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在政策法規建設、隊伍建設、社會服務、理論陳小鶯研究、機構設置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本土化理論缺乏,機制建設和隊伍建設亟待完善,大眾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不足等。因此,需要進一步提高對心理健康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完善心理健康服務的法律與制度建設,重視心理健康服務人員的專業化、資格化培訓,加強管理,建立督導、監督和評價機制,提升大眾的心理健康意識。
關鍵詞:中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對策
我國心理建康服務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經過多年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國家政府開始重視心理健康服務工作,相關的國家政策、法律法規逐漸出臺,我國的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在一次次的重大的災難事件中得到發展,心理服務機構建設逐漸發展完善,心理健康服務隊伍不斷發展壯大這些成就對完善、豐富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
1 我國心理服務體系建設存在問題
雖然我國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已取得了系列成就,但與西方先進國家相比,我國心理健康服務起步較晚,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仍顯落后,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無法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1.1本土化心理理論缺乏
我國本土化心理理論建設滯后,心理服務缺乏本土化理論指導。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服務從業者主要使用西方心理理論,主要以認知理論、精神分析、人本主義理論和行為主義理論為主,缺乏我國本土化心理理論的指導。中國人具有中國特色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等,因此需要加快我國心理理論的本土化建設,并將理論應用于心理健康服務的實踐當中,從而促進心理健康服務的進一步發展。
1.2機制建設和隊伍建設亟待完善
在機制方面,我國的心理健康機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國對各類心理健康服務從業人員管理與指導缺乏統一的標準,心理健康服務機制尚待完善,普遍存在機構不健全、監管不到位、分工不明確等問題。
在隊伍方面,目前,我國心理健康服務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并不理想,從業人員專業背景復雜,心理專科人員數量不足,服務質量和水平參差不齊,接受的系統的連續性的心理學專業培訓時間太短,學時不足,督導的數量有限,自身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使得心理從業人員接受督導和進一步成長受到了限制(李曉虹等,2006),進而制約了我國心理服務事業的發展,供需矛盾變得越來越尖銳。
1.3大眾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不足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心理健康服務工作有了很大的發展,民眾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所提高,但整體水平尚未達到理想狀態。在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程度尚待提升。目前,大部分民眾對心理健康這一概念還十分陌生,甚至存在心理疾病污名化的現象:有的人將心理咨詢的等同于算命;有的人則害怕心理咨詢師洞察自己全部的內心世界,還有的人認為只有精神病人才會去做心理咨詢。在危機意識方面,民眾的心理危機意識較弱,一些需要心理援助的民眾,沒有尋求心理援助的意識,從而加深了心理疾病的嚴重程度。這就使得在進行心理健康服務的過程中,從業人員會遇到各樣的阻礙,這不利于我國心理健康服務的開展。
2 對策與建議
2.1心理服務理論本土化
我們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要立足于我國的具體國情,建設發展符合中國特色的心理服務理論體系,才能夠真正為大眾服務。一方面,我們需要針對中國特色文化背景下的個體,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結合我國的儒家、道家等哲學思想中的許多積極元素, 加強心理健康的本土化理論研究,建構出符合我國國情的中國特色心理服務理論體系。同時,將西方的心理學理論與我國國情相結合,并使之中國化,從而更好地運用于我國的心理健康服務的實踐中。另一方面,要以中國的文化、現代經濟發展為背景,研究當代中國人的心理問題,描述、解釋中國人心理問題的成因、身心表現和心理疏導途徑等,進一步構建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務體系與模式。
2.2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
要促進心理健康服務的進一發展,我們要健全相關的政策、法律保障體系,搭建心理健康服務平臺。首先,政府和主管部門要出臺更多的與心理健康服務的全國性和地域性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逐步形成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心理健康服務的保障體系,比如,學校、醫院、社區、軍隊等重要生活領域的心理健康服務的法律、法規;針對特殊人群(精神病患者、殘障人士、吸毒成癮人士等)的心理健康服務的法律、法規。其次,建立健全我國心理健康服務行業規范。我國還未出臺心理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心理服務從業人員的從業資格、培訓標準與專業服務規范。因此,也需要盡快促進相關法律和職業道德規范的完善,建立起有效的行業管理組織和機制進行內部管理 、監控和自律,建立和完善行業準入標準和培訓體系認證標準,對我國心理健康服務的良好發展至關重要的作用。
2.3加強機制和隊伍建設
在機制建設方面,建立可持續發展的心理健康服務的創新機制和人才保障機制,加強國內外的學術交流,促進我國新的治療方式的開發和服務方式的改進,借鑒國外成功的經驗,同時結合我國國情進行相應的改進,為心理服務人員提供理論與實踐的支持;明確心理健康服務的定位,建立協調統一的心理服務行業的監督管理、評估問責機制,規范行業服務,明確職能部門對心理服務機構所提供的服務進行監督管理,從而規范行業服務。
在專業化方面,增加專職人員的比例,統一培訓標準,建立健全心理服務從業人員的培訓機制和培訓體系,如定期開展全國性的心理健康服務的交流研討班、短期心理咨詢培訓班、與高校合作共同開設心理咨詢研究課程班等,對心理健康服務人員進行分層
次的培養模式,從而有針對性地進一步提高心理服務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大投入,完善心理專業培養體系,培養更多的專業性、實用型的心理專業人才,從而更好地為心理健康服務。在資格準入方面,實施心理咨詢人員資格審查和認定機制,定期審核,加強資格化。建立全國統一的專業資質認證和管理機構,從而加強心理咨詢服務人員的資格化,規范心理咨詢行業。
2.4加大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加大對公眾的教育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加強公民的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公眾的心理健康水平。一方面,政府可以通過在主流媒體如廣播、電視、網絡、報紙、雜志等,加大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公益性宣傳;另一方面,可以在學校、醫院、社區、企業等不同機構中開展心理專家講座,線下公益宣傳活動,引導公眾了解心理健康概念、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識,提升公民心理健康意識,同時,加強對公眾的心理危機防范意識和危機處理能力的訓練與演習,幫助公民了解心理健康,認識心理問題,準確識別心理危機,能夠通過多種途徑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參考文獻]
[1]方承周,夏凌翔.我國社區心理服務現狀的內容分析[J].社區心理學研究.2017,3:34-46.
[2]徐大真,徐光興.我國心理健康服務體系模式建構[J].中國教育學刊.2007,04(4):5-9.
[3]徐華春,黃希庭. 國外心理健康服務及其啟示[J].心理科學,2007,30( 4) : 1006-1009.
[4]李曉虹,楊蘊萍,李波,安芹,張輝.北京市199名心理門診從業人員狀況調查[J].中國臨床心理學.2006,14(4):410-413.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福建 福州 3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