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華,張瓅方
(1.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南陽 473061;2.南陽理工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4)
中醫學是當今世界所公認的少數保留下來的傳統醫學,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堅守著為人類健康保駕護航的重任。而目前在中醫學生的培養教育中,多采用西醫院校標準化模式,學生“西化”現象堪憂。東漢時期醫圣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一直被后世醫家奉為圭臬,作為中醫學理論和臨床之間的橋梁,中醫臨床經典《傷寒論》一直是中醫藥院校重要的主干課程。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教育也掀起了改革的熱潮,我國“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要求加強優質在線教學資源的開發及使用,尤其是推動高校在線教學資源建設,鼓勵開放共享[1]。由我校主持建設的《傷寒論》教學資源庫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在教學活動中不但為教師教學提供了形象生動的多媒體教學資源,豐富了教學方法,更提升了學生對中醫經典的學習興趣,為學生開展個性化自主學習搭建了良好平臺。
傳統課堂教學融合《傷寒論》教學資源庫的復合型教學模式是在課上進行傳統教學和課下進行線上登錄資源庫網站開展個性化自主學習的一種混合教學模式。整體建構從環境融合、資源融合、方式融合、評價融合四部分內容設計[2-3]。
環境融合將課堂教學的真實環境與線上學習的虛擬環境相結合,學生線上通過《傷寒論》教學資源庫進行自主化學習,課堂上在教師引導下完成課程知識掌握與吸收,打破教學空間、時間的限制,促進師生、生生間的有效交流。資源融合把傳統課堂教學中的課件、教材、教具等教學資源以及《傷寒論》教學資源庫中的視頻、音頻、圖片等各種網絡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教師和學生可以在豐富多樣的教學資源中根據授課內容自由組合搭建。教學資源針對性強,減少了學生為預習、復習所花費的時間,提升了教學效率。方式融合是在教學環境和教學資源發生變化下,傳統的學習方式也變為自主學習和互助學習。學生課下通過《傷寒論》教學資源庫獨立開展學習任務,增強了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課上在師生、生生間交流互動中,培養了團隊協作的能力。評價融合分為學習前學情分析的診斷性評價,根據評價結果進行課堂設計。在具體教學實施過程中注重信息反饋和收集,形成過程性評價,最終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后形成總結性評價,為下一階段教學提供借鑒。
在前期研究基礎上,結合互聯網時代對于教育改革的影響[4],融合式課堂模式從學前分析、課程設計、考核評價3個方面建構。
《傷寒論》教學資源庫的融合式教學課堂開課前,必須進行教學相關環節的分析,從教學目標、教學資源、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四方面進行,確保遵循教育規范、符合教育規律。
2.1.1 教學目標 教育部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將課程目標分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3個部分。在《傷寒論》選讀課程中,無論是總論還是各章節,都要將教學目標全面整體設計,內容既包括知識、技能目標,又要有教學策略方法,還要包含醫學生人文價值情感目標。比如在《傷寒論》選讀緒論的教學中,既要將《傷寒論》歷史沿革、學術淵源、辨證方法等基本知識、理論和技能作為教學目標,又要把本章節知識點(線)與后期課程(面)列入設計方案,樹立正確的行醫價值觀。
2.1.2 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分為線下資源和線上資源兩種:線下資源包括教材、講義、參考書、教具等傳統課堂資源,線上資源內容豐富,含有《傷寒論》相關的音視頻、圖片、動畫等模塊。突破傳統以教材為中心的資源選擇,根據《傷寒論》選讀課程單元特點,組建混合型資源模式開展教學。
2.1.3 教學內容 基于《傷寒論》教學資源庫的融合式教學內容,不再是簡單的重、難點講授,更是將傳統與現代、線上與線下內容充分融合。在內容設計中增加能力培養、醫學信仰、情感態度等融合式教育。
2.1.4 教學對象 要對教學對象特點進行評估分析,一方面從醫學專業學習者的共性特點分析,另一方面從不同年級、不同層次進行分析。通過《傷寒論》教學資源庫的線上交流互動和線下訪談法、觀察法綜合運用,對教學對象進行評估分析后,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方法。
2.2.1 課前設計 課前設計以傳遞知識信息為主。教師確定教學單元中的教學目標,設計并分發線上和線下教學資源,通過《傷寒論》教學資源庫和QQ、微信群發布學習任務并布置作業。學生查看學習任務后,通過資源庫內容自主學習并完成作業,有疑問則進行小組間交流討論。
2.2.2 課中設計 課中設計以建構專業知識并內化知識為主。課堂上教師在課前發布作業并進行答疑解析,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斷進行知識反思。隨后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再次提出問題,檢測學習效果。最后教師進行課堂總結,提煉教學單元中的重、難點內容,學生通過學習測試再次將知識點進行反思與轉化。
2.2.3 課后設計 課后設計以強化鞏固知識為主。教師再次通過線上發布課后作業,并根據課堂上學生測試進行個體化指導。學生在線上完成作業的同時,還可通過交流平臺進入討論區與班級同學發帖討論或尋求指導,與教師在線互動。
考核評價采用多元化評價指標,分為:以表現性目標為依據,與教學任務目標一致的任務評價;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表現及反映出來的學習態度、情感價值等發展做出的形成性評價。根據任務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的結果與教學活動中教學目標、表現性目標相比較,發現教學任務中的問題,分析并進行反饋和改進。完成課堂教學活動后,通過總結、反饋、反思、改進、后期提高等進行終結性評價[5]。
《傷寒論》選讀期末課程結束后,進行綜合考評:第一,從學生平時表現和期末測試進行;第二,通過問卷星軟件制作問卷調查來評測;第三,進行師生訪談。
中醫專業二年級學生共96人在該學期內通過《傷寒論》教學資源庫的在線學習、作業、測試以及在傳統課堂中的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來綜合判定。總成績=線上成績×40%+課堂成績×60%,其中,課堂成績包括平時成績×40%+期末測試×60%。將成績等級分為:優秀≥90分、良好89~80分、中等79~70分、及格69~60分、不及格<60分。最后綜合成績見表1。

表1 綜合成績
問卷內容主要圍繞課堂教學效果、《傷寒論》教學資源庫使用、融合式教學等內容設計。將問卷鏈接發至班級QQ群,由學生完成問卷調查,96人全部有效完成,回收率100%。調查統計結果見表2。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看出,“互聯網+”背景下,學生更傾向并擅長運用多媒體線上資源進行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滿意度高,這種新型融合式課堂教學模式深受學生喜愛。

表2 問卷調查結果(%)
基于《傷寒論》教學資源庫的融合式教學實踐活動結束后,授課教師表示這種新型的線上線下復合式教學方法非常好,既培養了自主學習能力又增強了協作交流能力。此外,將《傷寒論》教學資源庫投入教學活動中,提升了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不再是課堂上的主導者,更是整個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大多數學生認為教學開始時從內心感覺新奇去主動學習,到課程結束時已經培養了自學自律、獨立思考、團隊合作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師生的反饋可以得出,此次融合式教學課堂實踐活動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