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健
(江蘇省啟東市中醫院藥劑科,江蘇 啟東 226200)
近年來,隨著我國制藥業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中藥制劑被廣泛地應用于臨床治療中[1]。但是,大量的臨床實踐數據顯示,患者在使用中藥制劑進行治療的過程中會出現較多的不良反應,存在一定的用藥安全隱患[2]。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啟東市中醫院使用中藥制劑進行治療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間在江蘇省啟東市中醫院使用中藥制劑進行治療時發生不良反應的120例患者。在這120例患者中,有男75例 ,女45例;其年齡為8~90歲,平均年齡為(43.2±7.8)歲。
對這120例患者的年齡、所用中藥制劑的劑型、給藥的途徑及種類等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從中找出導致其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13.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與其他年齡段的患者相比,年齡>60歲的老年患者在使用中藥制劑時發生不良反應的占比最高,P<0.05。詳見表1。

表1 對不同年齡段的患者在使用中藥制劑時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進行分析的結果
與使用其他劑型的中藥制劑相比,使用中藥注射劑進行治療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占比最高,P<0.05。詳見表2。

表2 對使用不同劑型中藥制劑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進行分析的結果
與其他給藥的途徑相比,通過靜脈滴注中藥制劑的患者其發生不良反應的占比最高,P<0.05。詳見表3。

表3 對通過不同的給藥途徑使用中藥制劑進行治療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進行分析的結果
在因使用中藥注射劑所致不良反應的91例患者中,因使用活血化瘀類藥物血塞通注射液所致不良反應的患者有33例,其占比為36.26%;因使用活血化瘀類藥物丹參注射液所致不良反應的患者有17例,其占比為18.68%;因使用活血化瘀類藥物丹紅注射液所致不良反應的患者有13例,其占比為14.29%;因使用活血止痛類藥物川芎嗪注射液所致不良反應的患者有11例,其占比為12.09%;因使用抗病毒類藥物喜炎平注射液所致不良反應的患者有9例,其占比為9.89%;因使用補益安神類藥物參麥注射液所致不良反應的患者有5例,其占比為5.49%;因使用平肝熄風止痙類藥物天麻注射液所致不良反應的患者有3例,其占比為3.30%。與使用其他種類的中藥注射劑相比,使用活血化瘀類藥物血塞通注射液進行治療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占比最高,P<0.05。
由于中藥制劑的化學成分較少且未添加任何化學原料,故多數患者認為中藥制劑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3]。但是,相關的研究表明,患者在使用中藥制劑進行治療的過程中也會產生較多的不良反應,并會對其身體造成嚴重的損害[4]。通過本次研究發現,導致使用中藥制劑進行治療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是:1)患者的年齡因素。年齡>60歲的老年患者多合并其他疾病,需要服用藥物的種類較多,加之其年齡大、免疫力低,故在聯用中藥制劑時易發生不良反應[5]。2)制劑因素。臨床上使用的中藥制劑,特別是中藥注射劑的成分較為復雜,而目前國內的生物提取技術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生產過程中不能保證中藥提取物的完全純化,易導致藥物中出現淀粉、蛋白質等雜質,這些雜質在進入人體后會產生相應的抗體,進而導致患者發生不良反應。3)用藥不當因素。在使用中藥制劑對患者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藥物的使用劑量不合理或給藥的方法不當也可導致其發生不良發應。根據上述研究結果,筆者對臨床合理應用中藥制劑提出如下解決對策:1)加強對醫務人員進行中藥制劑相關知識的培訓及考核,以提高其合理使用中藥制劑的水平。2)相關部門需加強對中藥制劑生產過程的監督與管理,確保中藥制劑的質量,以保證中藥制劑臨床應用的安全性。3)臨床醫生需按照中藥制劑的說明書對患者進行辨證治療,盡量減少為患者聯合用藥。4)在為患者使用中藥制劑進行治療前,需詳細了解其是否有藥物過敏史,并謹慎地為其選擇中藥制劑的種類及給藥的方法。
綜上所述,年齡>60歲、使用中藥注射劑、使用中藥制劑進行靜脈滴注和使用活血化瘀類藥物血塞通注射液進行治療的患者更易發生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