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鴻玲
(四川省醫學科學院,四川省人民醫院腎臟內科,四川 成都 610072)
白細胞與腎小管上皮細胞均是尿液有形成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腎盂腎炎患者、尿道炎患者和膀胱炎患者常表現為尿液中白細胞增多,而急性腎小管壞死患者、腎淀粉樣變性患者、間質性腎炎患者則常表現為尿液中腎小管上皮細胞增多[1]。白細胞與腎小管上皮細胞在顯微鏡下的形態類似,因此尋找一種能夠快速、準確地區分這兩類細胞的檢測方法對腎病患者的病情進行鑒別診斷具有重要的意義。臨床上在進行尿沉渣顯微鏡檢時主要采用染色法區分尿液中的有形 成 分。S-M(Sternheimer-Malbin) 法、S(Sternheimer)法和P-B(Prescott-Brodie)法均是進行尿沉渣顯微鏡檢時的染色法。S-M法和S法均是利用超活體染色原理對尿液中的有形成分進行染色,以區分不同類型的細胞的一種染色法。但這兩種染色法均不能特異性地區分出尿液中的白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P-B法是利用白細胞特有的過氧化物酶的特異性原理對尿液中的白細胞進行染色,以區分出白細胞與腎小管上皮細胞的一種染色法。但此染色法目前在臨床上并未得到廣泛的應用[2]。另外,尿液自動分析儀是目前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尿液檢測儀器。但是,用此檢測儀對尿液中的有形成分進行檢測,無法準確地區分出其中的白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這可能是因為尿液自動分析儀內置數據庫的信息量有限[3]。本次研究主要是對比用S-M法、S法、P-B法和自動分析儀對尿液標本中的有形成分進行同步檢測的結果,以明確用P-B法是否可以快速、簡單、可靠地區分出尿沉渣中的白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期間在四川省人民醫院腎臟內科住院治療的70例腎病患者的70份新鮮尿液標本。在這70例患者中,尿路感染患者有50例,急性腎間質損害患者有20例。
對這70份新鮮尿液標本分別采用S-M法、S法、P-B法和自動分析儀進行尿液有形成分檢測。具體的方法如下。
1.2.1 儀器與試劑 1)S-M染色法使用現有的商品化試劑S-M液(由BASO公司生產)。2)S染色法使用現有的商品化試劑S液(由BASO公司生產)。3)P-B染色法使用自配的染色劑,染色劑的成分包括2,7-二氨基芴、熒光桃紅B、乙醇、醋酸鈉、醋酸和雙氧水(上述試劑均購于南京化學試劑股份有限公司)。4)自動分析儀為SYSMEX UF-1000I自動分析檢測儀。
1.2.2 采集檢測標本 收集患者的10 ml新鮮尿液作為檢測標本。
1)使用S-M法、S法和P-B法進行尿沉渣顯微鏡檢的方法是:⑴將檢測標本置于離心管中,對其進行10 min的離心處理,棄上清液,保留下層0.2 ml的尿沉渣。⑵將尿沉渣充分混勻后,分別使用S-M法、S法和P-B法對其進行染色。⑶將染色后的尿沉渣充入計數板內靜置3 min,在高倍顯微鏡下對其進行計數,然后計算出每1 μL尿液中各類細胞的含量。2)使用尿液自動分析檢測儀對尿液檢測標本進行檢測。⑴在進行檢測前對尿液自動分析檢測儀進行質控監測,并檢查儀器的性能是否符合本次檢測的要求。⑵嚴格按照自動分析檢測儀檢測的操作規程對檢測標本進行檢測。
1.3.1 陽性結果的判定標準[4]1)對尿沉渣進行顯微鏡檢陽性結果的判定標準是:尿液中白細胞的正常范圍為0~5個/每高倍鏡視野,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正常范圍為0個/每高倍鏡視野。若檢測結果超過上述范圍即可判定標本的檢測結果為陽性。2)對尿液進行自動分析檢測儀檢測陽性結果的判定標準是:尿液中白細胞的正常范圍為0~30個/μL,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正常范圍為0個/μL。若檢測結果超過上述范圍即可判定標本的檢測結果為陽性。
1.3.2 檢測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的判定方法 將白細胞的陽性檢出結果作為陽性結果,將腎小管上皮細胞的陽性檢出結果作為陰性結果。準確度=(真陽性檢出結果+真陰性檢出結果)/總數。靈敏度=真陽性檢出結果/(真陽性檢出結果+假陰性檢出結果)。特異度=真陰性檢出結果/(真陰性檢出結果+假陽性檢出結果)。
