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麗 和錫健
摘 要:頂鼓運動是瑤族長鼓文化的重要產物,與瑤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緊密相連。本文對文山州瑤族頂鼓運動發展研究,旨在新的歷史時期促進文山瑤族頂鼓運動發展。
關鍵詞:瑤族;頂鼓運動;發展
瑤族是中國較有特色的少數民族之一,分布在廣西、湖南、廣東、貴州、云南等,并成立了相應的自治區。文山作為云南省的一個地州,也居住著瑤族,據古籍記載,他們在這些地方已居住了700多年。瑤族長鼓舞在瑤族文化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瑤族人民把長鼓當作是自己的圣物和靈魂。因此有人稱瑤族文化為長鼓文化,瑤族長鼓源遠流長,瑤族“圣經”《評皇劵牒》有云:“秋冬祭拜盤王,伊十二姓子孫,搖動長鼓吹笛笙歌,引出大男小女,托手把臂,身著花衣花裙,驚天動地歌唱不絕。”宋人沈遼在《踏盤曲》中亦寫到:“湘江東西踏盤去,青煙云霧將軍樹,社中飲酒不要錢,樂神大起長腰鼓。”隨著文化的不斷演變,文體的不斷結合,瑤族由長鼓舞演變為頂鼓運動,并得到發展。
一、 頂鼓的起源
頂鼓運動是瑤族長鼓文化傳承與發揚,它是由長鼓舞演變而來。由祭奠儀式的經常化而演變成為固定的瑤族節日——盤王節,每三年一小祭,五年一大祭。盤王節的活動內容中,加入了歌與樂等多種形式,但長鼓舞仍是其核心的元素。瑤族人民崇敬祖先的傳統在盤王節中表現得可謂淋漓盡致。尤其是每五年一次的大祭時,總會有各方面條件較為優越的大村大鎮的人出面牽頭,遍訪周邊州、府、村、寨的瑤族群眾,共商舉行盤王大節活動的相關事宜。籌款集糧、備辦相關用具。而周邊地區的瑤族群眾,只要是為著盤王節的事,都會傾其所有積極參與,因而每遇盤王大節,都會形成一個盛大的節日,為了提高盤王節中各項活動的質量,節前先要選出各類表演的最佳陣容。于是,找樂手,挑“歌頭”(“歌娘”),選“鼓王”,舉司儀,各類人才爭相獻技,眾人評議長老定奪。在盤王節最重要的儀式——祭奠儀式中,“歌頭”領銜的歌隊兩側呼應;“嗩吶王”“蘆笙王”擔綱的樂隊后隨伴奏,“長鼓王”領頭的長鼓舞方陣居中起舞,“伏林”“長揖”“矮拜”,成套祭舞以祭盤王。
二、 長鼓的制作及分類
長鼓,又名細腰鼓,細腰中實,長筒形鼓腔,兩端蒙羊皮,牛皮或山兔皮,鼓身涂漆,彩繪圖案花紋。瑤族長鼓有大中小三種規格:大長鼓,全長200厘米、鼓腰直徑15厘米、兩端鼓面直徑30厘米;中長鼓,全長100厘米、鼓腰直徑5厘米~6厘米、兩端鼓面直徑12厘米~13厘米;小長鼓,全長70厘米、鼓腰直徑3厘米~4厘米、兩端鼓面直徑11厘米~11.5 厘米。長鼓雖尺寸不同,但都蒙以羊皮或山兔皮,蒙皮方式有三:一是用鼓釘將鼓皮固定于兩端鼓口四周;二是用鰾或膠將皮膜直接粘附在鼓口上;三是用竹圈將鼓皮緊箍于鼓口上。通體多彩繪云頭、日月、龍鳳、花草或鳥獸等絢麗圖案紋飾,也有專門涂以紅、黑兩色油漆,并在兩端鼓面四周漆以綠色裝飾圖案,油漆色調鮮明,極富民族風格。用竹圈蒙皮的,則在竹圈四面垂以絲穗為飾。瑤族長鼓制作精細,外表美觀。它既是一件民間樂器,也是一件古樸而精致的工藝美術品,體現了瑤族人民崇尚自然,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民族信仰。
三、 頂鼓運動場地及比賽規則
