偰錦花
(江蘇省人民醫院溧陽分院血透室,江蘇 溧陽 213300)
維持性血液透析是臨床上治療嚴重腎臟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免疫力較低,其容易發生感染[1]。相關的研究結果顯示,在發生感染的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中,有50%~80%的患者發生感染的原因與血管通路有關[2]。為患者置入中心靜脈導管、保持其導管通暢是對其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基本前提。但此類患者血管的條件會因治療時間的延長而不斷變差,其血管與導管的接口部位容易滋生細菌,進而可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3]。對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護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血管質量,避免其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為探討對使用中心靜脈導管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實施針對性導管護理的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間在江蘇省人民醫院溧陽分院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75例患者。隨機將這些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在38例試驗組患者中,有21例(55.26%)男性患者,有17例(44.74%)女性患者;其年齡為21~85歲,平均年齡為(56.2±13.7)歲;其中有28例(73.68%)患者進行臨時置管,有10例(26.32%)患者進行長期置管。在38例試驗組患者中,有37例(97.37%)患者經頸動脈置管,有1例(2.63%)患者經股動脈置管。在37例對照組患者中,有19例(51.35%)男性患者,有18例(48.65%)女性患者;其年齡為22~83歲,平均年齡為(56.0±13.1)歲;其中有29例(78.38%)患者進行臨時置管,有8例(21.62%)患者進行長期置管。對照組患者均經頸動脈置管。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導管護理。具體的方法是:將導管縫在患者的皮膚上,固定導管。避免導管打折、扭轉,保持導管通暢。定時檢測患者的導管縫線是否發生松動,必要時重新縫合導管和皮膚,防止導管脫落。對導管脫出的患者,將其導管重新縫合在原位,或為其更換新的導管。在患者每次進行血液透析前,觀察其導管出口部位的皮膚有無紅腫、滲出物。每周使用碘伏對患者導管的出口進行2~3次的消毒,并使用無菌紗布覆蓋導管出口。在此基礎上,對試驗組患者進行針對性導管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為患者置管前護理人員正確穿戴口罩、帽子、無菌手術衣及手套。嚴格對置管區域內的空氣、地面、設備、置管過程中使用的器械進行消毒。以穿刺點為圓心,用碘伏由內至外畫圈消毒穿刺點周圍的皮膚。置管時避免使未經消毒的物品接觸穿刺點周圍的皮膚。禁止患有濕疹、感冒、皮膚病等疾病的醫務人員參與置管操作。2)置管后使用大量的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導管內殘留的血液,并用肝素鹽水封管,避免導管內形成血栓。使用透氣性較好的透明無菌敷料覆蓋患者的穿刺點。若患者的穿刺點存在少量滲血的情況,則用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定期為患者更換敷料。透明無菌敷料為每周更換1~2次,無菌紗布每2 d更換1次。更換敷料和紗布時使用碘伏棉簽擦拭導管出口。若患者的敷料或紗布發生松動、潮濕,則立即為其更換敷料或紗布。3)對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的患者,讓其口服廣譜抗生素,不為其拔除導管。若患者同時存在發熱的癥狀,則采集其導管內的血液標本及其外周血液進行細菌培養。在得到患者進行血液標本細菌培養的結果后,讓其口服合適的抗生素,并使用抗生素為其封管。對治療2 d后體溫仍未恢復正常的患者,為其拔管。4)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維護導管的方法、導管感染可引發的嚴重后果,為其建立維護導管的意識,使其能夠自覺地維護導管。
兩組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的情況。導管相關性感染的診斷標準:1)患者導管出口部位的皮膚發熱、紅腫、疼痛、有膿性分泌物或滲出液。2)患者有發熱、寒戰等癥狀,不存在其他可導致上述癥狀的情況,為其拔除導管后上述癥狀減輕或消失。3)對患者導管內的血液及其外周血液標本進行細菌培養的結果均為陽性,且培養出的細菌為同一菌種。滿足上述條件中的任意一項即可判定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用該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調查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將兩組患者護理的滿意度分為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一般、不滿意四個等級。總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對本次研究中的數據均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經護理,試驗組患者中未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患者所占的比率高于對照組患者中相關患者所占的比率,其發生1次導管相關性感染患者所占的比率及發生2次導管相關性感染患者所占的比率均低于對照組患者中相關患者所占的比率,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的情況[n(%)]
經護理,試驗組患者對護理的總滿意率高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導致使用中心靜脈導管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原因主要有:1)環境因素。醫院是一個人口較為密集的場所。部分醫護人員會因為沒有空余的手術室,而在透析中心直接對患者進行置管。但透析中心的衛生環境要比手術室差,若護理人員在透析中心為患者置管前未能對相關的醫療器械進行徹底的消毒,則容易導致其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2)操作因素。護理人員的工作較為繁忙,在對患者進行置管前若未能嚴格按照流程對其皮膚進行徹底的消毒或護理人員沒有穿無菌手術衣等,可導致其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4]。在患者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后,護理人員若未能及時為其封管,會使其導管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導致其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3)患者因素。患者自身的免疫力較差,合并有糖尿病腎病,缺乏衛生常識,未能良好地維護導管,會導致其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針對性導管護理是指根據留置中心靜脈導管患者的具體需要對其采取有目的、有計劃、精細化導管護理的一種護理模式。在本次研究中,護理人員對試驗組患者實施針對性導管護理,有效地消除或減小了導致患者發生導管相關性感染的因素[5-6]。
本次研究的結果證實,使用中心靜脈導管進行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實施針對性導管護理可降低其導管相關性感染的發生率,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