觀察使用這四種檢測方法區分這些尿液標本中白細胞與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3.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這70份檢測標本進行檢測的結果顯示,用這四種檢測方法對標本中白細胞進行檢查的陽性檢出率相比,P>0.05;用這四種檢測方法對標本中腎小管上皮細胞進行檢查的陽性檢出率相比,P>0.05。詳見表1。

表1 用這四種檢測方法對這70份檢測標本中白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進行檢測結果的比較
與使用S-M法、S法和自動分析儀相比,使用P-B法對這些尿液標本中的白細胞與腎小管上皮細胞進行區分的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均更高,P<0.05。詳見表2。

表2 用這四種檢測方法區分尿液標本中白細胞與腎小管上皮細胞的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的比較(%)
尿液中的有形成分是指尿液中通過泌尿系統以可見的形式排出、滲出、脫落和結晶形成的物質的總稱。對受檢者尿液中的有形成分進行檢測,是對其泌尿系統各部位病變進行診斷及判斷其預后的重要環節[5]。白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均是尿液中有形成分的重要組成部分。尿液中完整白細胞的形態與外周血中完整白細胞的形態基本一致,其均呈圓形,直徑為10~14 μm。人體白細胞在未染色時呈現灰白色,其細胞核模糊,胞漿內可見清晰顆粒。人體腎小管上皮細胞是由腎遠曲小管上皮及近曲小管上皮脫落的細胞,其形態表現不一,多為圓形[6]。進行尿沉渣顯微鏡檢是對尿液中有形成分進行形態學臨床檢驗的主要方法,具有操作簡便、快捷、特異性高、經濟實用等特點。目前,臨床上主要是通過鏡檢染色法區分尿沉渣中的白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或使用尿液自動分析儀區分尿液中的白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S-M法是1951年開始使用的根據超活體染色原理區分尿沉渣中有形成分的一種染色法。此染色法主要是利用結晶紫和沙黃進行超活體染色,可在使中性粒細胞顯色的同時,將細菌、上皮細胞、管型等多種類型的有形成分染成鮮明的顏色。用此染色法對尿沉渣進行染色后,白細胞的細胞核為紫色,其細胞質為紫色或淡藍色;上皮細胞的細胞核多為紫色-紅褐色,其細胞質多為淡紫色[7]。S法是1975年開始使用的根據超活體染色原理區分尿沉渣中有形成分的一種染色法。此染色法可清晰地顯示出細胞核與胞漿,對尿液中的各類有形成分均有明顯的顯色作用。用此染色法對尿沉渣進行染色后,白細胞的細胞核為藍色,其細胞質為紅紫色;腎小管上皮細胞的細胞核為藍色,其胞質呈淺紅色[8]。這兩種染色法均是臨床上使用頻率較高的尿沉渣染色法,目前已有商業化的試劑產品,使用較為方便。但是,這兩種染色法受其染色原理的限制,并不能顯著地區分出尿液中的白細胞與腎小管上皮細胞。近年來,尿液自動分析儀在臨床上得到了廣泛的使用。用此分析儀對尿液中的這兩種細胞進行檢測和分析具有快速、簡單、自動化等優點,極大地提高了臨床檢驗工作的效率。但是,尿液中有形成分的形態可因疾病的關系發生較大的變化,當尿液標本中細胞形態的變化超過儀器內置的數據庫庫存時,儀器在識別其中的有形成分時就會產生誤差。另外,尿液自動分析儀并不能單獨用于檢測尿液中的腎小管上皮細胞,達不到區分尿液中白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的目的。P-B法是1964年開始使用的根據白細胞中含有特有的過氧化物酶原理區分尿沉渣中的有形成分的一種染色法。此染色法主要是通過白細胞中特有的過氧化物酶在過氧化氫條件下將色原體氧化顯色,可特異性地區分尿沉渣中的白細胞和其他細胞。用此染色法對尿沉渣進行染色后,白細胞的胞漿立即呈現藍色,隨后全部變成深藍色-黑色;腎小管上皮細胞則被染成紅色。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使用S-M法、S法和自動分析儀相比,使用P-B法對這些尿液標本中的白細胞與腎小管上皮細胞進行區分的準確度、靈敏度和特異度均更高,P<0.05。這說明,P-B法在進行尿沉渣檢測時區分白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中的應用價值較高,可作為鑒別診斷各類腎病的首選檢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