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學院 546300)
早在遠古時代,儺戲就已成為一種風俗,起初主要是通過迎神祭祀來驅逐疫鬼,每年有數次儺禮,大儺則是在臘月前舉行。隨著文化歷史的發展,民間會在歲末年終、婚喪祝壽、春祈、迎神、秋社、祭鬼、超度和除煞等儀式中唱儺戲,跳儺舞。迄今為止,少數民族依然廣泛流傳著儺戲文化,廣西毛南族就是典型。本文將簡單分析廣西毛南族儺面具的藝術特征,并系統論述廣西毛南族儺面具的文化內涵。
廣西毛南族曾稱毛難族,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多數人會講壯語和漢語,毛難族無文字,通用漢文。在宋代以后的漢文史籍中通常被寫作“茅灘”、“冒南”等。廣西毛南族民風淳樸,傳統文化色彩濃厚,歷來從事農業、竹編、造紙、石雕等副業占一定比重。毛南族人民主要崇拜多神和祖先,相信萬物有靈,崇拜動植物。毛難族最重要的節日是分龍節(五月廟節),在這個重要的節日里,舉行毛難族儺戲還愿儀式是必不可缺的。通常,毛難族儺戲還愿儀式屬于“肥套”(毛南語的音譯,漢語譯作“還原”和“儺戲”),這種儀式主要是由毛南族師公班子表演儺戲和舞蹈,并融合念白與法事為一體的請神、迎神、頌神、酬神、祈神、送神的綜合儀式。此外,在毛南語中,“肥套”可以拆分為“肥”和“套”,其在,“肥”的意思是“舉辦”、“舉行”、“做”等,“套”主要是指融合說唱、朗誦和舞蹈為一體的綜合儀式。儺戲說唱和舞蹈的關系最為緊密,在具體表演中,舞蹈形式主要分為四種,即個人獨舞、雙人舞、三人舞、四人舞,也有場面較大、人數更多的舞蹈,不過表演次數很少。每一段舞蹈均可以代表一個場次,各階段的舞蹈名稱通常是所出場的神靈名稱,像“家仙賀筵”、“ 三元召度”、“ 雷王坐殿”、“ 瑤王揀花踏橋”。在儺舞表演中,儺面具是必不可缺的,舞蹈演員必須戴著面具進行表演,不同舞者和不同舞蹈名稱中所使用的儺面具不盡相同。一般情況下,儺舞表演中使用的儺面具是由雕刻儺面具的工匠藝人或者不同師公雕刻而成的,在雕刻儺面具的過程中,必須緊密結合古彩畫中的形象。舞蹈演員戴著色彩和表情不盡相同的儺面具進行儺舞表演,充分展現了毛南族獨特的民俗文化,表達了毛南族人民的美好希望。
從毛南族儺面具制作工藝來看,儺面具的選材與雕刻均極為考究。工匠在選材過程中會嚴格遵守兩大傳統原則,即“就地取材”,“成本低廉”,廣西毛南族地區樹木叢生,木材種類眾多,因此,雕刻儺面具的工匠藝人會就近選取最佳木材,獲取更多的制作資源,以此節約成本。在毛南族儺面具制作中,大多數工匠藝人會選用“恩木”,這種木材在廣西極為常見,當地俗稱木麻黃,運用“恩木”雕刻儺面具,木材不易開裂,也不會生蟲,便于保存。工匠藝人通常是截取長達30公分長的最佳圓木進行對半分開,然后細細雕刻。菜立木也是工匠藝人常用的一種雕刻木材,這種木材又名楠木,屬于紫薇科常綠大喬木,木材堅密芳香,質地良好。在毛南族儺面具雕刻中,工匠藝人必須做好五步工作:第一,科學晾曬所選木材進行晾曬,等到木材滿足雕刻要求之后運用刨鋸修平木材的第一層表面,這樣可以方便后期用鉛筆在木材上進行面具勾勒;第二,做好面具初整工作,即運用鉛筆準確勾勒儺面具的形狀和比例關系,接著采用精確的修、砍工藝使儺面具基本成型。第三,鑿掉不需要的細小部分鑿掉,做好眼窩鏤空與各種紋飾造型雕琢工作。