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爽
[摘 ? ? ? ? ? 要] ?學前期(3到6歲)是幼兒身心發展的關鍵期,同時也是性別角色認知發展的重要期。但在外界因素的影響下,學前兒童容易形成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人格發展的多樣性。雙性化人格發展理論,是學前兒童健全人格養成的有效途徑。家長、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性別角色觀,在日常教養過程中進行及引導和干預,幫助缺乏社會經驗的學前兒童形成科學的性別角色認知,產生正確的性別角色行為。
[關 ? ?鍵 ? 詞] ?性別角色;角色認知;性別刻板印象;雙性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 ?B844.1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226-02
男女生來有別。這種“有別”在生命初期是生理機能、身體構造的差別。然而在個體不斷社會化的過程中,這種“有別”又逐步演變為社會文化賦予不同性別群體的差異性行為和角色期待。Gilbert認為,性別角色是存在于特定歷史或文化情境中的對兩性分工的規范性期望和社會互動中與性別相關的規則。因而,性別角色是一種社會角色,是后天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中習得,而不是先天具有。
一、外界因素——影響性別角色的認知
科爾伯格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幼兒性別認知發展經歷三個階段:基本性別認同階段(3歲左右)、性別穩定階段(3~5歲)、性別恒常階段(6~7歲)。學前兒童能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性別,能初步、刻板地區分性別差異,同時6歲幼兒已經知道性別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幼兒性別角色認知的發展是其主動社會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尋求性別群體所期待的一致性行為。
影響學前兒童性別角色認知的因素主要來源于外界環境,在交互作用的基礎上不斷完成性別角色的建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庭
幼兒最初的性別意識來自養育他們的父母及家人。研究表明,2歲的幼兒能夠理解男人和女人的含義,并將一些活動和性別聯系。通過觀察、比較,幼兒能發現父母存在生理上的不同,如外形差異,母親長頭發、穿高跟鞋,父親短頭發、穿皮鞋等;也能感知性格差異,如母親多細心、體貼、溫柔,父親多陽剛、堅強、勇敢。幼兒逐步將這些特征與性別對號入座。
同時父母作為一個“社會人“,已經在先前的社會生活中被文化傳統強化了性別角色,因而在養育幼兒的過程中,對不同性別的幼兒總會有意或無意地施以不同性別角色所期待的行為。如在玩具的選擇上,父母喜歡給男孩子買玩具槍、模具車,給女孩子買布娃娃、精美貼畫;在外形的打扮上,父母喜歡給男孩子留短發、穿運動裝,給女孩子扎辮子、穿漂亮裙子。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的性別角色認知。
(二)幼兒園
幼兒園是學前兒童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在幼兒園中,對幼兒產生影響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幼師,二是教學內容。幼師的影響主要是指其是否有正確的性別角色觀以及在組織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否對幼兒的性別角色行為進行適當指導。另一方面幼兒園男性教師急缺,可謂“百里挑一”,對具有向師性和模仿性的學前兒童來說,男幼師的缺失也就意味著男性角色樣本的缺失。這些都使學前兒童科學的性別角色認知教育很難獲得
保障。
教學內容主要是指教材中出現的人物角色以及游戲活動主題設計中蘊含的性別角色。幼兒園中語言主題活動主要以“講故事”為載體,相關研究發現,在幼兒故事中,人物設計存在明確性別,且無論是男性角色的數量還是男性擔任主角的頻率都要遠高于女性。而且男性角色正面的人格特質,多為聰明、勇敢、正義,女性角色正面的人格特質多為善念、專情、單純,在人物的角色細節中,從事體力勞動、存在攻擊性行為的多為男性,衣著鮮艷、照料嬰孩的多為女性。
(三)大眾傳媒
網絡的迅速發展,使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樣,也越來越便捷,大大拉近了人與社會之間的距離。學前兒童通過網絡媒介,接觸到豐富的社會信息。他們通過電視、廣告、網站等,習得社會規范、獲得性別角色認同。大眾傳媒傳播的文化內容,往往隱含著某種特定的性別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前兒童的職業選擇和性別角色期待。有研究專門對3~6歲對兒童職業期望做了調查,發現男幼童對警察的傾向度遠高于女幼童,而女幼童對護士的傾向度遠高于男性。
觀察和模仿是學前兒童性別角色認知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方式。動畫片中人物角色和故事情節的設計,對缺乏社會經驗的幼兒來說,產生的影響不容忽視。一方面存在正面影響,如《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中主人公大頭兒子聰明、知錯就改、謙虛等的優秀品質引導幼兒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存在消極影響,那就是容易產生性別刻板印象。
二、性別雙性化——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一)性別刻板印象