瑤族頂鼓運動作為一種瑤族民間娛樂活動,在瑤族地區盛行并產生相應的比賽規則。首先,比賽在直徑為3米的圓內進行比賽,比賽為兩人進行,圓的直徑為界線,各在圓的一半,用腹部頂住鼓的各一端,兩腳以弓步狀,兩手自然放在體側或扶在鼓上,因人因地而異,比賽時參賽用腰頂住鼓,兩腳作為支撐點,重心稍微往前,鼓的中點與圓的半徑重合。其次,三個人做裁判,分為邊裁和主裁,主裁站在中點,邊裁站在參賽人后面,當主裁發出比賽口號后,參賽人以腰,整個腳部以及身體的全部發力,把對方身體的任何一部分頂出圓外為勝,以邊裁的判斷為準;同時一人在旁擊鼓助陣,圍觀者可大聲叫喊,以激勵參賽者的斗志。
四、 開展情況
瑤族人民能歌善舞,歌舞是他們傳情達意的手段和方式,瑤族有“瑤族男子無不善長鼓舞”之說,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瑤族還有自己的節日,如農歷三月三日干巴節,六月六日曬衣節,七月五日月半節,十月十六日盤王節、耍歌堂等為瑤族傳統的節日。在節慶日瑤族男子跳長鼓展示其魅力,獲得女子的青睞,女子在旁圍觀,參與者主要是男性,隨著思想的不斷改變,女子也加入其中,形成載歌載舞的文體形式。
五、 制約頂鼓運動發展的因素
其一,資金投入:頂鼓運動的開展對瑤族人民來說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它需要花費大量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這是目前制約頂鼓運動開展的主要條件。資金不足是制約瑤族頂鼓運動的關鍵因素,瑤族開展頂鼓運動基本是在民間自發組成,其資金大多由當地瑤民自愿支出和當地政府給予補助,經費嚴重不足,為了節約資金,瑤族開展頂鼓運動一切從簡,所以頂鼓運動的發展面臨尷尬的局面。其二,人力資源:人力資源是瑤族開展頂鼓運動比較有優勢的條件之一,但是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瑤族人民不再滿足自給自足的生活現狀,“打工潮”的盛興,使大部分青年人向往城市追求更多經濟利益,瑤族地區常年只剩老人和小孩,開展頂鼓運動存在人力資源不足的窘境。其三,硬件設施:長鼓的制作是一個繁瑣的過程,從材料上來講,瑤族運用打獵來的動物皮制作鼓面,隨著植被的破壞,動植物的不斷滅絕,法律禁止捕殺,禁止攜帶槍支等的規定,瑤族人民得不到制鼓的材料,制鼓手藝不斷失傳。
根據綜上所述,認為云南文山瑤族頂鼓運動發展現狀為:1.頂鼓運動歷史悠久發展滲透著瑤族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2.發展前景不容樂觀。因此,建議:1.從民族文化發展的角度出發來傳承和發展頂鼓運動;2.依托旅游發展,頂鼓運動與時俱進發展;3.頂鼓傳承機制創新。
參考文獻:
[1]玉時階.瑤族文化變遷[M].民族出版社,2005.
[2]胡玲梅.瑤族“長鼓舞”的傳承與發展[N].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
[3]錢應華.對瑤族明間體育文化瑰寶——長鼓舞的研究[J].武術科學,2008.
[4]王桂龍.關于廣東省瑤族傳統體育資源及發展狀況分析[J].中國體育科技,2002.
[5]錢應華.儀式性少數民族體育在構建和諧村落中的社會意義[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
作者簡介:
馮兆麗,和錫健,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大學體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