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 要:分析博物館受新技術的影響,如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移動互聯網等現代化技術,闡述了現如今博物館的發展趨勢,從而引出智慧博物館的概念,并且探討了這些新型科技對智慧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關鍵詞:大數據;智慧博物館;新媒體;虛擬現實;云計算
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技術迅猛發展,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物聯網、三維建模、泛在網絡等新技術應用大量涌現。李克強總理更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1]。
在文博領域,各式各樣的新概念博物館層出迭見,尤其是以數字化、虛擬化、網絡化為主要特征的數字博物館的發展,極大地增強了博物館的展示能力和交互能力,拓展了博物館的展示時間和展示空間。但是數字博物館僅僅局限于由“物”到“數”的轉變,面對冰冷的機器,參觀者往往體會不到人情關懷,這就促使了“以人為本”的智慧博物館的形成。智慧博物館將成為一個大的發展趨勢。
1 智慧博物館的概念
何為智慧?智慧出自《墨子·尚賢中》:“若此之使治國家,則此使不智慧者治國家也,國家之亂,既可得而知已。”一指聰明才智,二指梵語“般若”的意譯。在漢語詞典中,智慧解釋為人類辨析判斷和發明創造的能力。
而在漢語詞典中,博物館的釋義為搜集、保存、陳列和研究人類文明發展的實物以及自然標本的機構。通常分綜合博物館、專門博物館、科學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和美術博物館等類型。伴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如今社會教育成為博物館的一項重要職能。
那么,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如何將“智慧”與“博物館”這兩個看似不相干的概念有機結合起來呢?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以及移動互聯網等技術,對博物館全業務進行信息化,構建博物館大數據中心,打造統一的智慧博物館生態體系,有效提升文物的數字化保護、管理和利用水平,實現博物館精準化管理、創新和拓展博物館服務模式,提升博物館綜合實力,從而實現博物館的核心價值和社會使命。
2 智慧博物館的特點
智慧博物館是在數字博物館、實體博物館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物聯網、大數據、移動互聯、新媒體、云計算以及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構建的以多模態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為特征的新型博物館形態。智慧博物館的出現突破了時空限制,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展陳方式。對于實體博物館來說,智慧博物館已經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神經系統之于人體一樣。
2.1 化繁為簡,讓工作更高效
一是將應用系統、數據資源、網絡資源結成在統一的信息門戶下,消除信息孤島,為博物館工作人員提供統一的業務系統訪問入口和信息資源訪問入口,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服務和自定義工作臺。二是根據不同部門、不同崗位,提供個性化的工作平臺和事務預警,實現日常事務處理的信息化和自動化,全面提高辦公效能,建立健全快捷暢通的內部通信和信息交流渠道,提高博物館的工作協同效果。三是提高藏品征集、撥庫、編目、提借、盤點、注銷等日常保管工作的管理,與博物館內其他相關業務系統互聯互通,實現藏品全生命周期與相關業務的協同管理,健全藏品檔案,提高藏品的管理效率和共享水平。四是能夠加強對博物館展覽、活動、講座、信息化、基建、消防等專項的管理,理順博物館各項業務流程和管理節點,實現項目標準清晰化、管理規范化、進度透明化、資料共享化。
2.2 虛實之間,盡顯歷史魅力
一是依托虛擬現實技術和文化創意,讓博物館以三維動態、雙向交互的形式進行呈現,將枯燥無味的解說變為沉浸式體驗,實現寓教于樂和文化遺產的全民共享。
二是利用360度全景技術彌補實體展陳的不足,突破時間的限制和空間的阻隔,讓參觀者隨時隨地、身臨其境地漫游博物館,實現更廣泛、更深入的文化傳播。
三是通過三維激光掃描、3D自動成像等多種數據采集技術,實現文物空間、影響、紋理等數據的采集和呈現,對文物進行永久性保存,為文物修復、研究和展示提供豐富資源和必要輔助,讓文物“活”過來。
