化,使學生沉浸在其中。同時,積極推進主題性藝術創作活動,以弘揚主旋律偉己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情用心用功抒寫人民,以精品奉獻人民,為時代畫像、為時代謳歌、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4.提升社會服務
發揮學校藝術學院的專業優勢,主動融入宜昌市的經濟文化建設,提升我校美育工作服務社會的能力和水平,通過開展“結對子,種文化”支部共建、“文化下鄉,精準扶貧”、社區文化志愿活動等黨建和社會實踐活動,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暑期赴五峰縣苦竹坪村和宜昌市西壩路小區開展文化墻繪制、主題元素設計以及愛國文化宣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文化墻為例,在西壩小區,以水電工程、至喜橋以及老黃陵廟等當地文化元素為主題,通過美麗的畫筆,勾勒“西壩舷歌江渚上,白浪翻騰天地寬”的富有宜昌本土文化的墻面。
苦竹坪的墻繪內容設計充分結合當地田園風光和自身茶文化特點和黨建主題公園,讓當地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5.構建網絡美育
通過線上進行文化傳播,開發文化創業產品,積極構建網絡美育。利用互聯網帶來的新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充實和革新美育理念,利用互聯網營造的虛擬環境改變美育氛圍和組織形式。互聯網作為一種社交工具和藝術手段,進一步讓生活空間與美育空間相互滲透融合,催生出全新的文藝作品和文藝現象、文化活動和文化群落,更加豐富了美育的手段和資源。
[參考文獻]
[1]朱文哲.高校美育實踐的探索與思考—以會計學院“樂雅周末”活動為例[J].河南教育.2018(2)
[2]安波,賈浩洋.試論新時代加強高校美育工作的必然邏輯及實現路徑[J]. ?藝術教育.2018(24)
[3]王鑫.美學教學對提升大學生審美能力實效性分析[J].美育學刊,2012(03)
[4]胡玉芝.中國高校美育教育的缺失分析[J].改革開放.2018(03)
(作者單位:三峽大學藝術學院,湖北 宜昌 44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