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曉東
(山西省原平市第一人民醫院,山西 原平 034100)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指由高血壓引發的腦出血。此病是高血壓最嚴重的并發癥。高血壓可導致患者腦部的小動脈發生病理性改變,使小動脈壁發生玻璃樣或纖維樣變性及局灶性缺血、壞死,削弱血管壁的強度,進而易導致患者發生腦出血[1]。對此病患者進行治療的關鍵是及時清除其顱內的淤血。在本文中,筆者對原平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研究對此病患者進行微創鉆孔引流術的效果。
將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原平市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100例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納入本研究。這些患者的病情均經MRI檢查或CT檢查得到確診,均有高血壓病史,其出血量均為30~50 ml。其中,排除患有血液系統疾病、存在腦血管畸形及不具有進行手術治療指征的患者。將其中接受開窗血腫清除術的50例患者設為Ⅰ組,將其中接受微創鉆孔引流術的50例患者設為Ⅱ組。在Ⅰ組患者中,有男29例,女21例;其年齡為51~78歲,平均年齡為(65.35±8.24)歲。在Ⅱ組患者中,有男31例,女19例;其年齡為50~79歲,平均年齡為(65.81±8.53)歲。兩組患者的基礎資料相比,P>0.05。
對Ⅰ組患者進行開窗血腫清除術,方法是:術前對患者進行腦CT檢查,明確其出血的部位與血腫腔所在的位置。術中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在其血腫腔對應部位的頭皮處做一個4~5 cm的切口,用撐開器將切口撐開。對其顱骨進行鉆孔,用銑刀銑開其骨瓣,在其顱骨上開出一個直徑為3~4 cm的骨窗。用電刀切開其硬腦膜,找到血腫腔。清除其血腫腔內的淤血,用電流較小的雙極電刀對其出血點進行電凝止血。沖洗其血腫腔,放置引流管。縫合其硬腦膜,將骨瓣放回原位,最后縫合其頭皮。對Ⅱ組患者進行微創鉆孔引流術,方法是:術前對患者進行腦CT檢查,明確其出血的部位與血腫腔所在的位置。根據其血腫腔所在的位置確定穿刺點,明確穿刺的深度和方向(穿刺路徑需避開重要的血管和重要的腦功能區),并對穿刺點進行準確的標記。術中對患者的穿刺部位進行局部麻醉。用穿刺針在預先標記好的穿刺點處進行穿刺,在CT機的輔助下控制穿刺的深度和方向,一直穿刺至血腫腔內。退出穿刺針,用無菌注射器對患者血腫腔內的淤血進行抽吸,在出現負壓時停止抽吸。若患者的淤血較為粘稠,不易吸出,則在血腫腔內注入適量的生理鹽水和尿激酶,然后再進行抽吸。最后在患者的血腫腔內放置引流管,對其血腫腔進行3~5 d的引流。在其血腫腔內的淤血清除80%以上后,可將引流管拔除。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及術后發生再出血的情況。術前及術后1個月,采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腦卒中量表(NIHSS)評估兩組患者神經功能損傷的嚴重程度,患者的評分越高表示其神經功能損傷越嚴重。
用SPSS16.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Ⅰ組患者與Ⅱ組患者手術的平均時間分別為(72.47±11.25)min與(25.66±5.32)min,二者相比,P<0.05。Ⅰ組患者與Ⅱ組患者術后住院的平均時間分別為(18.25±3.44)d與(12.71±2.03)d,二者相比,P<0.05。Ⅰ組患者與Ⅱ組患者術后再出血的發生率分別為6%與4%,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后住院的時間及再出血的發生率
術前,Ⅰ組患者與Ⅱ組患者平均的NIHSS評分分別為(19.18±3.31)分與(20.12±3.23)分,二者相比,P>0.05。術后1個月,Ⅰ組患者與Ⅱ組患者平均的NIHSS評分分別為(13.45±265)分與(9.24±2.23)分,二者相比,P<0.05。詳見表2。
表2 對比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s)

表2 對比手術前后兩組患者的NIHSS評分(分,±s)
組別 術前 術后1個月 t值 P值Ⅰ組 19.18±3.31 13.45±265 3.251 0.022Ⅱ組 20.12±3.23 9.24±2.23 6.524 0.000 t值 1.125 5.412 P值 0.125 0.000
高血壓性腦出血是一種嚴重的腦血管疾病。近年來,隨著我國高血壓發病率的逐年升高,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的數量越來越多[2]。此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目前,臨床上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原則主要是清除患者顱內的淤血,降低其顱內壓,改善其顱內的微循環,減輕其神經功能損傷。開窗血腫清除術與微創鉆孔引流術均是臨床上治療高血壓性腦出血的常用術式。臨床研究表明,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開窗血腫清除術雖然能夠有效地清除其顱內的淤血,但對其顱腦組織造成的創傷較大,易對其腦功能產生不良的影響。另外,進行開窗血腫清除術需要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從而可增加手術的風險[3]。近年來,臨床上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微創鉆孔引流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此病患者進行微創鉆孔引流術無需對其進行全身麻醉與開顱,且手術操作較為簡單,因而可降低手術的風險。另外,對患者進行微創鉆孔引流術時,可在密閉的空間中完成手術操作,能降低其顱內感染的發生率。筆者認為,在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微創鉆孔引流術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術前需要對患者的血腫腔進行準確的定位,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用立體定向技術對其血腫腔進行定位。2)在初次為患者抽吸淤血時,不可抽吸過量,通常以抽吸淤血總量的2/3為宜。3)在抽吸淤血的過程中,要將抽吸的速度控制在1~3 ml/min之間。4)術中要密切觀察患者血壓的變化情況,若發現其血壓快速下降需立即為其應用升血壓的藥物。
本研究的結果證實,對高血壓性腦出血患者進行微創鉆孔引流術可取得良好的效果,能縮短其手術的時間和住院的時間,減輕其神經功能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