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平
[摘 ? ? ? ? ? 要]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全面依法治國的總目標。作為未來社會主義建設力量擔當的大學生,應當在全面依法治國進程中肩負起時代責任,努力提升自身法治素養。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教學適應了當前法治時代大背景,具有提升大學生法治素養,為大學生大學生活保駕護航和規范大學生社會行為的重要意義。為解決大學生法律知識教學中的趣味性、實用性和效用力等問題,在教學中應注重整合內容,突出重點,利用多樣化的課堂活動,因地、因人、因時制宜地聯系社會實踐活動,以具體法律法規為載體進行體系化教學。
[關 ? ?鍵 ? 詞] ?法治體系;法治思維;實踐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166-02
一、大學生法律知識教學的重要意義
法治社會的建設要求全體公民做到尊重法律,遵守法律,遇到事情用法律手段解決問題,大學生作為知識青年,作為新時代社會主體的重要力量,其法治素養關乎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發展。因此大學生思政課在一年級第二學期中有專設一章的內容來強化大學生法治素養的培養,而這部分法律知識的教學對大學生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大學生全面理解依法治國的治國理念。依法治國理念是系統化的知識,而對很多大學生來說還只是一個簡單概念,法律知識的全面學習有利于充實大學生依法治國的知識結構,讓其充分掌握依法治國理念,同時為二年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
其次,有利于大學生順利地面對獨立而復雜的大學生活。大學生活已經具備了很強的社會性,除了學校的學習生活,大學生將通過多種方法參加社會活動,而社會活動存在一定的風險性,法律知識的教學將教會學生合法地規避風險,實現自我保護。
再次,有助于大學生順利就業。現今就業形勢嚴峻,大學生如何在繁雜的就業信息中安心擇業,避免在就業過程中的諸多陷阱,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實現大學到社會的安全著陸,法律知識的教學可以達到助力就業的現實效果。
最后,法律知識的教學對大學生而言是受益終生的。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教學就是幫助大學生完善法律知識結構,提升法治素養的過程,同時也有利于大學生思維體系的完善,更是大學生行為規范大大提升的過程。因此法律知識的教學對大學生一生規范意識的形成和具體社會行為的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大學生法律知識教學的實際困難
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我們全面分析在教學過程中的困難。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的確存在著一些困擾性的問題,可以簡單總結如下。
首先,如何協調理論性和趣味性的問題。學生一旦遇到理論性強的知識點,便產生一種天然的反抗,因無趣而無法深入學習,因此如何提升理論知識教學的趣味性值得研究。
其次,如何有效地提升教學效率的問題。法律知識的教學只是大學生思政教學的一個板塊,從全局出發,法律教學的課時是有限的,但法律知識體系龐大,如何延伸法律知識的教學,達到法律知識教學效率的最大化,需要著力解決。
再次,如何實現從法律知識的實際運用到法律行為化,是法律知識教學要達到的長遠目標,也是一個需要解決的難題。學而有用,法律知識教學不是簡單的知識掌握,更重要的是知識內化基礎上的行為外化,這樣才能使法律知識學習的實用性體現出來,也更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而外化的法律行為不止于課堂,也不止于學校,更重要的應是學生的社會行為。法律知識的教學只有達到將大學生的法律行為轉變為一種法律習慣,使其終生都能堅守這個習慣,才達到了大學生法律知識教學的長遠化目標。
最后,如何正確地運用新時代的法治思想對大學生進行法律知識的教學,也是一個現實的問題。黨的十九大對全面依法治國進行了系統闡述,如何避免說教式的轉述,同時還要做到增強新時代大學生法治建設的責任感,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三、大學生法律知識教學的創新性思考
通過對大學生法律知識教學重要性的分析,弄清楚大學生法律知識教學面臨的困境,我們進一步思考如何既實現法律知識對大學生學校生活和未來生活的作用,又能解決教學中趣味性、效率性、實用性等實際問題的教學路徑。綜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我將法律知識教學方法的思考詳細論述如下。
(一)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教學應以全面依法治國為教學背景
法律具有社會特性,由一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故而在不同的社會制度下產生不同的法治體系,有著不同的法治理念。在同一社會制度的不同發展時期,法律表現出特色的時代特征。所以,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教學必須讓學生搞清楚所學法律的性質,國家法治社會現實環境和法治建設的發展方向,堅持學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全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的基本方略,是國家開展政治、經濟、文化工作的重要保障,因此當代大學生掌握全面依法治國思想的重要學習內容,更能讓大學生深刻領會作為時代新人在推動國家法治建設中的自我擔當和社會責任,在此基礎使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學習成為一種發自內心及遵從本心的學習。實際教學中我們應當利用全面依法治國這個大背景對這一部分的內容進行教學,做到由點及面的系統化教學,讓學生通過學習切身體會到法治建設的成就,清晰看到國家未來法治發展的愿景,也能正確理解國家法治建設中遇到的難題,讓大學生懂得應如何為國家的法治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大學生的法律知識教學應整合內容,抓住重點