我們在分析影響學前兒童性別角色認知發展因素時發現,無論是家庭、幼兒園還是大眾傳媒,都在有意或無意地將不同性別規制,甚至對立起來,給予不同的性別角色期待。這就是性別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是指對男性或女性在行為、人格特征等方面的期望、要求等一般看法的固定印象。
幼兒在游戲角色的選擇上,性別刻板印象展現得尤為明顯。如在“開超市”游戲中,女幼童喜歡扮演收銀員,站在柜臺前收錢,男幼童則喜歡扮演保安,四處巡邏抓壞人。性別刻板印象的消極影響在于潛藏了性別的不平等,那些擁有更多話語權,壓制了幼兒全面發展的可能性。有些女幼童在游戲中可能想做警察,但是由于認為警察大都是男孩子會從事的職業而不敢選擇,或者選擇了不被理解和支持。
(二)性別雙性化發展
“雙性化”起初是一個心理學概念,1964年由羅西將其引入心理學研究領域。其相關方面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而且大多是從國外的理論借鑒、引申而來。最早系統提出雙性化理論的是美國心理學家貝姆,她將性別角色分為四個類型,男性化、女性化、雙性化、未分化。貝姆的雙性化人格理論為后續研究開辟了道路,也讓人們重新審視現存的性別角色認知是否存在問題。
雙性化性別模式是指個體將傳統的男性化優秀特質和女性化優秀特質融于一體。男女兩性特質并非是絕對的兩極,而是相對的兩個維度。因此,我們不應將某種特質刻板地歸屬為男性或女性,而應該從男性化、女性化的束縛中獲得解脫。這不是性別錯亂,也不是性別界限的消失,而是在吸收各自性別群體優秀特質的基礎上,形成綜合的性別角色觀。比如男性的美好品質往往是勇敢、獨立,女性的美好品質往往是細心、持家。那么雙性化發展就意味著男性可以既勇敢又細心,女性可以既持家又獨立。職業的認定也不存在明確的性別界限。這是一種全新的視野和思維模式,改變了人們對性別角色的認識,也對學前兒童人格發展的潛能和完備性給予啟發。
三、關于學前兒童性別角色認知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父母應樹立正確的性別角色觀
雙性化是一種最佳的人格特質,可以說是一種理想狀態。怎么樣對幼兒進行雙性化教育是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難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他們性別角色認知發展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父母在教養兒童時,總是希望男孩像男孩,女孩像女孩。這里的像男孩、像女孩指的是保持男性和女性優秀的人格特質。因此父母要樹立正確的性別角色觀,加強對雙性化人格發展的學習和認識,最大限度地給幼兒提供發展的多種可能性,而不是把他們束縛在特定的條條框框里。然而做到這一點并非易事。父母自身認識水平不一、教養方式不同,而且父母處于社會文化中,受傳統性別角色模式的影響,難以擺脫性別角色的刻板印象,這些都是學前兒童性別角色教育存在的困境。
(二)幼兒教師要加強指導和介入
幼兒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尤其是角色扮演游戲中,要有意識地指導幼兒的性別角色行為,避免傳遞給幼兒刻板的性別角色期待。比如在職業角色選擇上,男幼童偏愛扮演警察,女幼童偏愛扮演護士,幼師應嘗試讓幼兒進行角色互換,啟發他們意識到女孩子也可以做警察,男孩子也可以當護士,引導幼兒體驗不同的職業角色。這就對幼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較高水平的專業素養和較高的教育教學智慧,還要有善于捕捉及發現問題的敏銳。幼兒教師常常在教育活動的設計中,忽視對幼兒的性別角色教育,或者認為沒有必要。因此要提高幼兒教師對性別角色的認識,可以聘請專家進行專業培訓和指導,幫助其了解性別角色的相關知識和理論,認識到刻板性別角色背后隱藏的深層次問題。
(三)適當增加男幼師的數量
在家庭中,大多數情況下父親陪伴孩童的時間要少于母親。在幼兒園中,男幼師的數量更是少得驚人。招不到男幼師是幼教行業的通病。這也就意味著對學前兒童來說,他們的生活世界里男性角色不足,必然影響學前兒童對男性角色的認知。
男幼師數量的稀缺一方面受職業自身因素,如工資待遇、晉升空間等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的產物。傳統社會文化認為,教養幼兒的工作應該是女性的專屬職業。社會不認可、家人不支持,使男性對幼師職業的認同感大大降低,即便萌生了做幼兒教師的想法,也常常望而卻步,或者半途而廢。因而,我們既要增強幼師職業本身的吸引力,比如提高工資待遇,讓他們能養家糊口;提升社會地位,不要對男幼師另眼相待;給男幼師提供更大的專業發展平臺,讓他們有職業認同感和成就感。同時也要打破刻板的性別角色觀。事實上,職業的性別分化遠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嚴重,也不應該生硬地給某種職業貼上標簽。如果可以認清這一點,那么男幼師數量的增加就指日
可待。
參考文獻:
[1]吳康寧.教育社會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蓋秀靈.角色游戲中幼兒性別角色認同和教師介入的研究[D].河南大學,2012.
[3]林崇德,楊志良,黃希庭,等.心理學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4]Bem SL Gender schema theory A Cognitive account of sex?typing [J].Psychological Review,1981(4).
[5]姚偉,宮亞男.雙性化人格理論及其對幼兒園性別角色教育的啟示[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10(1).
[6]周韻笑.動畫片對3~6歲兒童性別角色社會化的影響[D].廣州大學,2012.
[7]張宇.幼兒園幼兒故事書中的性別刻板印象分析[D].青海師范大學,2010.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