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亞東

[摘 ? ? ? ? ? 要] ?核心素養是教育教學領域關注的熱點話題。從文獻入手分析核心素養的概念和內涵,核心素養的培養要通過學科課程途徑。在高職公共英語學科背景下,通過調研確定高職學生核心素養構成的六個因素,即語言能力、職業素養、學習能力、溝通能力、思辨能力、創新能力,并對六個核心能力進行分析。
[關 ? ?鍵 ? 詞] ?核心素養;高職公共英語;內涵
[中圖分類號] ?G715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016-02
核心素養這一概念一經問世,就在國際社會引發了熱烈的討論,尤其受到教育教學領域的關注。“核心素養”(Key Compe-tencies,Core Competencies)是舶來之物,亦有翻譯為“核心能力”,是人類為應對21世紀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社會經濟全球化等諸多挑戰而提出的。
一、核心素養的概念
對于“核心素養”的概念,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2003年界定為適應社會快速變遷的能力,并在2012年提出所有年輕人需要具備三類能力,即基本技能、可轉移技能、技術和職業能力[1];歐盟2006年將核心素養定義為在知識社會中每個人發展自我、融入社會及勝任工作所必需的一系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集合,推薦母語、外語、數學與科學技術素養、信息素養、學習能力、公民與社會素養、創業精神以及藝術素養八大核心素養體系[2];經合組織(OECD)2008年認為核心素養是學生在21世紀成功地生活與工作所需要掌握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在2013年構建了一個涉及“人與工具”“人與自己”和“人與社會”等三個方面的核心素養框架,具體包括“使用工具互動”“在異質群體中工作”和“自主行動”共三類九種核心素養指標條目[3];2014年我國教育部委任課題研究組進行調研,在2016年提出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
二、核心素養的概念分析
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核心的、關鍵的、具有競爭力的素養,而不是全面素養[4]。作為“核心的”“關鍵的”素養,核心素養對學生的發展發揮著引導作用,是知識、能力、素質的整合。
核心素養既反映“個人成長需求”,又反映“社會發展需要”。核心素養首先是為個人發展服務,是個人走向成功的關鍵因素,然而個人發展是離不開社會的,而且核心素養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應對21世紀社會挑戰的,因此個人的核心素養應適應并促進社會的發展。縱覽各個國家和組織提出的核心素養構成,既有國際相通的要素,也有反應國家民族特點的要素,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結合。
核心素養超越學科,但是核心素養的培養要通過學科和課程來實現。核心素養不具有學科性,是可遷移的,超越某一具體的職業領域,是不同職業領域的人都應具備的品格。以語言素養為例,有效地表達與交流是各個行業所需的關鍵能力,說它跨學科是指語文學科、外語學科、其他專業課程如旅游、營銷等都可以培養這一素養,然而脫離了學科空談核心素養是不行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應具體到課程大綱、課程標準、課堂教學中。
三、高職公共英語學科下核心素養構成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通過學科來實現的,高職公共英語作為高職教育重要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課時量大、授課周期長、授課學生廣,高職公共英語課程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文采用文獻與政策研究方法,查閱職業教育和核心素養方面的專著、論文,并通過網絡收集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相關討論,探討學校培養目標與學生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共篩選出核心素養熱詞十個,即語言能力、職業素養、溝通能力、社會責任、學習能力、創新能力、文化能力、思辨能力、敬業愛崗、管理協調,制作調查問卷,使用“問卷星”對相關群體進行問卷調查,參與問卷的群體容量達1490份,參與人群包括畢業生、應屆畢業生、在校生、校友、英語教師、專業教師、教育教學管理人員、企業行業代表。調查問卷設計為“您認為最能助力您畢業后取得成功的六種核心能力是什么?1.語言能力;2.職業素養;3.溝通能力;4.社會責任;5.學習能力;6.創新能力;7.文化能力;8.思辨能力;9.敬業愛崗;10.管理協調”。(數據分析如下表)
核心能力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
針對問卷調查結果,召開多方研討會,從英語學科角度,探討高職學生應具備的核心能力,運用分類分析法澄清概念以界定問題情境,經過研討和篩選,最終確定了六項學生核心能力,即語言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創新能力、職業素養、思辨能力。其中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辨能力體現了學生的個體需要,而溝通能力、創新能力、職業素養體現了核心素養的社會需求。
四、高職英語學科背景下核心素養內涵
