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功
(徐州市急救中心,江蘇 徐州 221009)
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均較高。有研究數據表明,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約占全部腦卒中發病率的20%~30%[1]。情緒激動、屏氣用力或精神緊張等均可導致該病的發生。該病患者發病較急,其在發病前無異常感覺,但其在發病數分鐘到數小時內便可形成顱內血腫,導致其發生神經功能障礙,病情嚴重者還會發生腦疝[2]。該病患者的發病時間越長,對其進行治療的難度就越大。臨床上經常出現因搶救時間延誤而導致該病患者死亡的案例[3]。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院前急救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徐州市急救中心收治的94例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其納入標準為:1)患者的病情被確診為出血性腦卒中,其發病至就診的時間≤12 h[4]。2)患者未患有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嚴重疾病。將這94例患者根據入院途徑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有47例患者。觀察組患者由救護車送入醫院進行急救,對照組患者由其家屬送入醫院進行急救。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0例;其年齡為42~79歲,平均年齡為(62.37±4.32)歲。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1例;其年齡為43~77歲,平均年齡為(62.34±4.2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急救。急救的方法是:患者入院后立即對其病情進行診斷,并對其進行吸氧治療(必要時可對其進行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密切監測其生命體征及瞳孔的變化情況,為其建立靜脈通道并對其進行降壓、止血治療。對觀察組患者進行院前急救。對相關醫護人員進行培訓及對患者家屬進行院前培訓的方法是:1)組織院前急救醫師進行與出血性腦卒中急救有關的培訓,不斷完善其自身的專業技能,使其能夠快速地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初步判斷并能快速地為患者采取相應的急救措施。2)醫院急救部門的醫師在24 h內隨時待命,當接到求救電話后詢問患者的癥狀,根據其癥狀初步判斷其病情。在電話中指導患者家屬為患者取仰臥位,將其頭部偏向一側,解開其上衣衣領及腰帶,并清除其口腔中的分泌物和嘔吐物,以保持其呼吸道通暢。若患者神志清醒,對其進行安慰并根據具體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指導,以緩解其緊張情緒。為患者家屬講解對患者進行上述急救的方法和原因,以安撫其情緒,使其能夠配合急救。告知患者家屬保持冷靜,不可隨意搖晃、拍打、搬動及拖拽患者。對于現場無家屬的患者,通過電話聯系的方式通知其家屬,并告知其家屬對患者進行急救的方法和原因。3)院前急救醫師到達現場后,立即對患者進行急救。院前急救醫師在到達現場2 min之內對患者的病情再次進行簡單的判斷,在到場3 min左右對患者的呼吸頻率、血壓、脈搏等生命體征進行監測,然后根據患者的具體狀況為其進行相應的對癥治療。⑴為患者清除氣道內的異物并對其進行高流量吸氧治療,快速為其置入靜脈留置針并開放靜脈通道。⑵對有抽搐和明顯煩躁癥狀的患者,為其使用相應的鎮靜藥物進行鎮靜治療。⑶若患者的顱內壓過高,為其靜脈推注甘露醇或呋塞米進行治療。⑷對于血壓異常的患者,根據其血壓為其使用相應的藥物進行治療,將其血壓維持在150/90 mmHg左右,以維持其腦組織的供血正常。⑸對出現呼吸、心搏驟停的患者,立即對其進行心肺復蘇。4)待患者的病情相對穩定后,對其進行轉運。⑴在轉運過程中,與醫院保聯系使醫院做好搶救的準備。⑵繼續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并為其持續靜脈滴注甘露醇或呋塞米。⑶對有嘔吐癥狀的患者,協助其取平臥位,將其頭偏向一側。對顱內壓較高的患者,適當抬高其頭部,以防止其顱內壓進一步升高。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對搶救的滿意率及其發病至入院的時間,并對比其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7.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家屬對搶救的滿意率為95.74%,其發病至入院的平均時間為(43.21±4.23)min;觀察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家屬對搶救的滿意率為75.56%,其發病至入院的平均時間為(59.23±8.42)min。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家屬對搶救的滿意率較高,其發病至入院的平均時間較短(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其家屬對搶救的滿意率及其發病至入院時間的對比
在治療過程中,觀察組患者中發生并發癥的患者有5例,死亡的患者有1例,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0.64%,其死亡率為3.13%;對照組患者中發生并發癥的患者有18例,死亡的患者有7例,其并發癥的發生率為38.30%,其死亡率為14.89%。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均較低(χ2=9.7281,P=0.0018;χ2=4.7389,P=0.0294)。
出血性腦卒中是臨床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該病具有發病急、治療難度大等特點,會對患者的腦血管功能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5]。導致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1)患有高血壓。患有高血壓會導致患者的腦血管發生退行性變化和動脈硬化,是導致出血性腦卒中發生的常見原因。2)發生腦微小動脈瘤破裂。存在動、靜脈血管畸形會導致患者的腦血管發生淀粉樣變性,形成微小的動脈瘤。發生腦微小動脈瘤破裂會導致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3)罹患血液疾病、腦動脈炎、硬膜靜脈竇血栓、梗死性腦出血、進行抗凝或溶栓治療等也可導致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該病患者在發病之前無明顯的特異性癥狀,多數患者都是在發病之后才去醫院接受治療的,無論其采用哪種形式就醫其都會先在家中或急診室中停留一段時間。出血性腦卒中患者在家中停留的時間越長,對其進行治療的難度就越大[6]。因此,院前急救醫師可通過電話溝通的方式指導患者家屬對患者進行簡單的急救,再通過現場急救和轉運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及時的救治。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對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院前急救可有效地縮短其在家及急診室停留的時間。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其家屬對搶救的滿意率較高,其發病至入院的時間較短,其在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均較低。
綜上所述,對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院前急救的效果顯著,可提高其家屬對搶救的滿意率,還可降低其在治療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率及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