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娟 呂曉潔
摘 要:《矛盾論》是毛澤東于一九三七年八月在抗戰的背景下,主要針對黨內教條主義所作的一篇文章,對于中國哲學和中國革命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此文章包含著中國共產黨革命勝利的哲學思想和方法論,詳細系統的闡述了唯物辯證法、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關鍵詞:矛盾論;對立統一規律;時代意義
毛澤東的《矛盾論》,是繼《實踐論》之后的為著同一個目標而著的又一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光輝哲學著作,是第一部系統地闡述以對立統一規律為核心的辯證法專著,哲學原理和方法論。在實踐方面,《矛盾論》指導了中國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并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立及其各方面的改革實踐。在理論方面,中國的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汲取了《矛盾論》的思想,《矛盾論》中的原理和方法論需要我們繼續繼承和創新。
一、《矛盾論》寫作的時代背景
《矛盾論》是毛澤東既《實踐論》之后發表的又一篇哲學文章,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華民族開始了反對外來侵略和封建帝制壓迫的斗爭歷程,首先是以洪秀全為代表的農民起義,創立太平天國,提出發展資本主義綱領,但由于農民階級自身的局限性,農民起義最終失敗。之后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早期維新派,提出“維新變法”,革命派主張使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統治,而改良派主張使用非暴力實現社會變革,然而實力遠遠弱于守舊派,最終以失敗結束。
中國的革命派誕生于辛亥革命,以孫中山、章太炎為代表的革命派主張以天賦人權、自由平等觀念作為革命的思想武器,并結合中國國情,提出了三民主義的理論綱領,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但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經過一次次中國人民百折不撓的嘗試,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人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以來,直到1937年毛澤東發表《實踐論》《矛盾論》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的勝利,大革命和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吸取了經驗和教訓,對中國革命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進行深刻思考,探尋符合中國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
(一)《矛盾論》發表的現實背景
《矛盾論》是毛澤東同志最杰出的哲學論著之一,寫于1937年8月,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考慮自己的問題,從當時共產黨內的思想狀況來看,存在著相當嚴重的兩種錯誤傾向: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矛盾論”是毛澤東從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辯證法的高度批判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產物,1921-1937年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從兩個方面總結了豐富經驗。從1936年開始,國內民族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為了奪取抗日戰爭的勝利,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和辯證法研究中國社會矛盾運動的各種問題。
(二)《矛盾論》發表的理論來源
《矛盾論》中所蘊含的豐富的宇宙觀、辯證法思想、對立統一規律等思想都不是憑空產生的,《矛盾論》除了來自于扎實的實踐經驗,同時也來自于深厚的理論文獻,主要包括來自于本土的中國古代哲學中辯證法思想,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思想,列寧的矛盾論思想。
在中國古代的《周易》中,己經有“矛盾”思想的體現,且在整個中國歷史中,基本都承認矛盾的客觀存在。宋代的張載等都明確提出過相關的觀點,認為矛盾是客觀存在的事情,并且指出促進此事發展的力量來自事物自身。漢代的董仲舒,宋代的朱熹等等,都承認事物是有矛盾的。承認矛盾普遍的存在,是從古到今從未中斷的思想,從秦國統一之前的時期,到秦國的統一,再到宋元明清,每個朝代基本都不否認事物中存在矛盾的觀點。[1]
從希臘的“雄辯術”到17、18世紀歐洲形而上學思想,黑格爾的唯心辯證法到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直到馬克思、恩格斯創立唯物辯證法。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認識和實踐相結合,突出對立統一規律的核心作用。
二、《矛盾論》的主要內容
《矛盾論》作為毛澤東的偉大哲學著作之一,從引領中國的革命勝利,到改革開放取得巨大的成果,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尋,乃至以后中國數十年、數百年的發展,《矛盾論》都將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矛盾論》是中國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相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繼承了中國傳統哲學的精華,又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開創了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的道路。
(一)關于兩種宇宙觀
