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鳳
(保定市婦幼保健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新生兒黃疸是指未滿月新生兒發生的黃疸。此病主要是由膽紅素代謝異常導致的膽紅素水平升高引起的。此病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皮膚、黏膜及鞏膜黃染[1]。進行冷光源光照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常用方法[2]。此療法具有操作簡單、安全性高等優點。相關的文獻指出,對接受冷光源光照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系統化護理能夠降低其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其康復。為了進一步分析對接受冷光源光照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系統化護理的效果,筆者對保定市婦幼保健院接診的78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了分組研究。
選擇保定市婦幼保健院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接診的78例新生兒黃疸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分組的方式將其分為系統化組(n=39)和普通組(n=39)。系統化組患兒中有男性23例、女性16例;有足月兒10例、早產兒24例、過期產兒5例;有感染性黃疸患兒13例、溶血性黃疸患兒12例、肝細胞性黃疸患兒2例、其他原因所致黃疸患兒12例。普通組患兒中有男性25例、女性14例;有足月兒11例、早產兒24例、過期產兒4例;有感染性黃疸患兒13例、溶血性黃疸患兒11例、肝細胞性黃疸患兒3例、其他原因所致黃疸患兒12例。兩組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相比,P>0.05。
對這兩組患兒均進行保暖、營養支持、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處理。對感染性黃疸患兒進行抗感染治療。為溶血性黃疸患兒應用丙種球蛋白進行治療。對肝細胞性黃疸患兒進行護肝利膽治療。對于其他原因所致黃疸患兒,根據病情的變化情況對其進行對癥治療。在此基礎上,對所有患兒均進行冷光源光照治療。在治療期間,對普通組患兒實施普通護理,包括對其進行病情監測、皮膚護理等。對系統化組患兒實施系統化護理。方法是:1)在進行治療前,護理人員將光療箱內的溫度調節至36℃左右,檢查光療箱內的燈管是否清潔。脫去患兒的衣物,對其皮膚進行清潔,為其修剪指甲。為患兒佩戴眼罩,并用黑布遮蓋其會陰部。對光療箱的光照距離進行調整,對光療箱內的睡袋進行固定。將患兒置于睡袋中,打開光療箱的治療開關對其進行光照治療。2)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護理人員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皮膚黃染癥狀的變化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應立即上報醫生,并協助醫生對患兒進行相應的處理。每隔2~4 h測量1次患兒的體溫,并為其更換體位。在患兒皮膚受壓處墊置軟墊,以防止其發生壓瘡。3)在完成治療后,及時為患兒補水,必要時可遵醫囑對其進行補液治療。注意監測患兒是否出現皮膚破損、皮疹、發熱、腹瀉等癥狀。及時對出現上述癥狀的患兒進行相應的處理。
觀察兩組患兒的治護效果。治護效果的判定標準是:經治護,患兒的黃疸癥狀完全消失,其血清膽紅素的水平恢復正常,可判定其治護效果為痊愈。經治護,患兒的黃疸癥狀明顯改善,其血清膽紅素的水平明顯降低,可判定其治護效果為好轉。經治護,患兒的黃疸癥狀未改善,其血清膽紅素的水平未降低,可判定其治護效果為無效。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護后,系統化組患兒中治護效果為痊愈的患兒有22例(占56.41%),為好轉的患兒有15例(占38.46%),為無效的患兒有2例(占5.13%)。系統化組患兒治護的有效率為94.87%(37/39);普通組患兒中治護效果為痊愈的患兒有12例(占30.77%),為好轉的患兒有18例(占46.15%),為無效的患兒有9例(占23.08%)。普通組患兒治護的有效率為76.92%(30/39)。系統化組患兒治護的有效率高于普通組患兒,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治護有效率的對比
新生兒黃疸是一種常見的新生兒疾病。此病可對患兒的神經系統造成不可逆的損傷[3]。進行冷光源光照治療是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黃疸的常用方法。相關的文獻指出,對接受冷光源光照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系統化護理的效果較好[4-5]。為了進一步分析對接受冷光源光照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系統化護理的效果,筆者對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保定市婦幼保健院接診的78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分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系統化組患兒治護的有效率〔94.87%(37/39)〕高于普通組患兒治護的有效率〔76.92%(30/39)〕,P<0.05。
綜上所述,對接受冷光源光照治療的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系統化護理的臨床效果較好。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