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
摘 要:伴隨著經濟與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斷攀升,一些已經進入社會工作的人士也在尋找可以提升自我的方式,高校繼續教育成了首選。但目前在我國的高校教育中,還存在著需求與供給存在較大差異的情況,在辦學的自主性和辦學方向上還存在較多問題,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才能提升高校教育水平,為社會輸送更多高質量人才。因此,本文將系統性地分析目前高校繼續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并在供給側改革的方向上提出改進措施。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繼續教育;精準發展
引言:
為了發展我國的教育事業,落實提升全民素質的目的,許多高校開展了繼續教育為一些沒有在校園中完成學歷提升的人員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從目前社會上對人才多元化的需求來看,繼續教育工作的開展有著必然的趨勢,高校應該順應發展,積極開展高校繼續教育工作。針對目前繼續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重視、單一化等問題,應該積極改進,做好供給側改革,解決好供給與需求的平衡問題,推進國家的教育事業發展,為社會輸送更多的有用人才。
一、教育供給側改革概述
“供給側”改革的概念是在“十三五”中提出的,將這一經濟概念應用在高校繼續教育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一方面,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尤其是復合型、創新型的人才更受企業的喜愛,也更能更快適應由校園學生到社會工作的轉變。另一方面,許多已經進入工作崗位的人員,為了有更好的發展,希望不斷進行自我進修與提升,但是他們沒有辦法脫離工作崗位,更愿意選擇在高校開展的繼續教育工作中完成技能培養。因此,高校教育的供給與需求存在著不能匹配的問題,急需要高校的管理者予以重視,并做出相應的教育改革。
伴隨著許多雙優高校在開展非學歷教育工作的同時,為一些普通高校帶來了轉型上的壓力。首先,根據近年來的報考數據來看,自考生的比例在逐年下降,生源上的流失為形成系統性的教學組織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其次,繼續教育的培養模式單一,學校和教師沒有足夠的重視,導致教學質量存在較大問題,不能真正落實培養學生的目的。最后,社會上有許多的培訓機構在與高校的繼續教育競爭,盡管其教學質量無法和高校相比,但是因為服務質量更高、便利性強也受到了更多學生的選擇。
二、高校繼續教育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的高校繼續教育工作還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嚴重影響著教學的質量以及教育改革工作的推進。
(一) 高校管理不重視
許多高校的管理者仍然不能注意到發展繼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忽視了繼續教育與普通高校教育具有相同的地位。首先,許多高校目前沒有開展校園繼續教育的工作,丟失了繼續教育的市場,造成了校園資源的浪費[2]。其次,盡管開展了繼續教育的招生項目,在教學質量上沒有做到應有的把握,甚至沒有提供應有的實驗實踐課程,使學生不能真正學習到有用的知識。一方面,這樣的教學是失敗的教學,是對學生發展的極不負責,辜負了學生對學校的信任。另一方面,這樣的教學質量嚴重影響學校的聲譽,對學校形象造成了不良影響。最后,一些學校為了利益,存在超員招生的情況,不能按照國家規定將教學落到實處,甚至存在弄虛造假的學歷證明,侵犯了學生完成學業的權益。
(二) 培養模式單一化
目前我國認可的高校繼續教育方式有函授教學、網絡教學、自學考試、課程培訓等,可以適用于不同情況的學生。但是在招生工作中,依然存在著對象單一化的問題,只招收一些已經有工作經歷的學生,或是對學生報考的專業方向進行限制,為一些學生學習造成的不便。這樣的招生無形中壓縮了繼續教育的對象的數量,與為社會輸送多種人才的理念相違背。在授課方式上,網絡教學多為錄播課程,可以由學生自主掌握學習時間,盡管學習方式更加靈活,但是忽視了教學中的互動性,使授課內容變成了死知識,學生有疑惑時不能及時得到解答,學習上的困難也容易越積越多,為學生的發展提高造成了較多不便。
三、改進措施與發展方向
(一) 增強辦學自主性
目前我國的高校教育工作開展主要還是依賴于政府的審批規劃,學校缺少辦學自主性。其實,政府已經將招生的權利職責下放至各個學校手中,高校應該利用學校自身的辦學優勢吸引學生,完成教育培養工作[3]。一方面,高校可以與辦學機構合作,借助機構高質量、人性化的服務招生,并為機構提供優質教育,完成強強合作,提高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高校應該拓展辦學思路,大力發展學校的特色專業,補充普通教育中的不足。對參加繼續教育培訓的學生,注重拓展他們的就業能力和職業規劃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發展。
(二) 以創新發展為驅動力
開展高校繼續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因此,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可以作為改革發展的重點環節。在課堂上,教師可以以案例的形式進行教育,引發學生的討論與思考。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大部分參加繼續教育的學生都有一定的社會工作經驗,在面對問題時很容易陷入思維定式,需要老師給予適當的引導,打開學生的思維,激發更多樣化的思考。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平衡實踐與專業知識的比例,要用創新實踐來夯實專業基礎,使學生的各項能力得到協同發展。
(三) 優化師資結構
作為高校的管理人員,要加強對師資結構的優化,為繼續教育工作提供更優良的教育資源。首先,應該合理配置繼續教育的師資力量,在專業課程、實驗課程、心理健康教育與實踐指導等課程的教學時間上進行合理安排,注重學生的綜合發展。其次,針對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差異性,學校可以組織教師培訓,并為教師提供深造的機會,使教師能夠精準把握繼續教育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完成人才培養工作。最后,在教育過程中,需要豐富的教學手段,并結合當下的時事熱點與潮流趨勢,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學校可以適當給予優秀教師經濟獎勵,刺激教師自我提升的積極性。
(四) 豐富教學模式
常見的繼續教育課程主要是針對成人教育的,為了幫助已經參加工作的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和學歷上的提升。作為高校管理者而言,應該拓展思維,豐富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更好的受教育環境。首先,在進行教學時,不能只把學生的考試結果作為評價的標準,應該建立多元化的學生評價標準,以激發學生在日常學習中的能動性,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4]。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應該利用多種教學手段,如可以將網絡授課的模式改為錄播與直播相結合,在基礎學習階段進行錄播學習,在答疑階段與重點復習階段進行直播課程,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最后,學校還可以開展老年大學工作,為社會中所有想要進行自我提升的人員提高教育資源,也為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努力。
四、結束語
總之,高校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已經勢在必行,高校的管理人員應該正視繼續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將繼續教育與普通教育放在同樣的位置上。針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問題,需要有明確的改革方向,實行有效的改革措施,做好高校教育的改革工作。高校應該增加辦學的自主性,擺脫不必要的束縛,以創新發展為改革的有效驅動力,不斷優化師資結構,提供良好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模式,建立完善的評估系統,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何獻良,劉浩天.“供給側”改革促進高校繼續教育精準化發展分析[J].科學大眾,2018(06):148.
[2]馬勇.問題與路徑:供給側改革視域下的搞笑繼續教育轉型發展[J].繼續教育研究,2017(05):4-7.
[3]楊學祥,申海成.高校繼續教育供給側和需求側分析[J].繼續教育,2017(31):3-6.
[4]陳奕容.繼續教育供給側改革:地方高校繼續教育轉型發展之路[J].理論探索應用,2018(01):126-128.
(作者單位: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