1.語言能力:課程是承載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不可或缺的載體,高職英語課程以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為首任。本文對高職學生三個學期的英語課程學習從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設置了具體的目標,指標設定參考了2018年6月由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根據我校學生(工科)自評英語語言能力等級的基本情況以及2018級任課教師對學生英語語言能力等級評估的結果,本文將該表中聽力理解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書面表達能力的三級(基礎)、四級(提高)和筆譯能力的五級指標(初始級別)作為三個學期的教學目標。考慮到高職工科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口譯能力并未納入培養目標。
2.對于職業素養,職業素養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職業素養》中這樣定義: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范,是職業內在的要求,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職業素養包括外在的顯性素養和內在的隱性素養,顯性素養包括職業技能和專業知識;而隱性素養則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意識等。本文重點關注的是學生的隱性職業素養,并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其中,具體要求為:能夠自尊自信,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能夠認真做事,認真完成工作和學習任務;能夠全力投入,對工作充滿激情,遇到困難不放棄,能夠以高質量要求自己;能夠具有遵守規范、國際視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品質,能夠具有適應變遷、調整角色以及職業生涯規劃和發展的能力。
3.學習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是元能力。學習能力是指以快捷簡便、有效的方式獲取準確知識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把新知識融入已有的知識、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文的關注點第一學期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意愿,培養持之以恒的態度,第二學期培養信息化背景下對信息的篩選處理能力,第三學期關注學生思維邏輯的培養,具體要求為:能正確認識學習意義,具有渴望學習的意愿,有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能制定明確學習目標,并持之以恒完成;能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能主動查找、發現、篩選、評估、鑒別、使用數字化信息資源;能運用感知、預測、分析、概括、比較、總結等思維品質建構性學習。
4.溝通能力是指人們通過語言或非語言的方式傳遞并理解信息、知識、情感、態度雙向的過程。溝通能力不僅直接關系到大學生的人際交往,影響大學生的成長,而且關系到大學生畢業后能否適應社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大學生的成才和職業發展。溝通能力也是本文研究的一項重要核心能力,第一學期的側重點在于傾聽,第二學期在于表達,第三學期重點考查溝通能力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發揮作用。
5.思辨能力是指通過對事物或問題進行分析、推理、評估,最終能夠解決問題形成決策或結論的能力。在當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信息爆炸的新形勢下,如何對信息進行甄別,并形成準確的判斷,考查的是一個人的思辨能力。具體表現在:能夠認識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與差異性;能夠化繁為簡,面對復雜情況時,將各種觀點、問題和搜索到的數據歸納提煉出核心的觀點和簡潔的結論;能夠對證據、概念、方法、標準和背景等要素進行闡釋、分析、評價、推理與解釋。
6.創新能力是競爭核心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影響著經濟發展的態勢和社會發展的趨勢,也反映了國家實力。在當前全球化經濟形勢下,有創新才能占先機。趙磊(2018)[4]將大學生創新能力劃分為四個評價指標,即創新學習能力、創新基礎知識、創新思維能力、創新實踐能力。作為一門通識課程,高職公共英語主要關注培養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具體表現為:能夠主動參加創新實踐活動;能夠對事物進行比較、分析,發現問題;能夠分析問題,發表有別于常規的見解;能夠以新的方式做事,把有創意的想法付諸實踐;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改進或創造新事物。
核心素養要體現在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課程整體設計、單元設計中,尤其要落實到課堂教學實施中,將核心素養指標具體融入課程教學的方方面面將是下一步需要攻克的難題。
參考文獻:
[1]姚冬琳.國際視野下核心素養的結構及要素比較研究[J].課程教學研究,2017(6):13-18.
[2]李藝,鐘柏昌.談“核心素養”[J].教育研究,2015(9):17-23.
[3]褚宏啟.核心素養的國際視野與中國立場:21世紀中國的國民素質提升與教育目標轉型[J].教育研究,2016(11):8-18.
[4]趙磊.新時代大學生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8):17-20.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