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梅,柳小霞
(江蘇省東臺市人民醫院重癥監護室,江蘇 東臺 224200)
經口氣管插管機械通氣是搶救ICU重癥患者生命的主要方法。但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可發生VAP等多種并發癥。有研究資料顯示[1],口腔細菌的定植及移位是導致患者發生VAP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對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口腔護理,可降低其口腔細菌的定植率。目前,臨床上對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口腔護理的方法尚無統一的操作標準和技術規范。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對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不同頻率的口腔護理在降低其VAP(機械通氣相關性肺炎)發生率方面的效果。
將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江蘇省東臺市人民醫院ICU收治的586例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586例患者的納入標準為:1)預計對其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48 h。2)患者的年齡≥18歲。這586例患者的排除標準為:1)合并有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2)其口咽部、氣管或食管處有損傷。3)近期接受過手術治療。4)合并有呼吸道燒傷。5)合并有鼻竇炎。6)在院外接受過氣管插管。將這些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在對照組患者中,有男135例,女108例;其年齡為20~65歲,平均年齡為(55.3±5.8)歲;其APACHEⅡ(急性生理與慢性健康狀況評分系統)評分為18~36分,平均APACHEⅡ評分為(23.5±2.1)分;其中有顱腦損傷患者90例,腦血管損傷患者93例,外傷患者47例,中毒患者13例。在觀察組患者中,有男136例,女107例;其年齡為19~63歲,平均年齡為(55.1±5.5)歲;其APACHEⅡ評分為19~36分,平均APACHEⅡ評分為(23.1±2.3)分;其中有顱腦損傷患者91例,腦血管損傷患者94例,外傷患者47例,中毒患者11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進行相同的口腔護理。進行口腔護理的方法為:將棉球浸入生理鹽水中,用彎血管鉗夾住被侵濕的棉球對患者的口腔進行擦洗。先擦洗患者口唇及牙齒的各面,然后擦洗其頰部、舌苔、上腭及牙墊。采用吸痰管將患者口咽部、氣管內的分泌物吸干,調節吸痰管插管的深度,用膠布和襯帶固定其氣管插管,最后用唇膏為其潤唇。若發現固定氣管插管的固定帶上有污漬或患者的口腔分泌物或痰液較多時,立即使用濃度為0.05%的稀碘伏為其沖洗及擦洗口腔,并為其更換固定帶。稀碘伏的配置方法為:將50 ml濃度為0.5%的碘伏溶液加入到450 ml的滅菌水中。對其中口腔細菌培養結果為陽性的患者使用舒康爽銀離子口腔護理液進行口腔清洗。為患者進行口腔清洗時,要注意動作要輕柔,避免刺激其口腔,使其出現惡心、嘔吐、誤吸分泌物等情況。對對照組患者每8 h進行1次口腔護理。對觀察組患者每6 h進行1次口腔護理。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口腔護理后,觀察其VAP的發生情況及接受機械通氣時至發生VAP的時間。VAP的診斷標準為[2]:接受機械通氣后,患者出現濃痰、咳嗽、肺部濕啰音等臨床表現。對患者進行X線檢查的結果顯示其肺部存在炎性浸潤。且患者符合以下診斷標準的2項及2項以上:1)患者的體溫>38℃,且其呼吸道存在膿性分泌物。2)對患者的痰液進行痰細菌定量培養后分離的病原菌數>106 cfu/ml。3)患者的白細胞計數>10.0×109/L。4)患者具有組織病理學、免疫血清學的病原學診斷證據。5)患者支氣管的分泌物中分離出新的病原體。在兩組患者中,在其接受機械通氣<5 d時被診斷患有VAP的患者為早發型VAP患者,在接受機械通氣≥5 d時被診斷患有VAP的患者為遲發型VAP患者。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20.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VAP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接受機械通氣時至發生VAP的時間長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P的發生情況
有研究資料顯示,患者胃腸道病原菌的縱向移位及口咽部定植菌被誤吸是其發生VAP的主要原因。另有研究資料顯示[3],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口咽細菌的定植是其發生VAP的獨立危險因素之一。對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進行有效的口腔護理,可減少其口咽部細菌的定植,從而降低其VAP的發生率。對該類患者進行口腔護理的內容包括進行口腔護理方法的選擇和沖洗液的選擇、護理的頻率等。對該類患者進行不同頻率的口腔護理,可產生不同的效果。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接受護理后,觀察組患者VAP的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其接受機械通氣時至發生VAP的時間長于對照組患者(P<0.05)。分析得出這一研究結果的原因為: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后的患者,其口腔內環境可發生改變,其口腔的粘膜的免疫功能會下降,細菌易定植在其口腔,導致其發生口腔感染。患者誤吸具有細菌的口腔分泌物后,這些含有細菌的分泌物可流入其下呼吸道,造成其下呼吸道感染,進而使其罹患VAP。對患者每6 h進行1次口腔護理,與口腔細菌大量定植所需的時間相近。對患者每8 h進行1次口腔護理可導致其口腔細菌的定植率增加。劉歡[4]將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平均分為8 h組和5 h組。對8 h組患者每隔8 h進行1次口腔護理。對5 h組患者每隔5 h進行1次口腔護理。結果顯示,5 h組患者VAP的發生率低于8 h組患者。劉歡的研究結果說明對患者每隔5 h進行1次口腔護理,可有效地降低其VAP的發生率。在本研究中與對照組患者相比,觀察組患者VAP的發生率較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產生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本研究中使用的沖洗液(生理鹽水與濃度為0.05%稀碘伏的混合液或舒康爽銀離子口腔護理液)具有減少患者口咽部細菌的作用有關。綜上所述,與每8 h進行1次口腔護理相比,對接受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的患者每6 h進行1次口腔護理的效果更好,其VAP的發生率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