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至惠,李 沐
1.河南省駐馬店市中醫院(駐馬店 463000);2.河南省人民醫院(鄭州 450003)
我國是胃癌多發國家,以往在40~60歲年齡段發病率較高,但近年來已有年輕化趨勢,隨著醫療水平的提升和健康知識的普及,胃癌病死率逐漸成下降趨勢。手術是根治胃癌的唯一方法,但胃癌早期無特異性癥狀,診斷較為困難,多數患者確診時疾病已進展至中晚期,手術根治的幾率極低,且手術會造成患者營養損耗,免疫力降低,不利于術后恢復。術后輔助化療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緩病情進展,但化療帶來的惡心嘔吐、肝腎功能損傷等副作用也嚴重影響了患者遠期生存率和生活質量[1]。傳統中醫認為,胃癌發病關鍵在于機體正氣虛弱,術后患者陰陽失調,脾腎陽虛的癥狀尤為突出,應以“溫腎壯陽、補氣健脾”為治則[2]。本研究旨在探討附子理中湯加減對胃癌(脾腎陽虛型)術后化療患者血清腫瘤標志物和生命質量的影響,為探索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提供思路,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月至2017年12月我院腫瘤科收治的132例胃癌術后化療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計算機隨機數字法將132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6例。觀察組患者男34例,女32例;年齡(56.49±7.86)歲;病程(5.03±1.26)月;病理類型:乳頭狀腺癌21例,粘液腺癌19例,管狀腺癌15例,其他11例;TNM分期:Ⅱ期25例,Ⅲ期28例,Ⅳ期13例。對照組患者男36例,女30例;年齡(57.18±7.52)歲;病程(5.12±1.15)月;病理類型:乳頭狀腺癌23例,粘液腺癌20例,管狀腺癌14例,其他9例;TNM分期:Ⅱ期27例,Ⅲ期29例,Ⅳ期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性別不限,年齡18~68歲;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行業標準》中《胃癌診斷標準》;符合《中醫臨床診療術語》中胃癌脾腎陽虛證的診斷標準;受試者體力尚好,Karnofsky評分(KPS)>60分;預計生存期>3個月;符合我院倫理委員會要求;患者對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者;合并嚴重臟器疾病或內分泌疾病者;過敏體質或對治療藥物過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合并精神性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
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術后予以支持對癥治療和化療治療,化療方案:注射用奧沙利鉑( 國藥準字H20000686)130 mg/m2靜脈滴注,d1;卡培他濱片( 國藥準字H20073023)1000 mg/m2口服,2次/d,d1~14。3周為1個周期,治療4個周期。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附子理中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黃芪、半枝蓮、黨參、白花蛇草各15 g,白術、陳皮各12 g,熟附子9 g,干姜、炙甘草各6 g;嘔吐噯氣者加丁香9 g,吳茱萸6 g;浮腫者加山藥15 g,茯苓12 g,芍藥9 g;肢體寒冷、便溏顯著者加補骨脂15 g,去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肉豆蔻、肉桂各6 g。加水煎至200 ml,1劑/d,早晚分服,連續服用12周。
3 觀察指標 生活質量:采用KPS評分[4]對患者治療前、治療12周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分11個等級,得分范圍0~100分,得分越高則健康狀況越好。 T細胞水平: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2周后采集患者靜脈血5ml,加入肝素鈉抗凝,常規分離血漿,加入淋巴細胞分離液,分離單核細胞,將懸浮液調節至2×106/ml,分別加入鼠抗人CD4單抗及鼠抗人CD25單抗,在4℃密閉條件下反應20min,在室溫下固定15min,行細胞漿染色,用流式細胞儀檢測CD4+Th17、CD4+CD25+Treg、Th17/Treg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2周后采集患者清晨肘靜脈血3 ml,常規分離血清待檢,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細胞角蛋白19血清片段21-1(CYFRA21-1)、人附睪蛋白4(HE4)、血清重組穿透素-3(Pentraxin-3)、甲狀腺轉錄因子-1(TTF-1)水平,嚴格按照說明書操作。毒副作用:參照WHO抗癌藥物亞急性毒性分級標準對患者化療期間不良反應進行評價,并記錄發生率。
4 療效標準 近期療效: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實體瘤評價標準(RECIST1.1)[3],完全緩解(CR):所有病灶消失,維持>4周;部分緩解(PR):病灶縮小30%以上,維持>4周;穩定(SD):病灶縮小<30%或增加<20%;進展(PD):病灶增加>20%或出現新病灶。總有效率=(CR+PR)/總例數。

