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英,徐菊芳,晏利瓊
(簡陽市鎮金中心衛生院,四川 簡陽 6414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簡稱為慢阻肺)是一種進行性慢性呼吸系統疾病。該病的發病率和致死率均較高。該病會導致患者出現不完全可逆性氣流受限的臨床癥狀,進而導致其易發生肺源性心臟病或呼吸衰竭等并發癥。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在對慢阻肺患者進行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可有效地促進其病情的恢復[1]。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討對慢阻肺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5年11月至2017年9月期間在簡陽市鎮金中心衛生院住院治療的98例慢阻肺患者。其納入標準為:1)根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13年修訂版)[2]中的相關標準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診斷,被確診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患者的生活能夠自理。3)患者未合并有重要器官的嚴重疾病。4)患者無精神疾病。將這98例患者隨機平均分為A組和B組。在A組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2例;其年齡為55~75歲,平均年齡為(67.37±3.35)歲;其病程為1~13年,平均病程為(6.97±1.05)年。在B組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3例;其年齡為54~74歲,平均年齡為(66.93±3.27)歲;其病程為1~12年,平均病程為(6.82±0.93)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根據兩組患者的具體情況,協助其進行低流量持續吸氧,對其進行舒張支氣管、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抗感染及祛痰等治療。同時,對其進行常規護理。護理的方法是:1)患者入院后,協助其進行各項檢查。2)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為其講解與慢阻肺有關的知識,并告知其接受治護過程中的注意事項。3)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和飲食指導。患者出院后,對B組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護理的方法是:1)對患者進行心理指導。⑴定時給患者打電話、發微信,與其多進行交流,根據其心理狀態的變化情況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指導。⑵及時認真地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并為其列舉治療慢阻肺取得顯著療效的病例,以提高其對治護的信心和積極性。2)對患者進行上門隨訪。⑴指導患者進行腹式呼吸訓練和縮唇呼吸訓練。進行腹式呼吸訓練的方法是:讓患者取仰臥位并把一只手放在腹部肚臍處,放松全身進行呼吸。讓患者在吸氣時最大限度地向外擴張腹部,在呼氣時最大限度地向內收縮腹部,并告知其在整個過程中保持胸部不動。進行縮唇呼吸訓練的方法是:告知患者用鼻子進行吸氣,然后縮唇(將唇作吹口哨狀)緩慢用口呼氣,并盡量延長呼氣的時間。每天訓練2~3次。⑵指導患者掌握正確咳嗽的方法。告知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讓其進行緩慢的深吸氣并屏氣3~5 s,然后讓其收縮腹肌或按壓上腹部并在同時張嘴進行3聲的咳嗽,以咳出痰液。⑶根據患者的病情及其喜好為其制定科學的運動計劃(如進行慢跑、間歇跑或打太極拳等)。告知患者在用餐結束1 h后進行運動,并注意控制運動的時間和強度。⑷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告知患者不要食用油膩、生冷、鹽含量高的食物,多食用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如魚、蛋和牛奶等),多吃蔬菜和水果,并注意要少食多餐。⑸對患者進行用藥指導。為其講解藥物的作用、使用方法、使用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及貯藏方法等。并為其講解用藥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不良反應及發生不良反應后的處理方法。叮囑患者遵醫囑用藥,不可隨意更改用藥量或停止用藥。⑹告知患者注意保暖、保持室內的溫度適宜并經常進行室內通風,以防止其發生呼吸道感染。⑺告知患者定期回醫院對病情進行復查。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分、SDS(抑郁自評量表)評分、FVC(用力肺活量)、FEV1(第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VC/FEV1及PEF(最大呼氣流量)。使用SAS與SDS對患者焦慮和抑郁的程度進行評分,評分越高表示其焦慮抑郁的程度越嚴重。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據錄入到SPSS22.0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SAS的平均評分和SDS的平均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SAS的平均評分和SDS的平均評分均較低(P<0.01)。詳見表1。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AS平均評分和SDS平均評分的對比(分,)

表1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SAS平均評分和SDS平均評分的對比(分,)
組別 例數 SAS的平均評分 SDS的平均評分接受護理前 接受護理后 接受護理前 接受護理后A組 49 52.76±6.33 51.18±5.58 54.26±6.44 52.27±5.85 B組 49 53.14±6.41 38.35±3.67 54.52±6.47 42.39±3.74 t值 0.30 13.45 0.20 9.96 P值 >0.05 <0.01 >0.05 <0.01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FVC、FEV1、FVC/FEV1和PEF的平均值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FVC、FEV1、FVC/FEV1和PEF的平均值均較高(P<0.01)。詳見表2。
表2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情況的對比()

表2 接受護理前后兩組患者肺功能情況的對比()
組別 例數 FVC(L) FEV1(L) FVC/FEV1(%) PEF(L/s)接受護理前 接受護理后 接受護理前 接受護理后 接受護理前 接受護理后 接受護理前 接受護理后A 組 49 1.35±0.54 2.06±0.59 1.26±0.23 1.59±0.37 35.23±4.36 41.39±5.42 4.23±0.42 6.52±0.56 B 組 49 1.37±0.55 2.99±0.66 1.29±0.25 1.91±0.49 34.87±4.28 53.27±5.55 4.21±0.41 7.35±0.62 t值 0.18 7.35 0.62 3.65 0.41 10.72 0.24 6.95 P值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0.05 <0.01
慢阻肺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咳嗽、痰多、氣短與發熱等。該病患者的肺部組織細胞會釋放大量的炎性介質,導致其氣道變窄、呼吸阻力增加,使其肺部的換氣功能出現障礙。所以,該病患者主要以短促淺表的方式進行呼吸。由于其病程較長,使其呼吸肌長期處于緊張的狀態,導致其病情極易惡化加重[3]。慢阻肺患者接受住院治療的周期較短,其出院后在沒有護理人員指導和督促的情況下,會降低對治療的依從性,導致其病情無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故在慢阻肺患者出院后,增強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對改善其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延續性護理是指在患者出院后,護理人員對其進行電話隨訪和上門隨訪,使患者在家中得到護理服務的一種護理模式。相關的研究結果表明,延續性護理常被應用于對老年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的護理,從而可降低其再次進行入院治療的幾率[4]。劉珺和張黎[5-6]等研究結果表明,在對慢阻肺患者進行常規治療及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延續性護理,可使其呼吸肌得到強化、肺功能得到恢復并可使其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與A組患者相比,B組患者接受護理后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較低,其FVC、FEV1、FVC/FEV1及PEF均較高。
綜上所述,對慢阻肺患者進行延續性護理的效果顯著,可緩解其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并可有效地改善其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