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摘 ? ? ? ? ? 要] ?近年來,我國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新媒體技術逐漸普及,在各個領域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探討微信公眾平臺在學校教育教學管理中的具體實施方法,以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發揮其最大優勢,幫助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效率。
[關 ? ?鍵 ? 詞] ?微信;新媒體;學校教育;教學管理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218-02
“微時代”已然到來。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社交平臺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信息媒介。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我國人民智能手機覆蓋率已經達到了90%,成為人們平時工作、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微信APP已經不再只是一個簡單的手機應用,而成為人們社交、溝通、了解信息的窗口,是中國當代電子革命的典型代表之一。微信公眾平臺相比較微博、易信等社交媒體,對人群定位則更為精準,而且更加便于線上線下的溝通[1]。可以說,微信公眾平臺是真正的互動型新媒體。那么,應該如何在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應用微信公眾平臺呢?如何充分發揮微信公眾平臺的最大優勢,以更好地服務于學生教育,讓教師、家長和學生都能夠充分利用好這個終端設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當要致力解決的重大問題。
一、微信公眾平臺的優勢分析
微信公眾平臺有自身獨特的優勢,分述如下幾點:(1)微信已經擁有了強大的用戶群,高達5億人群的流量,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極為寬廣的社交平臺。而且平臺上所有的資料和信息都是可以共享的,用戶可以在任何場所進行移動學習。(2)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的信息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不拘泥于文字,還有聲音、視頻、圖片等,內容展現方式豐富。(3)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的互動方式進行學習交流,能夠促進和加深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從而彌補課堂統一教授、忽視個別的缺陷,從而能夠更有針對性地面對個別學生進行特色輔導。(4)微信公眾平臺互動的實效性,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有利因素。學校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與學生或家長能夠進行及時的溝通了解,尤其對互動式學習模式來說,極為便捷。(5)微信朋友圈,可以作為傳統教學方式的一種輔助手段進行利用。對一個班級整體來說,可以利用微信建立起一個虛擬的線上課堂,讓班主任或其他任課教師及時分享一些課程內容或拓展性的學習知識,讓學生可以共享信息、迅速獲得學習資料,從而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二、微信公眾平臺建設意義分析
微信公眾平臺的出現,不得不說是一項革命性的創新,為個人和集體都帶來不少的好處。通過微信公眾平臺信息交流和共享的實現,不僅僅是團體組織,就連個人,都可以開設自己的公眾號,從而實現信息的分享。對學校而言,尤其是教育教學的板塊內容,微信公眾平臺更是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有待挖掘。學校可以打造一套完整的本校公眾號運營體系,為教師、學生和家長提供一種高效、便捷、實時的互動方式[2]。微信公眾平臺的搭建和運營,對學校來說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
首先,這是一種及時有效的溝通平臺,學校可以第一時間推送學校重要的新聞動態,以使用戶及時了解學校的相關情況以及發展狀況,幫助用戶了解學校的最新教學成果。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宣傳學校的辦學宗旨、教學方針等,有利于大大提高學校的社會認可度。其次,還可以極大提升學校的管理效率。微信公眾平臺可以用來發布相關的會議情況、教育工作情況等,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會議頻繁的情況,從而減輕了教師在教學之外的工作負擔,也能夠使教師提高工作效率。而且,還可以經常推送一些優秀的文章,從而讓教師隨時進行學習。當然,教師也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提出自己的建設意見,幫助學校改進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效率。最后,學校通過微信公眾平臺能夠實時掌握到一些數據,微信號后端也有一些圖文分析和數據分析、接口分析等。學校推送的文章點擊量、轉發量、評論數等,都會有明確而詳盡的記載。學校可以通過文章的閱讀數量、轉發數量、評論內容等各方面的維度對文章的質量和受歡迎程度進行評估,從而為更好地建設學校微信平臺提供可靠的參考。
三、學校的微信平臺現存問題分析
目前,我國已經有很多學校搭建起了自己的微信平臺,但在其具體運營過程中暴露出了很多的問題。
大多數學校對微信平臺的應用還沒有全面開發,只是停留于單方面推送學校相關新聞信息等,忽視了微信平臺的互動性和及時性、實效性所帶來的一系列優勢[3]。要知道,如果微信平臺做不到與學生、家長保持良好的互動關系,而只是一味地傳輸枯燥、乏味的信息狀態,久而久之,就會失去用戶黏性,公眾號的關注量只會日趨減少。
