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丹宇
(臨滄市人民醫院藥劑科,云南 臨滄 677000)
利奈唑胺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抗菌藥物,主要用于治療由革蘭陽性菌引起的各類感染(如由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院內獲得性肺炎、社區獲得性肺炎、皮膚軟組織感染等)。此藥可引起貧血、白細胞減少、乳酸性酸中毒、血小板減少、腹瀉、頭痛、失眠、便秘、惡心、嘔吐、皮疹等不良反應[1]。在本文中,筆者主要分析在文獻學及藥學視角下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應的特點。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從知網、維普、萬方等網絡數據庫中檢索到的關于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應的相關文獻。檢索的時間段為2000年至2018年。
以“利奈唑胺”、“不良反應”、“血小板減少”、“乳酸酸中毒”等為關鍵詞,在知網、維普、萬方等網絡數據庫中進行文獻檢索,將其中的重復文獻、非病例文獻和病例信息介紹不全的文獻等排除,留取符合標準的文獻。對符合標準的文獻進行分析和研究,總結利奈唑胺所致不良反應的特點。
用SPSS21.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對知網、維普、萬方等網絡數據庫中的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并剔除其中不合格的文獻,共篩選出52篇符合標準的文獻。這52篇文獻分布在26種期刊中。在這52篇文獻中,共有590例患者在應用利奈唑胺后發生了不良反應。
在這590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424例(占71.86%),有男性患者166例(占28.14%),女性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患者,χ2=38.2288,P<0.05。在這590例患者中,30歲以下的患者有49例(占8.31%),30~39歲的患者有42例(占7.12%),40~49歲的患者有54例(占9.15%),50~59歲的患者有95例(占16.1%),60~69歲的患者有100例(占16.95%),70~79歲的患者有138例(占23.39%),80歲及80歲以上的患者有112例(占18.98%)。其中,70~79歲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為80歲及80以上的患者與60~69歲的患者。詳見表1。

表1 應用利奈唑胺后發生不良反應的590例患者其年齡和性別的分布情況
在這590例應用利奈唑胺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中,用藥1 d內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有6例(占1.02%),用藥2~7 d內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有172例(占29.15%),用藥8~14 d內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有330例(占55.93%),用藥14 d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有82例(占13.9%)。其中,用藥8~14 d內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詳見表2。

表2 應用利奈唑胺后發生不良反應的590例患者其用藥至不良反應發生的時間(%)
在這590例應用利奈唑胺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中,不良反應累及血液循環系統的患者有516例(占87.46%),累及消化系統的患者有20例(占3.39%),累及神經系統的患者有19例(占3.22%),累及內分泌系統的患者有10例(占1.69%),累及皮膚及皮下組織的患者有7例(占1.19%),累及泌尿系統的患者有6例(占1.02%),累及其他系統或器官的患者有12例(占2.03%)。其中,不良反應累及血液循環系統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詳見表3。

表3 應用利奈唑胺后發生不良反應的590例患者其不良反應累及的系統或器官(%)
在這590例應用利奈唑胺后發生不良反應的患者中,有579例(占98.14%)患者經對癥治療(或停藥)后其不良反應完全消失,有11例(占1.86%)患者出現了后遺癥。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這590例患者中,女性患者所占的比例高于男性患者,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女性患者體內利奈唑胺的清除率比男性患者低,易使利奈唑胺在其體內蓄積。在這590例患者中,70~79歲的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為80歲及80以上的患者與60~69歲的患者。老年患者的體質較差,其新陳代謝的速度較慢,因此其在應用利奈唑胺后體內易出現藥物毒性蓄積的情況,進而可導致其發生不良反應[2-4]。利奈唑胺所致的不良反應主要累及血液循環系統。因此,在患者應用此藥后,應注意觀察其是否出現貧血、白細胞減少、乳酸性酸中毒和血小板減少等不良反應。一旦發現患者出現上述不良反應,需及時進行處理。另外,本研究的結果還顯示,患者在用應用利奈唑胺8~14 d內發生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最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年來利奈唑胺的使用時間被不斷延長,導致藥物毒性在患者的體內不斷蓄積,進而使其發生不良反應[5-6]。
綜上所述,女性患者及老年患者在應用利奈唑胺后易發生不良反應。患者在應用利奈唑胺8~14 d內發生不良反應的幾率最高,且此藥所導致的不良反應主要累及患者的血液循環系統。臨床上應嚴格把握利奈唑胺的用藥指征,不可超劑量、超療程為患者用藥,且在應用此藥期間需定期對患者進行血生化指標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