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加高,鄒月芬,陳麗娟,時 寅,徐 磊,徐 怡
(1.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放射科,江蘇 南京 210029;2.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血液科,江蘇 南京 210029)
多發性骨髓瘤是指由骨髓中的單克隆漿細胞異常增生所致的惡性腫瘤。該病最常侵犯人體的骨骼系統[1]。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貧血、骨痛、視力障礙、骨骼變形及病理性骨折等。影像學檢查是臨床上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的有效方法[2-3]。近年來,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被廣泛地應用于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病情的診斷中[4-5]。本文主要分析核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在診斷多發性骨髓瘤中的應用價值。
將2015年11月至2018年4月期間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56例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進行骨髓檢查和血液生化檢查的結果顯示,其患有多發性骨髓瘤。在這56例患者中,有男31例,女25例;其年齡為34~71歲,平均年齡為(57.09±3.54)歲;其中,臨床癥狀為骨痛的患者有32例,為腰背痛的患者有21例,為貧血和乏力的患者有9例,為病理性骨折的患者有14例。
使用西門子Viro 3.0 T磁共振系統,為這56例患者采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進行檢查。具體的方法是:1)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并告知其將雙臂放置于其身體兩側。2)選擇頭頸聯合線圈和體表相控陣線圈。3)在患者進入磁共振艙后,使其身體盡量靠近主磁場及線圈的中心。4)根據人體骨骼的解剖結構,將掃描的范圍分為六個區域,分別為頭顱、全脊柱、骨盆和股骨上段等。5)采用TIM技術對患者進行分段掃描,采用平面回波DWI序列,對患者身體的各個區域的軸位、矢狀位、冠狀位進行掃描。將TR設置為11900 ms,將TE設置為55 ms,將TI設置為210 ms,將掃描的時間設置為2分59秒,將掃描的層厚設置為5 mm,將掃描的層間距設置為0 mm,將掃描的視野設置為380x450,將矩陣設置為194×256,將相位編碼的方向設置為R/L。6)在X、Y、Z軸三個相互垂直的方向施加彌散梯度因子,從而獲得反映體內水分子彌散運動狀況的影像學圖像。設置兩個彌散加權系數,分別為50 s/mm2和900 s/mm2。7)進行全身掃描的時間為18分鐘。
使用西門子后期處理工作站的3D功能對患者身體六個區域的彌散加權圖像進行拼接,從而獲得其全身的完整圖像。然后,對患者全身完整圖像中的矢狀位圖像、冠狀位圖像進行多平面重建和最小密度投影重建,并將重建的圖像進行灰度反轉,即可獲得磁共振彌散加權圖像。最后,由兩名經驗豐富的放射科主任醫師采用雙盲法進行獨立閱片。當兩名主任醫師的診斷意見出現分歧時,在該科室另外邀請一名主任醫師參與診斷,然后進行投票表決。
使用SPSS19.0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采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對這56例患者進行檢查的結果顯示,患有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有51例,其病情的檢出率為 90.9%。
采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對這51例患者進行檢查,均可清晰地顯示其病灶,且病灶多分布于椎體、骨盆、顱骨、股骨等部位。這51例患者的T1W1信號稍低,低于其骨骼肌的信號,與未受侵犯的骨質結構相比,其T2-TIRM信號稍高。
采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對這51例患者進行檢查,均可清晰地顯示出腫瘤細胞在其全身分布的情況。這51例患者腫瘤病灶的數量為726個,其腫瘤病變處的骨髓ADC值〔(689±165)×10-6 mm2/s〕低于其未發生腫瘤病變處的骨髓 ADC值〔(1014±288)×10-6 mm2/s〕,t=2.82,P<0.05,詳見圖1。

圖1 多發性骨髓瘤病灶的圖像表現
采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對這51例患者進行檢查,均可清晰地顯示出其腫瘤負荷,基于其在磁共振彌散加權圖像上分布的特點,可將多發性骨髓瘤的MRI分型分為5型,分別為正常型多發性骨髓瘤、彌散型多發性骨髓瘤、局灶型多發性骨髓瘤、胡椒鹽型多發性骨髓瘤和混合型多發性骨髓瘤。在這51例患者中,多發性骨髓瘤的MRI分型為正常型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有8例,為彌散型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有12例,為局灶型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有10例,為胡椒鹽型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有5例,為混合型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有16例。