法律知識內容豐富,層次不一。對法律知識還較薄弱的大學生來說,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將所有法律知識全部系統學習是不可能的。但只挑簡單易懂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教學,又有違大學生的基本學情。故而在大學生法律知識教學中整合內容,抓住重點,尤為重要。通過多年教學實踐的綜合,我認為可以法律知識大體分為三個板塊來進行教學。第一個板塊是法律基礎理論。這是法律知識學習的基礎。在實際教學中這一板塊內容必須根據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來決定法律知識教學的層次。教學層次太低,不利于提升學生的法律水平,而教學層次過高,又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學習熱度的保持。第二個板塊是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全面依法治國理論的教學應當讓學生全面了解我國的法律體系,使學生學會對法律部門的檢索,使學生在掌握我國法治體系的基礎上建立法律自信和樹立法律信仰,并且從法治道路的內容中看到時代發展趨勢,促進學生的自我社會化。在教學中,還應當注意區分這個版塊的內容與二年級思政課程中依法治國理論的內容。二年級全面依法治國是從政治理論的角度,讓學生全面理解黨治國理政的方略和全面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一年級該內容的設置旨在學生法治觀念的建立,是從法律的角度來進行教學,重學生法治素養的培養,因而在該部分內容的教學中一定要角度清晰,教學內容明確。第三個板塊是法治思維板塊。我認為這是大學生法律知識教學的重點所在。相對前面兩個板塊,這一板塊應在教學中突顯出核心地位,原因有三:其一,法治思維的培養本意就包括了對法律基礎理論的掌握和對全面依法治國理論的理解。也可以說,法治思維內容的教學將進一步強化前面兩大板塊知識的學習。其二,法治思維內容涉及面廣,包括法治思維的培養、法律權威的維護和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等內容。這些內容之間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因此在教學中不僅要把握每一個知識點,還應使互相融合的內容分析到位,實現融會貫通。這樣教學難度系數越大的內容,要求教學的側重比例越大。其三,實踐性是這一板塊內容最大的特點,實踐性并非體現在法治思維內容的本身,而是法治思維對個人行為的指引作用。相對于內化知識來說,外化行為更為重要,也更具難度,內化知識只要通過知識點的詳盡教學就可直接達到效果,但是外化行為則需要形成法律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必須通過實踐性教學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準確地說是有實踐效果的教學。基于以上三點,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在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教學中,應以法治思維的教學為重點,以法律基礎理論為基礎,以全面依法治國為背景。
(三)大學生法律知識教學注重多樣化的課堂教學活動
教學的目的在于學,教師的教更是為了學生的學,因而大學生法律知識的教學應更多注重學生的課堂參與性,做到學生主導課堂,教師引導學生。但設計課堂活動并非將教師空閑下來,而是教師從講授者轉變為指導者。這就要求課堂教學活動達到高品質、有針對性、易操作和實效性強的水平。這里簡要介紹兩種法律教學課堂活動:第一種法律故事的講述。學生在法律故事的講述中能自覺地熟悉涉入的法律知識和掌握相應的法律原理,但為避免故事講述空洞無用,教師應設置好活動要求,所講故事應當符合當代中國法治精神,體現社會正能量,是積極向上的思想表現,同時應針對法律知識教學內容,緊扣主題,更要求表述準確。第二種是案例分享。案例分享要求學生自己搜集案例,集體研討,在提升團隊合作意識的基礎上,能讓學生盡快地熟悉法律體系,區分各部門法。但這一方式對教師自身法律理論水平要求高,教師在這個活動中應清楚辨別案例的真偽,及時指正所援引的具體法條,并最后系統地對各法律部門進行總結。
(四)以具體法律法規承載法律理論的教學
這里所指的利用具體法律法規承載法律理論的教學和平時常用到的案例分析教學方法是有區別的。案例分析是根據教學內容配以相適應的實際法律案例,與學生進行案情的研討,學習所涉及的具體法律法規,從而理解相對應的法律原理。利用具體法律法規來承載法律理論的教學,是通過某一部法律法規的整體化學習,學生從中領會法律精神,掌握法律方法,提升法律素養。因此在這一種法律教學中需將具體法律法規作為引子,引發學生的思考,包括對法律條文的思考,法律法規運用的思考和法律法規與個人實際相結合的思考,在思考中形成法律思維模式,加深學生對法律原理的理解,是一種形象的系統化的教學方式,更是一種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挖掘學生學習深度的有效方法。
(五)大學生法律知識教學以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延伸
社會實踐活動能讓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學習“動”起來,并且能有效地檢驗大學生法律知識學習成效,以此作為法律知識教學的實際參考。法律社會實踐活動多種,教師應當知道學生因人、因時、因地制宜地安排法律社會實踐。法制宣傳日的社區法律宣講可以讓學生開展法律實操,在宣講中自覺進行法律知識學習的查漏補缺。但應當注意的是法律宣講面對的是社會公眾,不能出現差錯。因而教師在學生宣講前要做好法律知識的輔導,對宣講內容嚴格把關。旁聽庭審是在特定法律氛圍內學習法律知識,提升學生法治素養的有效途徑。學生在旁聽庭審時能自覺接收到法律信息,全面了解法院庭審程序,有效地反饋課堂學習的法律知識。在學生旁聽庭審前,教師應詳細講解法庭規則,布置對應的學習任務。
綜上所述,在全面依法治國的社會背景下,大學生法律知識教學重要性突顯,但面臨諸多實際困難需要解決。探求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追求更高法律知識教學水平的道路。大學生法律知識教學應以全面依法治國為背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綜合立體地運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不斷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內涵性,達到培養大學生法治思維和提升大學生法律素養的教學目的。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