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愛華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神經外科,江蘇 南京 211300)
腸內營養支持是通過直接向患者的胃腸道內輸注營養液的方式為其提供機體代謝所需營養物質的一種營養支持方式。有研究指出,在對神經外科疾病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支持的過程中,應注意保持其胃管的位置,防止其發生胃食管反流及誤吸[1]。本文對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間在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72例神經外科疾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旨在探討對接受腸內營養支持的神經外科疾病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
隨機選取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間在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72例神經外科疾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36例/組)。對照組36例患者中有男18例、女18例;其年齡為35~78歲,平均年齡(56.78±12.34)歲。觀察組36例患者中有男20例、女16例;其年齡為32~75歲,平均年齡(55.35±10.46)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相比,P>0.05。本次研究經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進行。
在對兩組患者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期間,對對照組患者實施普通護理,包括對其進行健康教育、病房巡視、預防并發癥的護理等。對觀察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方法如下:1)在患者入院后24 h內,對其進行發生誤吸風險的評估。對于存在誤吸高危因素的患者,應加強對其進行巡視,以防止其發生誤吸[2]。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采用簡單易懂的語言向他們介紹實施腸內營養支持的目的、方法及相關的注意事項,以便使他們能夠積極地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囑咐患者家屬注意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情況,一旦發現異常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2)在對患者實施腸內營養支持后,注意觀察其氣道是否發生阻塞。每2 h協助其進行1次翻身,并對其進行拍背,以促進其排痰,保持其氣道的通暢。對于排痰困難的患者,可遵醫囑對其進行吸痰處理。在對患者進行無創機械通氣時,注意觀察其是否因胃內壓力升高而出現惡心、嘔吐、胃食管反流等癥狀[3]。3)在對患者進行鼻飼腸內營養支持期間,護理人員注意控制為其輸注營養液的速度。對于存在胃腸道功能障礙的患者,應暫定對其進行腸內營養支持或改為對其進行腸外營養支持[4]。4)對于能夠做到生活自理的患者,護理人員應鼓勵其在每餐后刷牙。使用朵貝氏液對其口腔進行沖洗,并及時清除其口腔和鼻腔內的分泌物。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在對其進行腸內營養支持后應協助其取抬高頭部的半臥位。在患者改取平臥位后,將其頭部偏向一側,以防止其發生胃食管反流及誤吸[5]。5)為防止患者因劇烈咳嗽而發生腹壓升高,護理人員應遵醫囑應用鎮靜藥、中樞性鎮咳藥對其進行治療[6]。
統計接受護理期間兩組患者誤吸的發生情況,比較其對護理的滿意率。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接受護理期間,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誤吸的發生率分別為5.56%、16.67%,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觀察組患者和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分別為100%、94.44%,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誤吸的發生情況及對護理滿意率的比較[%(n)]
誤吸是接受腸內營養支持的神經外科疾病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發生誤吸的患者可出現肺炎、肺不張、支氣管痙攣、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等并發癥,嚴重者甚至會發生肺膿腫、肺出血、肺間質纖維化、急性肺損傷及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預防誤吸是對接受腸內營養支持的神經外科疾病患者進行護理的主要目標之一。集束化護理是一種新型的護理模式。相關的臨床研究證實,對接受腸內營養支持的神經外科疾病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可有效地降低其誤吸的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和對護理的滿意率。為了進一步分析對接受腸內營養支持的神經外科疾病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效果,筆者對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間在南京市高淳人民醫院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的72例神經外科疾病患者進行分組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接受護理期間,觀察組患者誤吸的發生率(5.56%)低于對照組患者誤吸的發生率(1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100%)高于對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94.4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接受腸內營養支持的神經外科疾病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可顯著降低其誤吸的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和對護理的滿意率,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