另外,學校的教職工對微信公眾號的運用還很陌生,甚至還不懂得如何進行后臺操作。因此,學校應當對一些教職工進行有組織的培訓,讓員工了解微信的具體特點以及平臺操作方法和流程。比如,可以先讓班主任在微信上建立虛擬班集體,擴展、延伸現實班集體,從而便于班級、學生信息的及時溝通和交流,從而進一步完善學校微信公眾平臺的建設。
最后,很多學校對微信公眾號的管理方面,職責不清、分工不明確。這里需要明確的是,微信公眾平臺不應該只是一人、一部門負責,而應該統籌協調信息辦、校辦、教務處等各個部門,進行協同分工、合作安排。當然,這也就要求一個科學而合理的制度保障,各部門更要創新思維方式,更新工作方法,以推進微信平臺工作的順利實施。
四、教育教學微信公眾平臺的具體建設
在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利用好微信公號平臺的價值和意義,上文已經大致做了分析。接下來,就對“在學校的教學管理工作中如何具體應用微信平臺的功能”這一問題進行探討,具體分析,如下所述。
(一)發揮學生價值
只有學校和家長齊心協力,對孩子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有效的。但是很多時候,受到時間、空間的各種局限,家長無法及時了解孩子在校的具體情況。這其實都是因為教師和家長之間缺少一個溝通的平臺。微信恰巧就為家長和教師、學校之間搭建了可以及時、有效溝通、互通信息有無的橋梁。各類競賽情況、獲獎情況、德育標兵、校園之星的評比等,都可以通過微信平臺推送,廣而告之。不僅可以幫助家長更清晰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優勢和劣勢,還能夠進一步鼓勵孩子,得到更多人的鼓勵和認可。
學生在課堂上、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中所完成的作品、演出等,都可以通過微信群聊或者圖文的方式傳播給家長一方,讓家長隨時隨地都能夠掌握到孩子的成長情況。尤其是針對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和課外研究小組的學習,學校可以將學生的成果及時推送給家長觀看[4]。這樣不僅可以得到家長的信息反饋,還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動手和思考的積極性。在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之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價值,讓學生更好地發展自己和展示自己。
(二)開展德育活動
學校可以進一步開發微信公眾號的細微化服務功能,根據關鍵詞可以檢索到相關的服務,譬如查詢信息、辦理事務等。如搜索“報名”這個關鍵詞,就能夠自動推送出一系列與報名相關的各種信息;搜索“競賽”這個關鍵詞,就能推送有關學校舉辦的各類賽事等等,不一而足。這種功能的開發和利用,不僅能夠增強學校微信公眾平臺的用戶黏性,使微信內容更有價值,為人所用,還能夠活躍線上線下的溝通交流,加強師生互動。自此以往,微信公眾平臺就會成為學校組織活動的主要載體,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促進教師成長
對長期在學校任教的教師而言,傳統的上課模式只是局限于課堂內,教室是其主要的教學場所。基于此種情況,為了拓展教學空間,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好微信公眾號,利用微信這一渠道上傳自己的微課和教學短視頻,就可以大大拓展自己的教學空間[5]。學校層面也可以組織教師建設一套完整的微課數據庫,按照不同年級、不同學科,把適合用微課形式進行表達的教學內容分類歸納,并且分派教師去完成微課的制作和上傳分享。在每個學期,還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舉辦一些微課競賽,遴選出優秀微課范式,鼓勵其他教師進行借鑒和學習,以取長補短,增進教師之間的交流。微課上傳之后,通過微信分享給家長和學生,從而方便學生學習。
(四)增強學校和家庭之間的互動
微信公眾平臺不是宣傳欄,盡量避免只推送一些學校新聞或宣傳類的信息。學校在搭建和運營微信平臺時,應該有一個較為準確的定位。要知道,微信公眾平臺主要是為了方便學校、教師和學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因此,其信息發布的互動性就顯得格外重要[6]。這種交互式的、接地氣的信息,能夠拉近學校和家庭之間的距離,增強彼此之間的互動交流。比如,在期末考試之前,微信公眾號就可以推送一些相關信息,告訴家長如何正確、科學地緩解孩子壓力,幫助學生戰勝內心的緊張不安。再比如新學期伊始,微信公眾號則可以收集一些家長對孩子新學期的期盼,整理成優美的圖文形式發布出來。
總而言之,微信這一新媒體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是大有好處的。學校可以通過搭建自己的微信公眾平臺,幫助教師和家長、學生之間建立起一個共時的相處基地,為其提供一種全新、便捷、高效的溝通模式。這不僅能夠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水平,提高學校的管理效能,還能夠促進教師自身的成長,同時對學生的學習和成長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但這還是一個比較新的領域,還需要更多的學校和教師不斷地去探索和完善這種溝通新模式。
參考文獻:
[1]王春花.微信公眾平臺在混合式教學交互中的應用[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7(9):91.
[2]田麗,劉勃,劉春瑞.微信平臺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科技風,2018(13):70.
[3]董雋永.分析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途徑[J].西部素質教育,2017,3(8):273.
[4]錢昌俊.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17(23):216-217.
[5]路燕.微信平臺在高校教學管理中的運用效果探微[J].現代職業教育,2017(35):239.
[6]李纮,王昕鑫,任琴.探索微信在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展望,2017,27(14):214.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