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 燕
(宜興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江蘇 宜興 214200)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又被稱為耳石癥。該病是指當患者的頭部迅速運動至某一特定位置時,其出現短暫性眩暈癥狀的一種疾病。該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其主要的臨床癥狀為眼球震顫、眩暈等[1]。該病患者的病情易反復發作,使其易產生焦慮、恐慌等不良情緒。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進行抗焦慮聯合手法耳石復位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5月到2017年4月期間宜興市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收治的45例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其納入標準為:1)患者的病情經檢查被確診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2)患者未合并有心肌梗死、腦出血等疾病。3)非因頸椎病、外傷等導致眩暈的患者。4)無精神疾病的患者。將這45例患者隨機分為A組和B組。其中,A組有22例患者,B組有23例患者。在A組患者中,有男性10例,女性12例;其年齡為56~80歲,平均年齡為(68.0±6.2)歲。在B組患者中,有男性9例,女型14例;其年齡為57~79歲,平均年齡為(68.2±6.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手法耳石復位治療。治療方法為:協助患者取坐位,然后指導其迅速改變體位為仰臥懸頭位,使其頭部處于半懸垂狀態。協助患者將頭向患側轉動45°,使其健側耳朝上并維持數秒。待患者的眩暈癥狀消失后,協助其將頭向對側轉動90°,使其健側耳朝下并維持數秒。待患者的眩暈癥狀消失后,協助其保持頭位不變身體向健側轉動90°取側臥位,此時其面部朝下。待患者眩暈癥狀消失后,協助其緩慢坐起并保持頭位不變,再讓其將頭部向前傾30°。多次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患者在取任一體位時均無眼球震顫、眩暈等癥狀。在此基礎上,為B組患者使用氟哌噻噸美利曲辛(商品名:黛力新,規格:每片中含0.5 mg氟哌噻噸+10 mg美利曲辛)進行抗焦慮治療。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的用法是:口服,1片/次,1次/d。告知兩組患者在治療后3 d內,需盡量避免做大幅度彎腰、蹦跳、身體伸展等動作。
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DHI(眩暈殘障程度評定量表)評分及其治療前后的眩暈癥狀評分、HAMA(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1)將患者的治療效果分為治愈、顯效、有效及無效四個等級[2]。治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顯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基本改善。有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2)根據DHI評分評估疾病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DHI中包括軀體、功能、情緒3個指標(共25個項目),滿分為100分[3]。評分越高表示疾病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越大。3)根據患者冒冷汗、眼球震顫、嘔吐、眩暈等癥狀對其治療前后的眩暈癥狀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表示其發生眩暈的情況越嚴重。4)用HAMA對患者治療前后的焦慮情況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表示其發生焦慮的程度越嚴重。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1.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A組的22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治愈的患者有6例,為顯效的患者有5例,為有效的患者有3例,為無效的患者有8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3.6%。在B組的23例患者中,治療效果為治愈的患者有15例,為顯效的患者有4例,為有效的患者有2例,為無效的患者有2例,其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1.3%。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較高(P<0.05)。
治療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DHI-E、DHI-P、DHI-F的平均評分及其DHI總分的平均分均較低(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DHI平均評分的對比(分,)

表1 兩組患者DHI平均評分的對比(分,)
組別 例數 DHI-E的平均評分DHI總分的平均分A 組 22 21.35±2.50 19.65±5.20 19.62±2.56 56.33±5.80 B 組 23 15.02±2.40 11.19±2.00 10.22±1.20 32.11±5.00 DHI-P的平均評分DHI-F的平均評分
治療前,兩組患者眩暈癥狀的平均評分、HAMA的平均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眩暈癥狀的平均評分、HAMA的平均評分均較低(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眩暈癥狀及HAMA平均評分的對比(分,)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眩暈癥狀及HAMA平均評分的對比(分,)
組別 例數 眩暈癥狀的平均評分 HAMA的平均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A 組 22 5.06±0.50 2.00±0.44 18.40±4.20 11.40±1.22 B 組 23 5.05±0.53 0.82±0.20 18.45±4.32 6.22±1.10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是臨床上常見的前庭末梢病變。該病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當其頭部轉動到某一位置時會出現短暫性眩暈感。該病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焦慮癥狀,若其焦慮癥狀長期得不到改善,會顯著影響其身心健康[4]。目前,臨床上常采用手術、藥物、手法復位等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進行藥物治療可緩解該病患者因眩暈所導致的嘔吐癥狀,但長期進行用藥治療會導致其發生多種并發癥。手法耳石復位治療是指協助患者進行特定方向的頭部移動,使附著于其壺腹嵴上的耳石自動脫落并被有效清除的一種治療方法。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進行手法耳石復位治療時,告知其需動作緩慢,以保證其耳石有足夠的移動時間[5]。氟哌噻噸美利曲辛屬于神經阻滯劑。該藥的主要成分是氟哌噻噸及美利曲辛。氟哌噻噸屬于噻噸類抗精神病藥。小劑量的該藥具有抗抑郁和抗焦慮的作用。美利曲辛屬于新型三環類抗抑郁藥。該藥具有抗抑郁的作用。臨床上常用該藥治療神經衰弱、老年性抑郁等疾病。使用該藥對患者進行治療具有見效快、安全性高等優點。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對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進行抗焦慮聯合手法耳石復位治療的效果顯著,可提高其生活質量,降低其眩暈感,改善其焦慮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