毛澤東在《矛盾論》第一部分就指出:“在人類的認識史中,從來就有關于宇宙發展法則的兩種見解,一種是形而上學的見解,一種是辯證法的見解,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種宇宙觀。”[2]
何謂宇宙觀?即我們通常所說的世界觀。世界觀即我們認為這個世界是個怎樣的世界,對這個世界普遍性的問題持有一種怎樣的觀點和看法。它的內容不僅包括世界本原的是物質的還是意識的,又包括世界上萬事萬物是有聯系的還是孤立的;還包括世界處在什么狀態之中,是發展的還是靜止的,假如說發展的,那么發展的路徑又是什么,發展的動力來源于事物的外部還是內部。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正式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毛澤東在《矛盾論》中說:“所謂形而上學的或庸俗進化論的宇宙觀,就是用孤立的、靜止的和片面的觀點去看世界”。[3]
兩種宇宙觀的根本不同在于是否認為事物內部的矛盾是催促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承認了事物發展的動力來源于內部的矛盾,才能從根本上解釋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系,才能說明內部矛盾是促進事物發展的動力和源泉,才能深刻的認識到事物的不斷發展變化。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第一、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每一種矛盾的兩個方面,各以和它對立著的方面為自己存在的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一體中;第二、矛盾著的雙方,依據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這些就是所謂的同一性。”[4]在矛盾中,事物由多個側面組成,但會有一方面以另一方面的存在為基礎,且一方矛盾的存在以與之相矛盾的一方矛盾為前提,矛盾是不能孤立存在的,正所謂禍福相依、生死相依,說的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另外,矛盾的同一性還表現在事物內部所存在的兩方面的矛盾,可能會隨著條件的改變,而向著自己相反的方面轉化。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在毛澤東看來,矛盾普遍性是說客觀存在的事物都會有矛盾,這是一種共性,是絕對的;矛盾的特殊性是說客觀存在的事物由于受到發展階段的影響或者其各個側面的不同特點,使矛盾具有獨特的地方,這是一種個性,是相對性的。我們不能只看到普遍性而忽略特殊性,也不能只看到特殊性而忽略普遍性。我們正確對待矛盾的這兩種特性,在處理具體事物中,既要充分認識事物的共性,又要弄清楚事物的個性,堅持辯證統一的方法來對待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毛澤東認為,在各種各樣的事物中,必有一個矛盾對事物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稱之為“主要矛盾”;對于這個事物中其他矛盾,稱之為“次要矛盾”。主要矛盾規定著此事物的性質及其發展方向和前景;次要矛盾依附于主要矛盾,處于從屬地位。另外,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提到:“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變化,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變化”[5],這句話意思是說,任何事物都在伴隨著條件、環境等因素在不斷變化,由于事物的變化,依附于事物中的矛盾也會發生變化。因此,無論是主、次矛盾還是矛盾的主、次方面都是相對的,都會隨著事物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在《矛盾論》中,毛澤東運用不同戰爭時期中的矛盾,來說明這一原理的。這一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給予我們的啟示是:我們要善于發現和抓住主要矛盾,抓住重點,做好核心工作,從而推動全局的發展。在矛盾的主次方面中,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占據主導地位,推動矛盾的解決。也要求我們要認清各種矛盾以及矛盾各方面伴隨著時間、形勢的變化,不要機械、僵化的看待問題,還要積極創造條件,化解矛盾,促進事物的發展。
三、《矛盾論》的時代意義
毛澤東在創作《矛盾論》時,以批評黨內的教條主義,照抄照搬蘇聯模式,不以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為背景。在《矛盾論》中,毛澤東創造性地提出:矛盾論問題的精髓,即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又提出“這一共性個性、絕對相對的道理,是關于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拋棄了辯證法。”[6]所以,此著作立足于解決現實中的問題,并抓住辯證法的精華,對其進行吸收和革新。可以說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典范,也打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門,為后續理論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呂宏森.《矛盾論》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7.
[2]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0.
[3]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0.
[4]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7.
[5]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3.
[6]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作者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 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