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鵬,羅一釗
(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四川 成都 610072)
復雜性泌尿系統結石的主要發病部位為患者的尿道、膀胱、腎盞及輸尿管。該病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血尿及疼痛。以往,臨床上對復雜性泌尿系統結石患者常進行傳統開腹手術,但其漏尿及腎功能損傷等并發癥的發生率較高[1]。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被廣泛應用于治療泌尿系統結石中。有研究資料顯示,對復雜性泌尿系統結石患者進行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效果很好,可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2]。為了探究用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復雜性泌尿系統結石的效果,筆者對四川省人民醫院收治的84例復雜性泌尿系統結石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將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間四川省人民醫院收治的84例復雜性泌尿系統結石患者平均分為reference組和observation組。在reference組患者中,有男21例,女21例;其年齡為24~86歲,平均年齡為(58.6±0.7)歲;其病程為1~6個月,平均病程為(2.8±0.6)個月;其中有單發結石患者29例,有多發結石患者13例。在observation組患者中,有男23例,女19例;其年齡為26~82歲,平均年齡為(57.4±0.8)歲;其病程為1~7個月,平均病程為(2.6±0.4)個月;其中有單發結石患者31例,有多發結石患者1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reference組患者進行傳統開腹手術。具體的手術方法為:讓患者取仰臥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在患者的腹部做一個長約6 cm的斜形切口,將其皮膚及皮下組織逐層切開,充分暴露其腎臟。詳細探察患者的結石位置后,將其結石取出。手術完畢后,用生理鹽水沖洗患者的手術切口,為其留置引流管,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對observation組患者進行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具體的手術方法為:1)對患者進行血常規、心電檢查及凝血功能檢查,并對其進行抗感染、降壓及糾正其水電解質紊亂等常規治療。在術前6 h讓患者禁食,為其備皮、備血。在術前30 min,根據患者進行中段尿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的結果,為其合理選擇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2)讓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對其進行全身麻醉,在膀胱鏡的引導下將輸尿管導管經其輸尿管插入其患側的腎盂中。將患者的體位轉變為俯臥位后,墊高其腰部,往其輸尿管導管中推注生理鹽水,采用彩超對其患側進行縱向掃查,觀察其腎動脈的分布、腎臟、穿刺路徑及穿刺區域血供的情況。在彩超的引導下,在患者患側的腋后線與第12 肋下緣的交叉處做一個長約1 cm的切口,將穿刺針置入其腎后方,將針芯拔出,待有尿液流出后,向其輸尿管導管內注水,將導絲置入其腎盂、腎盞及輸尿管。采用筋膜擴張器為患者建立經皮腎通道,將微創經皮腎鏡置入其經皮腎通道。通過微創經皮腎鏡觀察患者結石的位置后,連接碎石機粉碎其結石。通過B超及C 型臂X線機觀察患者的結石是否被完全清除。確認患者的結石被清除完畢后,在其輸尿管內常規留置5 F 的雙J 管,將微創經皮腎鏡退出,為其留置14 F~16 F的腎造瘺管,逐層縫合其手術切口。
觀察兩組患者各項手術指標、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及結石的清除率。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手術后,observation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reference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reference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中的出血量、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住院時間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的時間(min) 術中的出血量(ml) 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d) 住院的時間(d)observation 組 42 91.26±12.36 203.12±10.95 5.11±1.62 8.65±1.26 reference組 42 146.28±21.07 368.74±19.82 10.76±2.64 14.62±1.68 t值 4.528 3.241 2.672 1.382 P值 0.001 0.000 0.001 0.000
接受手術后,在observation組患者中,發生感染的患者有1例,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38%;在reference組患者中,發生感染的患者有5例,發生遲發性出血的患者有4例,發生腎臟損傷的患者有2例,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26.19%;observation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reference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并發癥的情況[%(n)]
接受手術后,在observation組患者中,沒有患者存在結石殘留的情況;在reference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存在結石殘留的情況,其結石的清除率為4.76%,兩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復雜性泌尿系結石的類型有多發性結石、鹿角形結石及巨型結石等。該病患者若未及時地接受治療,可發生感染、腎功能損傷及腎積水等并發癥。以往,臨床上對復雜性泌尿系統結石患者常實施傳統開腹手術,但效果并不理想,可導致其術后發生多種并發癥[3-4]。近年來,隨著微創技術和超聲技術的發展,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被廣泛應用于治療泌尿系統結石中。對復雜性泌尿系結石患者進行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時,操作者的手術視野非常清晰,可提高其結石的清除率,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進而可縮短其術后康復的時間[5-6]。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observation組患者手術的時間、術畢至下床活動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均短于reference組患者,其術中的出血量少于reference組患者,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低于reference組患者,其結石清除率高于reference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對復雜性泌尿系統結石患者進行微創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效果顯著,可降低其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