1 治療前后生活質量比較 見表1。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KPS評分均較治療前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治療前后KPS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2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 見表2。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治療前后T細胞水平比較 見表3。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CD4+Th17水平較治療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CD4+CD25+Treg、Th17/Treg水平較治療前顯著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患者近期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治療前后T細胞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4 治療前后血清腫瘤標記物比較 見表4。治療12周后,兩組患者血清CYFRA21-1、HE4、Pentraxin-3、TTF-1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
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見表5。兩組患者總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4 治療前后血清CYFRA21-1、HE4、Pentraxin-3、TTF-1水平比較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例(%)]
胃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手術是根治的唯一手段,但同時會加重患者炎癥反應,降低機體免疫力。術后輔助化療是中晚期胃癌患者常規治療方法,奧沙利鉑聯合卡培他濱是目前胃癌常用且有效的化療方案,能緩解臨床癥狀,但也損傷了機體免疫功能,需同時服用能夠提升免疫功能的藥物,以促進疾病轉歸。我國傳統中醫根據胃癌臨床特征將其歸于“反胃”、“心下痞”、“胃脘痛”、“癥積”等范疇,認為其內部病因在于正氣虛弱,外部誘發因素為外感寒邪、長期飲食不節、情志失調[5]。在內外多種因素作用下,機體逐漸形成瘀血、痰濕、氣滯等病理產物,蘊結于脾胃,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日久郁而化熱,熱毒內灼傷陰,則成積癥[6]。目前臨床上對胃癌的證型分類尚未完全統一,但大多認為胃癌病位在胃,至病程中晚期時久病及腎,脾脾且運化無力導致機體失養,陰陽互損最終致脾腎陽虛之證[7]。根據中醫辨證治療原則,對于中晚期胃癌患者結合其臨床特征,整體觀之,應以“溫腎壯陽”、“健脾補氣”為治則,注重提高免疫力[8]。
本研究使用的附子理中湯加減方中,熟附子為君藥,性熱味辛,有散寒溫腎之效。黨參性平味甘,補脾益胃;白術性溫味苦,健脾燥濕;干姜性熱味辛,驅寒止瀉、溫脾暖中;三者共為臣藥,促進脾胃運化恢復正常[9]。黃芪性溫味甘,有補脾益氣之功,白花蛇舌草可清熱解毒、利水消腫散結;半枝蓮具有化瘀利尿的作用;陳皮則有燥濕化痰、健脾理氣之效;四者為佐藥,以助健脾利水散結之功效[10]。炙甘草為使藥,可調和諸藥、緩和藥性。諸藥合用,附子理中湯有溫中健脾、散寒止痛的功能,治療原則為扶正祛邪[11]。在此藥方基礎上加減,丁香、吳茱萸有降逆助陽、止吐止瀉之功,對嘔吐噯氣者有一定緩解作用;山藥、茯苓、芍藥具有養脾健胃、活血祛瘀、滲濕利水的作用,可有效緩解浮腫癥狀;補骨脂可補腎壯陽,肉豆蔻有澀腸止瀉、溫中行
氣之效,肉桂有溫經通脈、散寒止痛之功,對肢體寒冷、便溏顯著者有一定改善作用[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和KPS評分改善程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胃癌患者術后行化療時服用附子理中湯加減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12周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述指標均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表明服用附子理中湯加減的患者腫瘤控制情況更佳。此次研究還對術后用藥的毒副作用進行了探討,發現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無顯著差異,表明附子理中湯加減不會增加化療毒性,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脾腎陽虛型胃癌患者術后化療時服用附子理中湯加減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阻止腫瘤進展,提高細胞免疫,且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