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裕
(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江蘇 揚州 225200)
肺結核是嚴重危害居民身體健康的慢性傳染病。該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肺部出現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所致。我國是全球22個結核病流行嚴重的國家之一,結核病防治工作的形勢極其嚴峻[1]。本文主要是分析影響經病原學檢測的結果呈陽性的肺結核患者病情治愈率的相關因素。
本次研究的對象是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江都區結核病診療定點機構收治的92例經病原學檢測呈陽性的新發肺結核患者。這些患者接受治療的時間均為6個月。在這些患者中,有男性61例,女性31例;其年齡為16~78歲,平均年齡為(42.0±13.8)歲;其中,進行結核菌痰涂片檢查的結果呈陽性的患者有59例,進行聚合酶鏈反應(PCR)檢測的結果呈陽性的患者有21例,進行血清抗PPD-IgG檢測的結果呈陽性的患者有12例。
分析這些患者的病例資料,了解其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治療的效果、在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及對治療的依從性。
1)在進行治療一年內,患者漏服藥的次數<18次,說明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好;患者漏服藥的次數≥18次,說明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差。2)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其進行痰結核菌檢測的結果呈陰性,進行影像學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肺部的病灶出現硬結、纖維繒生或消失,說明其病情被治愈。
使用SPSS22.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調查的結果顯示,在這些患者中,對治療依從性好的患者其病情的治愈率高于對治療依從性差的患者 (P<0.05)。詳情見表1。

表1 不同治療依從性的患者病情治愈率的比較
調查的結果顯示,在這些患者中,年齡<60歲的患者其病情的治愈率高于年齡≥60歲的患者(P<0.05)。不同性別的患者其病情的治愈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學歷為初中及初中以下學歷的患者其病情的治愈率低于學歷為高中及高中以上學歷的患者(P<0.05)。在治療期間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其病情的治愈率低于在治療期間未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P<0.05)。詳情見表2。

表2 不同的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患者其病情治愈率的比較[n(%)]
對肺結核患者進行藥物治療的時間較長,其治療的效果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2-3]。肺結核患者肺部的結核分枝桿菌易出現耐藥性。導致該致病菌出現耐藥性的主要原因包括醫源性因素、患者因素及藥物因素[4]。其中,患者因素是指患者在治療期間隨意中斷或終止治療[5]。有研究顯示,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肺結核患者缺乏對肺結核防治知識的了解,其對所患疾病不夠重視,未及時接受治療,未嚴格按照醫囑服藥,使其病情的治愈率較低[6]。老年肺結核患者的免疫力低下,在服藥期間易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加之其患有多種基礎性疾病,這使其病情較重,對其進行治療的難度較大,導致其病情的治愈率較低。目前,我國抗結核病專科醫院的醫護人員配備不足,對肺結核患者若不能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7],會使其對所患疾病缺少防治的知識,進而影響其治療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肺結核患者對治療的依從性差、年齡≥60歲、受教育程度較低、在治療期間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是影響其病情治愈率的主要因素。臨床上應加強對肺結核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提高其對治療的依從性,加強對老年肺結核患者進行護理,及時對其出現的不良反應進行處理,以提高其病情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