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慶珍
摘 要:優化營商環境是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基礎,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營造誠信守法的社會環境、弘揚企業家精神是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的重要推進路徑。
關鍵詞:營商環境;經濟發展;新活力
營商環境是一項涉及經濟社會改革和對外開放眾多領域的系統工程,它是伴隨企業從開辦、營運到結束全過程各種境況和條件的總和,包括社會要素、經濟要素、政治要素和法律要素等。營商環境一詞最早出現于世界銀行2002年的調查項目“Doing ?Business”中,該項目旨在通過對各國中小企業存在周期內的行為和法規進行觀察和數據收集,來比較各經濟體在不同時期的商業監管環境,并發布相應的《營商環境報告》。據世界銀行發布的《2019 營商環境報告》顯示,中國營商環境排名為 46,較去年大幅提升 32 位,這也是我國營商環境有史以來取得的最好名次。
一、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意義
1、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要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重點就是要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提高微觀主體的活力和實體經濟的發展質量。只有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完善鼓勵創新的體制機制、破除束縛創新的桎梏,才能充分發揮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間,使資源得到高效配置和利用。人才往哪走、資金往哪流、項目在哪建,說到底取決于哪里的機會多、障礙少、效率高、服務好。我國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要在國際競爭中贏得優勢、掌握主動,必須在營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上取得更大進展,更大程度激發市場活力、增強內生動力、釋放內需潛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創造競爭新優勢。
2、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是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重要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準確把握經濟全球化新趨勢和我國對外開放新要求。改革開放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寶。”外資企業始終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資源合理配置、促進經濟結構升級、促進市場化改革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只有堅定不移實施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才能獲得更多推動發展所必需的資金、技術、資源、市場、人才乃至機遇。只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提供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完善的法律制度,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國對外資的吸引力,促進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融合,進而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3、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時強調, 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這一論斷不僅深刻闡明了法治和營商環境的關系, 也為營商環境的進一步優化指明了方向。國內外大量的實踐表明, 法治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營商環境好壞的關鍵指標。沒有健全的法治, 就不可能有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沒有包括法治化營商環境在內的依法治國戰略推進,就難以形成穩定有序的經濟交往秩序。黨的十八大以來, 中央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等改革, 以更有力的法治舉措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把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納入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軌道。
二、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激發經濟發展新活力的推進路徑
1、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和非公有制經濟人士健康成長。”
(1)優化凈化服務環境
要強化政府服務意識,全面推行行政許可和公共服務標準化,公開涉企服務事項及辦事流程,編制發布辦事指南,為中小企業辦事提供明確指引。提高辦事效率,實行首辦責任、限時辦結。實現企業與政府的互動交流、合作對話是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基礎,政府要大力推動各種公正透明的政商互動平臺和機制建設。主動加強和工商聯組織聯系,注重發揮工商聯組織的作用,通過座談會、通報會、交流會等形式,邀請相關部門負責人與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進行面對面交流,著力搭建政企互信、雙向交流的新平臺,實現“前門”交往和“臺面上”聯絡。建立健全服務民營企業發展問題投訴處理機制,切實維護民營企業的合法權益。
(2)強化體制機制創新
要制定政商交往準則,給政商交往提供一張“明白紙”,明確政府和企業哪些應該為、哪些不能為、哪些必須為。政府及有關部門要建立完善制度化、經常化的政企溝通機制,實現政府與企業的良性互動,讓政商關系在“清”的前提下“親”起來。推行黨政領導、相關部門聯系非公有制企業制度,健全完善重點企業掛鉤幫扶機制。要強化監督問責機制,將如何處理政商關系納入干部考核評價體系,讓為政者在制度機制的陽光下行使權力、擔負責任。完善非公有制經濟代表人士評價體系,對列入樣本的企業家進行綜合評價,促進他們講真話、說實情、薦真言。要堅持懲處與保護并重,鼓勵勇于擔當、敢于作為,把嚴格管理干部和熱情關心干部結合起來,推動廣大干部形成心情舒暢、充滿信心,積極有為、勇于擔當的氛圍。建立容錯機制,把干部在先行先試中出現的失誤與明知故犯的違紀違法行為區分開來,旗幟鮮明地保護銳意進取、作風正派、有作為、敢作為的干部。
2、營造誠信守法的社會環境
培育誠信守法的社會環境, 是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建設的基礎。一方面加強市場主體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和應用, 建成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系統, 提高誠信違法成本, 加大對違法失信的懲治力度, 讓市場主體“一處失信、處處受限”。二是政府部門和公務人員要帶頭守信。這不僅是誠信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整個社會誠信的關鍵基礎。諸如“新官不理舊賬”,政策朝令夕改,說一套做一套,搞臭了名聲,砸爛了招牌,也毀掉了前程。事實上,政府部門不講誠信,企業和居民也很難講誠信,這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逆向淘汰。
3、弘揚企業家精神,為民營企業家營造良好的社會倫理氛圍
在現代社會中,企業家是先進生產力和財富增加的代表,如果使企業保持狀態井井有條,社會顯然會有很強的生產力;如果企業支離破碎,社會生產力將會蕩然無存。企業家是企業的領導者,沒有他們,巨大的破壞力量便會嚴重影響我們社會的生產力。
要通過正確的媒體輿論導向,宣傳民營企業家創業創新中的事跡,樹立良好的企業家社會形象,贏得社會對其群體的認可,營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外部環境。一是精神獎勵: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運用電視、網絡、報紙等手段,廣泛宣傳企業家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貢獻,宣傳政治素質好、誠信合法經營并具有良好社會影響的企業家的先進事跡,加大表彰力度,發揮激勵作用,并為其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二是政治獎勵:對于那些政治素質較好、能誠信合法經營并具有良好社會影響的中小企業家,要積極培育和發展其加入黨組織,并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勞動模范評選等方面,適當增加相應的名額和比例,以發揮他們參政議政、建言獻策的作用,在工商聯等社會團體的人事安排中,也應對新生代民營企業家給予重點關注。三是物質獎勵:為營造發展氛圍,可由市委、市政府每年大張旗鼓地表彰一批優秀(先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授予特殊貢獻獎章,給予重獎,使全社會形成創業光榮、納稅光榮的良好社會氛圍。
[參考文獻]
[1]李根.大數據背景下優化營商環境的路徑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9.
[2]何立勝.改善營商環境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J],現代國企研究,2018.9.
(作者單位:濟南市委黨校,山東 濟南 25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