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淼
[摘 ? ? ? ? ? 要] ?近年來,隨著國家精準扶貧工作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貧困家庭實現了脫貧,經濟脫貧離不開精神脫貧,高職院校學生資助管理工作是國家扶貧工作在職業教育的集中體現,是“精準扶貧”戰略中的重要環節。資助育人是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公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在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在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學生的經濟資助,更要教育和培養學生樹立自尊、自立、自信、自強的精神。結合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重點探討新形勢下由經濟資助向育人資助的轉變途徑。
[關 ? ?鍵 ? 詞] ?精準扶貧;資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2-0300-02
目前,我國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系統和完善的體系,國家不斷加大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的實施力度,每年用于助學的財政投入、助學貸款和助學經費覆蓋范圍、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人數及助學金額不斷增加。相應的,對受資助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已成為現階段所有高職院校關注的重要問題。資助育人工作作為國家扶貧工作在職業教育的集中體現,其最終目的在于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學生資助育人要全面貫徹落實《高校思想者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構建資助育人質量提升體系,強化資助育人理念,培養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抓好勵志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教育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堅持育人導向,將育人作為資助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構建物質幫助、道德浸潤、能力拓展、精神激勵有效融合的長效機制。
一、高等職業院校資助育人現狀
資助育人是指在高職院校資助工作體系下,在關注學生家庭經濟狀況的同時,加強對受助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換言之,資助育人包括兩個方面,一為經濟上的資助,二為精神上的幫扶。這兩方面是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高等職業院校的資助已發展成為以國家、政府、學校為主體進行的多元化資助模式,通過入校前的國家助學貸款(包括校園地國家助學貸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入校后,學校開設的“綠色通道”按時報到,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退役士兵教育資助、學費補償助學貸款代償、勤工助學、學費減免等多種形式有機結合的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此外,國家還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面向高校設立獎學金、助學金,共同幫助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資助為育人提供經濟上的支持,育人則為資助提供精神上的保障。資助育人不僅僅是從經濟上對學生予以幫助,更重要的是做到資助的精準化,保證資助政策真正落實到需要幫助的學生,并達到育人目的。
二、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
學生資助是一項政策指向性的工作,是國家以經濟資助為手段以實現教育公平公正的重要舉措。因此,學生資助工作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扶貧或社會救濟,其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即通過政府、學校以及社會各界的努力,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成長成才。但是部分經濟困難學生存在“等、要、靠”的思想,這些學生認為各類資助是他們應得的利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自主自立意識嚴重缺失。而且,學生資助工作在制度設計和操作步驟上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塑造、誠信品質的培養和社會責任感的熏陶。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接受資助后,學校并沒有對他們進行有效的管理。很多情況下,學生資助工作進展到經濟困難學生順利領取到資助金就結束了,很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領取的資助金并沒有用在學習上,部分學生不注意節儉,揮霍浪費,沒有起到資助育人的作用,部分學校并沒有意識到資助工作也是教育和培養學生的有效途徑,使資助工作注重扶貧、忽視育人,強調他助、忽視自助。
三、經濟資助向育人資助轉變的有效途徑
(一)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
高職院校要建立一支專業化、高水平、高素質的資助隊伍,要加強對資助工作人員的隊伍建設。定期對他們進行培訓,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國家、省市級資助政策,同時,主動與學生深入交流,樹立精準化扶貧的新理念。能利用新媒體技術,創新載體形式,通過“兩微一端”、主題教育網站,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教育活動。讓政策宣傳深入人心,讓資助育人工作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二)堅持繼承優良傳統與改進創新相結合
