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代富

【摘 要】目的:分析抗生素治療呼吸科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152例呼吸科患者的抗生素使用情況及其治療效果,通過相關數據分析為呼吸科合理使用抗生發揮指導建議。結果:本組患者的病原菌構成中革蘭陰性菌114例(75.0%),革蘭陽性菌29例(19.1%),真菌9例(5.9%);主要抗生素應用種類包括頭孢他啶38例(25.0%),頭孢唑酮30例(19.7%),阿奇霉素23例(15.1%),帕拉西林舒巴坦21例(13.8%);抗生素應用方案包括一聯用藥41例(27.0%),二聯用藥62例(40.8%),多聯用藥49例(32.2%);共21例患者發生抗生素應用不合理情況,其發生率為13.8%;經抗生素治療后臨床有效率為98.0%(149/152)。結論:呼吸科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療的臨床效果確切,但需進一步提高抗生素應用的合理性,可依據病原菌與耐藥情況選用適合的抗生素種類及用藥方案,以確保最佳的治療效果。
【關鍵詞】呼吸科;抗生素;臨床療效
近年來,臨床應用抗生素種類及方案不斷增多,呼吸科使用抗生素的范圍也越來越廣,大部分患者通過合理服用抗生素后均可獲得良好療效,但其合理應用問題始終為臨床研究重點課題[1]。本項研究對我院呼吸科152例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其病原菌檢驗結果、抗生素應用情況以及臨床治療效果,旨在為呼吸科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參考建議。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呼吸科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收治15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病例均明確存在病原菌感染,采取抗生素治療方案,并且對相關應用藥物無過敏史。本組患者中男性81例,女性71例,年齡范圍20~75歲,平均(51.8±9.6)歲,病例來源中門診21例,住院部131例,診斷結果中慢性支氣管炎47例,支氣管擴張38例,肺部感染29例,哮喘21例,咽炎11例,其他6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有全面的診斷、病原菌檢查以及藥物應用等資料記錄,均未給予手術等其他治療方法。應用Excel表格整理患者的感染病原菌類型、使用抗生素種類與方案,根據《抗菌藥物應用指導原則》評估其抗生素應用合理性,并根據評估標準判定其臨床治療效果。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評定標準為:
(1)無用藥指征情況下服用藥物;
(2)藥物應用時間較長或較短;
(3)藥物應用劑量過多或過少;
(4)藥物種類頻繁更換;
(5)重復用藥;
(6)聯合應用藥物方案不當。
臨床治療效果的評定標準為:
(1)顯效:通過療程服用抗生素藥物后相關癥狀均消失,各項呼吸科檢查均正常,且停藥后7d內無復發;
(2)有效:療程服用抗生素藥物后癥狀大部分改善,多數呼吸科檢查均正常,停藥后7d內無病情加重;
(3)無效:療程服用抗生素藥物后癥狀、檢查均無改善甚至加重。
1.3 統計學方法
研究數據均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應用均數±標準差()表示,行t值檢驗,計數資料應用X2檢驗,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本組患者的病原菌構成
本組患者的的病原菌分布情況見表1,主要以革蘭陰性菌最為常見,而革蘭陽性菌與真菌也均有檢出。
2.2 本組患者的抗生素應用種類及用藥方案
本組患者的抗生素應用種類分布見表2,主要以頭孢類藥物最為常見;抗生素應用方案見表3,以二聯用藥方案最為常見。
2.3 本組患者抗生素應用不合理情況
本組患者中共21例發生抗生素應用不合理情況,其發生率為13.8%,包括無用藥指征服藥1例(0.7%),藥物應用時間較長或較短4例(2.6%),藥物應用劑量過多或過少3例(2.0%),藥物種類頻繁更換5例(3.3%),重復用藥3例(2.0%),聯合用藥方案不合理5例(3.3%)。
2.4 本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本組患者經過抗生素治療后,顯效114例(75.0%),有效35例(23.0%),無效3例(2.0%),臨床有效率為98.0%,其臨床治療效果較為滿意。
3 討論
呼吸系統疾病是影響人們健康的主要疾病類型,大部分呼吸系統疾病均由于細菌侵入呼吸道所誘發,如治療針對性不強則會逐漸發展為慢性疾病而加重對患者健康的影響[2]。多數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均需采用抗生素治療對策,隨著醫藥機構不斷研發新型抗生素,促使臨床醫療所使用抗生素種類及方案越來越多,而呼吸科是使用抗生素最為頻繁的科室之一[3]。目前,國內外醫療學者均高度重視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我國衛生部調查表示國內抗生素使用率明顯高于發達國家,進而合理用藥已成為國內臨床研究重點課題。本研究中針對我院呼吸科152例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抗生素應用及治療效果等情況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總結結果發現革蘭陰性菌是引發呼吸疾病的最主要病原菌,而革蘭陽性菌與真菌相對占比較低。152例患者使用抗生素主要為頭孢他啶、頭孢唑酮、阿奇霉素、帕拉西林舒巴坦及左氧氟沙星等,其中,頭孢類抗生素的應用頻率最高,主要因其具備抗菌譜廣、抗菌效應高以及過敏反應低等特點。研究中40.8%患者采用二聯用藥,32.2%患者應用多聯用藥,27.0%患者接受一聯用藥,其聯合用藥比率較高。在抗生素治療過程中共發生21例不合理問題,主要包括藥物應用時間、劑量、種類及方案不合理等情況,治療結束后評估臨床有效率為98.0%,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通過開展此項研究,筆者認為呼吸科應用抗生素治療時需著重關注藥品藥學特性的考量,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指導使用適合抗生素,盡量避免存在肝腎毒性作用的藥物,及時觀察藥物敏感程度,最大程度滿足高敏感度、低毒害性與經濟實惠等臨床要求,從而為呼吸系統患者的治療有效性及安全性起到保障作用。
綜上所述,呼吸科患者采用抗生素治療的臨床效果確切,但需進一步提高抗生素應用的合理性,可依據病原菌與耐藥情況選用適合的抗生素種類及用藥方案,以確保最佳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余曉玲.抗生素藥物治療32例呼吸科患者的臨床療效分析[J].海峽藥學,2013,14(1):177-178.
[2]黃金沐,池慧瓊.我院2012年呼吸科門診感染患者抗生素應用調查[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3,12(2):29-30.
[3]馮雨.觀察抗生素藥物治療30例呼吸科患者的臨床療效[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141-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