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天鳳
(大理州永平縣人民醫院口腔科,云南 大理 672600)
牙體牙髓病是口腔科臨床上的常見病。該病患者可出現牙體變色、疼痛及折裂等癥狀,不僅影響其正常的咀嚼,而且影響其外形的美觀。進行多次根管治療術和一次性根管治療術是臨床上治療牙體牙髓病的常用方法。本文以大理州永平縣人民醫院口腔科在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收治的82例牙體牙髓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對比用多次根管治療術與一次性根管治療術治療該病的臨床效果。
選取大理州永平縣人民醫院口腔科在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接診的82例牙體牙髓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的入選標準為:1)其病情符合WHO關于牙體牙髓病的診斷標準。2)具有牙齒疼痛、咀嚼功能受損等臨床表現。3)簽署了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4)未患有嚴重的心臟病、高血壓及免疫系統疾病。將這82例患者中接受多次根管治療術的41例患者設為多次組,將其中接受一次根管治療術的41例患者設為一次性組。一次性組患者的年齡為21~68歲,平均年齡為(43.5±1.5)歲;其病程為2~3個月,平均病程為(1.8±0.7)個月;其中,有男性20例,女性21例。多次組患者的年齡為19~71歲,平均年齡為(44.2±1.8)歲;其病程為2~5個月,平均病程為(2.5±1.5)個月;其中,有男性23例,女性18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存在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口腔X線檢查,詳細了解其牙齒病變的情況,觀察其牙根管的粗細和走向。為患者進行開髓,揭開其髓室頂,用生理鹽水和雙氧水交替沖洗其髓腔,去除其髓腔內的齲壞組織和異物。用多次根管治療術對多次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為:用10號根管銼對患者的牙根管進行定位,測量其牙根管的長度。用甲醛甲酚棉封住牙根管的管口。囑患者每周復診2次,待其牙根管的填充條件成熟后,向其牙根管內填充牙膠和氧化鋅丁香油碘仿糊劑。在填充完畢后,固定好患者的牙根管。用一次性根管治療術對一次性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為:用10號根管銼對患者的牙根管進行定位,測量其牙根管的長度。待患者的牙根管干燥后,向其牙根管內填充牙膠和氧化鋅丁香油碘仿糊劑。在填充完畢后,對患者的牙根管進行固定。術后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口腔X線檢查,確定其牙根管的填充效果是否令人滿意[1]。
治療結束后,觀察對比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將其分為治愈、有效和無效)及術后咬合不適、牙齦腫脹、牙齒疼痛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
治愈:治療后,患者牙齒疼痛、腫脹的癥狀消失,其咀嚼功能恢復正常,且未出現牙齒松動等現象。有效:治療后,患者牙齒疼痛、腫脹的癥狀消失,其咀嚼功能逐漸恢復正常,且未出現牙齒松動的現象。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未發生改變,且存在咀嚼功能受限的現象。
應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一次性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97.56%)高于多次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82.93%),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效果的對比
治療后,一次性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出現牙齦腫脹,有1例患者出現牙齒疼痛,有2例患者出現咬合不適,其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9.76%(4/41)。多次組患者中有3例患者出現牙齦腫脹,有5例患者出現牙齒疼痛,有4例患者出現咬合不適,其并發癥的總發生率為29.27%(12/41)。與多次組患者相比,一次性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總發生率較低,P<0.05。
牙體牙髓病患者在發病后可出現牙體疼痛、腫脹及咬合不適等癥狀,嚴重影響其正常的生活。患者被鏈球菌、乳桿菌及放線菌等微生物感染、受到磷酸鋅水門汀等化學物質的刺激及溫度等物理刺激是導致其發生牙體牙髓病的重要因素[2-3]。牙體牙髓病患者若未能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發生牙體牙髓感染,從而可誘發更多的并發癥。
根管治療術是臨床上治療牙體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等口腔疾病最常用的手術,是利用物理或化學方法殺死患者牙根管內的病菌,為其牙體建立一個無菌的空間,然后對其牙體進行填充、修補。一次性根管治療術和多次根管治療術是最常見的兩種根管手術[4]。進行一次性根管治療術是指患者一次性完成消毒、拔髓、根管預備和填充等治療過程。進行多次根管治療術是指患者分多次完成上述的治療過程。與進行多次根管治療術相比,進行一次性根管治療術可顯著縮短患者接受治療的時間,從而減少其被感染的風險,減輕其痛苦[5]。而且,進行一次性根管治療術對牙根管長度的把控更為嚴格,手術過程中對患者牙周組織的刺激性較小,故能有效地促進其牙周組織的恢復,減輕其術后的疼痛,從而改善其咀嚼功能。
綜上所述,與使用多次根管治療術治療牙體牙髓病的效果相比,用一次性根管治療術治療該病可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療效,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