2.3 移動互聯,服務無處不在
一是通過手機APP、網頁和微信服務平臺,提供語音講解、全景導覽、文創產品商城等服務,打造博物館文化傳播和公眾交互平臺。二是通過網上票務管理系統,實現博物館門票、展覽、活動和講座等相關票務的預約、出票、校驗、查詢和統計等功能,有助于預測客流、提升博物館的業務水平和觀眾服務滿意度。
3 智慧博物館所面臨的技術挑戰
3.1 物聯網
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IT行業又叫“泛互聯”,意指物物相連,萬物萬聯。由此,“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這有兩層意思: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第二,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因此,物聯網的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對物品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2]。
將物聯網應用與博物館的管理、服務相結合,使博物館有了更多的信息互動方式,而信息互動方式的多元化促進了博物館的技術進步,進而可以更好地做到各類數據的無縫連接,同時實現了博物館管理服務工作的實時監控。
3.2 云計算
云計算又稱“網格計算”。通過這項技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幾秒鐘)完成對數以萬計的數據的處理,從而達到強大的網絡服務[3]。云計算在智慧博物館里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使博物館資源得以集中、應用邏輯分隔得以集約化,也就是說,通過云計算,博物館可以實現不同層次的資源服務提供給不同層次的參觀人員,成本較低,可靠性較強,并且具有可推廣性,從而可以擴大博物館的知名度和資源利用率。
3.3 移動互聯
移動互聯是“移動互聯網”的簡稱,其工作原理為用戶通過移動終端對因特網上的信息進行訪問,并獲取所需要的信息,人們可以享受這一信息服務所帶來的便利[4]。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不僅使博物館可以利用移動終端與參觀者進行交互,同時參觀者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了解博物館,發掘自己想要探知的文化,還可以通過移動終端自媒體等新興媒體向其他公眾展示參觀博物館的所見所聞,從而增強博物館的影響力。
3.4 大數據
博物館作為社會第二課堂,是為公眾提供服務的社會性公共文化機構,也會受到來自數據應用技術革新的影響。大數據是一種信息資產,其強大的功能運用到博物館的管理與服務中,將為博物館發展貢獻巨大的能量。怎樣才能從各種繁雜的數據中快速獲取有利用價值的信息,加以分析運用,進而為公眾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是博物館發展所面臨的風險和機遇。
3.5 虛擬現實
虛擬現實技術給智慧博物館的用戶帶來的身臨其境的感覺,讓參觀人員仿佛穿越了幾千年甚至上萬年,重新走入當時那個年代。例如,在歷史博物館中,參觀者可以通過VR眼鏡或者顯示頭盔看到地球全貌,就如同衛星所看的地球一樣。然后,參觀者可以將所看到的地球影像不斷放大與漫游,看到不同年代地球上的自然景觀,甚至可以身臨其境地體驗到歷史上的各種恢宏場面,不僅將博物館蘊藏深厚的“歷史送出去”,也讓觀者享受到“飛回歷史”的體驗,打破了傳統的時空地域邊界,為千年歷史和未來科技的碰撞帶來無限可能。通過人工智能以人為本、可思維化的建設,加強以公眾認知為出發點,讓公眾在虛擬世界中也能感覺到愛。
4 小結
傳統博物館向智慧博物館的轉變,不僅是形式上的轉變,更是跨越式的升級和突破。其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如觀念上的轉變和技術上的難關,都需要博物館結合自身特點,不斷嘗試、不斷改進,進一步探索和挖掘。智慧博物館在公眾服務方面、自身發展方面具有突出優勢,期待中國博物館業的智慧化腳步勇往直前,邁上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國務院研究室.《政府工作報告》學習問答[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5.
[2]晨曦.說說物聯網那些事情[J].今日科苑,2011(20).
[3]許子明,田楊鋒.云計算的發展歷史及其應用[J].信息記錄材料,2018(8):66-67.
[4]向青.移動互聯在云計算時代的應用與發展[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