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是建立在核磁共振成像中流動效應基礎上的一種成像技術。有研究表明,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采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進行檢查,可直觀、立體地顯示其病變的部位、形態、大小及范圍[6]。在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采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進行檢查的過程中,可利用自動移床掃描功能對其全身冠狀位和全脊柱矢狀位進行掃描,從而完成從頭顱到股骨的大范圍全景成像[7]。彌散加權成像是一種在分子水平上無創地反映活體水分子無規則熱運動狀況的成像方法。大量的研究表明,人體內水分子擴散的速度越快,其體內的水分子在彌散加權圖像上的信號越弱;人體內水分子擴散的速度越慢,其體內的水分子在彌散加權圖像上的信號越強。與健康人體內水分子擴散的速度相比,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體內水分子擴散的速度較慢。這是由于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體內的癌細胞發生水腫,導致其癌細胞間液減少,從而使水分子擴散受限所致[8]。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采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進行檢查后發現,其磁共振彌散加權圖像上的腫瘤病變位置呈局灶性或彌漫性信號增高,且ADC值降低[9]。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這56例患者中,患有多發性骨髓瘤的患者有51例,其病情的檢出率為 90.9%。這說明,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檢查是診斷多發性骨髓瘤的有效輔助手段。
近年來,ADC值成為診斷多發性骨髓瘤的量化指標。Hillengass J等[10]的研究表明,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骨髓被腫瘤細胞浸潤后,其腫瘤病變處的骨髓ADC值可異常降低。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這51例患者腫瘤病灶的數量為726個,其腫瘤病變處的骨髓ADC值低于其未發生腫瘤病變處的骨髓ADC值。這說明,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在診斷多發性骨髓瘤中具有較好的特異性和敏感性。
目前,臨床上常采用骨髓穿刺術、血清免疫電泳分析、實驗室生化分析等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骨髓穿刺術屬于有創性檢查,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診斷技術。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采用骨髓穿刺術進行檢查時,需對其髂骨進行穿刺,獲取其髂骨內的骨髓液,然后,將獲取的骨髓液進行生化分析,從而對其病情進行診斷。但患者的骨髓瘤細胞若未累及其髂骨,采用骨髓穿刺術對其病情進行診斷的結果會呈假陰性,從而導致誤診或漏診。有研究表明,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采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進行檢查,可對其全身的骨骼進行掃描,準確地顯示處其病變的部位,從而有助于為臨床提供準確且安全的穿刺位置[11]。由此可見,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是施行骨髓穿刺術的有效輔助方法。
全身螺旋CT檢查、PET-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檢查等均是診斷多發性骨髓瘤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全身螺旋CT檢查對腫瘤引起的骨質破壞較為敏感,但對骨髓的病變并不敏感。因此,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進行全身螺旋CT檢查,若其病變僅存在于骨髓腔內細胞,而未引起明顯的溶骨反應時,較易漏診其病情。進行PET-CT檢查的過程較為復雜,且患者需要接受大劑量的輻射。與進行PET-CT檢查相比,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采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進行檢查時,患者骨髓空間的分辨率更高,從而可有效的提高其病情的檢出率。臨床實踐證實,為多發性骨髓瘤患者采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進行檢查后所獲得的影像圖像可以與其進行常規核磁共振檢查的T1WI、T2WI圖像相結合,形成融合圖像,更有利于對其發生病變部位的定位。St?bler A等[12]的研究表明,根據腫瘤負荷在磁共振全身彌散加權圖像上的分布特點,可將多發性骨髓瘤的MRI分型分為正常型多發性骨髓瘤、彌散型多發性骨髓瘤、局灶型多發性骨髓瘤、胡椒鹽型多發性骨髓瘤和混合型多發性骨髓瘤。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在這51例患者中,多發性骨髓瘤的MRI分型為正常型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有8例,為彌散型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有12例,為局灶型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有10例,為胡椒鹽型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有5例,為混合型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有16例。這說明,應用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可準確地對活性病灶進行鑒別和診斷。
綜上所述,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技術在診斷多發性骨髓瘤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