資助隊伍要創新活動形式,拓展教育途徑,增強資助育人工作的實效性。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學校要始終堅持立德育人的教育目標,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加強受助學生誠信意識、感恩意識、回饋意識的培養。在教育形式上,除了利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還要采取線上與線下、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相結合,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廣泛開展資助育人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打造以“勵志教育、誠信教育、感恩服務”為目標的資助育人品牌活動。
1.舉辦誠信教育主題活動。國家助學貸款是資助工作的主體,在辦理過程中,深入開展誠信教育和金融常識教育,培養學生法律意識、風險防范意識和契約精神。
2.舉辦感恩教育主題活動。在各類助學金申請發放環節,深入開展感恩教育,通過開展“助學·筑夢·鑄人”等主題活動,舉辦圖片展、主題班會、征文比賽、主題演講和微視頻大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打造校園感恩文化,教育廣大學生要有感激之情、感恩之心和社會責任感。
3.舉辦勵志教育主題活動。在獎助學金評選發放環節,充分發揮獎助學金的激勵導向作用,通過舉辦勤工助學先進個評選、“自強之星”評選、“感動同窗”評選、優秀畢業生頒獎等活動,重點樹立一批勵志成才、自立自強的典型,大力傳播勵志成才正能量。
4.提供就業創業指導服務。面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展求職面試講座、企業參觀、求職培訓、實習實訓、創新創業講座、創新創業項目研究等活動,提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職業選擇能力,挖掘受助學生潛力,鼓勵個性發展和獨立思考,鼓勵自由探索和勇于創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創造力。
5.舉辦培養實踐能力活動。在第二課堂教育教學環節,通過組織國家獎學金、勵志獎學金、國家助學金獲得者擔任“學生資助宣傳大使”,在國家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和團市委“三下鄉”實踐引領下,開展資助宣傳大使和志愿者支教服務工作,解決留守農民工子女暑期看護問題,緩解農民工對子女安全問題的牽掛。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受助學生的動手能力和社會實踐技能。
6.舉辦經濟困難學生家庭實地走訪活動。學生管理部門牽頭組織各二級學院積極走進社區街道,走進農村尤其是西部偏遠山區,走訪學生家庭,了解和關心學生實際情況,幫助其樹立感恩之心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利用此契機,為當地學生以及群眾介紹學生資助政策,消除宣傳盲區和工作死角,做好“精準資助”。
(三)堅持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1.要準確把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特點,將解決思想問題、心理問題與實際問題相結合,實現“兩個輪子一起轉”。加強日常管理,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獲取資助后,學校應深入學生宿舍、課堂、食堂,對其學習態度、課堂紀律、消費習慣、生活作風等日常行為的監督和管理,謹防拿著國家資助肆意揮霍。資助育人始于資助,成于育人,不能搞資助、育人兩張皮。建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數據資源共享平臺,依托大數據分析,為學生建立資助檔案,實現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認定和相關事項的準確預測預警。
2.要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疏導和抗挫折能力教育,培育受助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構建以能力提升為主的心理輔導體系,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積極個性品質的培養。根據《大學生人格問卷》心理測試及問卷調查、專題座談、跟蹤反饋等掌握的情況,科學分析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發現問題并及時有效解決。發揮心理健康課程和校園文化活動的教育疏導功能,幫助困難學生消除心理困惑,緩解心理壓力,引導學生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
3.要開發建設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課程資源,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提高專業學習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創業就業能力,努力實施“發展型資助的育人行動計劃”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力素養培育計劃”,聘請企業技術人才,為受助學生開設“工匠精神”涵養班,啟動“1+X證書”實施幫扶計劃,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闊視野、鍛煉能力,準確把握新形勢下資助育人工作規律,推動資助育人工作的高質量開展。
四、結語
綜上所述,要做到資助育人,不僅要關心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狀況,也要注重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況和思想狀況,在經濟上予以救助,在精神上予以幫扶。不讓一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失學是黨和國家的莊嚴承諾。高等職業院校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持續強化“四個意識”,全面落實“四個服務”,在深入總結國家新資助政策體系實施四十周年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持續加力、持久用勁,不斷提高資助育人水平,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能夠順利入學、安心學習、圓滿就業、成人成才,努力解決和實現經濟資助向育人資助的轉變。
參考文獻:
[1]董欣.當前高校資助育人工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文匯,2016(21):137-138.
[2]羅明紅.精準扶貧背景下高校“資助育人”存在問題及對策探析[J].神州,2018(15):48-49.
◎編輯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