第四,做好儺面具的打磨與上色工作,用砂紙打磨基本成型的儺面具表面,使其更為光滑、細致,然后用毛筆蘸足量的水粉顏料進行涂色,等到顏色稍干后,為儺面具涂一層清漆以此起到固定顏色的作用。第五,將儺面具放置在陰暗區域,過一段時間,儺面具會完全變干,這樣就可以定型并開光。需要注意的是,工匠藝人在實施儺面具開光時非常注重開光儀式,這和廣西毛南族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傳統文化意識有關,即完成開光點睛后,儺面具才能擁有“神力”,方能使用于儺戲和舞蹈表演中,起到還愿的作用。而且,工匠藝人在儺面具制作過程中,會將對神靈的崇拜之情和美好愿望融入其中,因此,儺面具制作對他們來講尤為圣潔,每個面具都非常神圣,凝聚著毛南族人民的美好祝愿與傳統文化精髓。
廣西毛南族工匠藝人非常注重儺面具的色彩配置藝術,通常是先為儺面具涂抹水粉顏料,等到顏色干了以后再均勻涂抹一層清漆,進而使臉譜顏色更加鮮亮、明麗。最常見的臉譜顏色有紅色、黃色、黑色和白色。其中,紅色儺面具象征師公、魯班、雷王、莫二、六曹、魯仙、梁吾、雷兵等;戴黃色儺面具的演員通常是表演萬歲娘娘、家仙、瑤王、鑼鼓官、土地和瑤婆等角色;黑色象征挑夫;白色儺面具則寓意為花靈仙官、三娘、蒙官、太師、中元、下元、光童、仙橋、鴻遠、鴻傲、三界、歐官、社王、神像團、上元、鴻石、莫一、靈娘、三光、覃九官等。其次,因為廣西毛南族傳統文化意識將神靈分為三大類——善神、文神和兇神,所以在儺面具設計中,藝匠會用不同顏色和不同色彩點綴來區別這三種神靈,一般情況下,花靈仙官、萬歲娘娘、土地和三娘均為善神,他們的面部為白色;灶王、社王、三光和三元是文神,他們的面具象征著清廉的中國古代官員,臉譜自然帶有廉潔、沉穩、莊重之氣;雷王和蒙官則屬于兇神,藝匠往往會為他們的面部繪有深紅色。不可忽視的是,儺面具呈深紅色的兇神不一定全是蒙官或者雷王,他們的面部有時和文神一樣在臉部繪有白色。此外,人物身份、年齡、性格不同,儺面具的點綴色彩也不盡相同,年輕者的臉譜面部點綴為白色,年長者則為黃色,白色與紅色則用來區別不同身份地位,通常,白色代表文神,紅色象征兇神。而且,在儺戲表演特別是“還愿”儀式中,紅色還襯托出濃烈、神秘或者恐怖的氣氛,白色則象征冷靜與秀氣。
在儺面具構圖藝術設計中,工匠藝人非常講究對稱,通常是將中軸線作為中心進行構圖,使儺面具形成完全對稱、反轉對稱或者近似對稱的完美構圖。魯班和花靈仙官的面具則為完全構圖,進而體現出莊嚴、肅穆、大方、隆重之美;挑夫和梁吾則為反轉對稱構圖,這種構圖能起到娛人娛神的效果。
廣西毛南族儺面具表情塑造極為精致,因而所呈現的表情具有豐富多彩的效果,儺面具所代表的人物均和美麗的神話故事有關,這些故事來自于毛南族人民對神靈的崇拜和對自然的敬畏以及日常生活體驗。藝匠在儺面具雕刻中會結合不同人物身份、地位與功德來精心塑造面具表情,使善神的表情具有和善可親之感,文神則慈眉善目、溫文爾雅,兇神表情則給人以猙獰恐怖的感覺。
從宏觀層次來看,廣西毛南族儺面具的文化內涵主要來自毛南族人民的三種崇拜:第一,對自然的崇拜,毛南族人民認為萬物皆有靈,對自然懷有崇拜和敬畏之情,因此,會通過表演儺戲和跳儺舞來祈愿自然界神靈的庇佑。儺面具的頭飾大多于自然景物有關,像花靈仙官的頭飾就雕刻有花朵、鳳凰羽毛和云紋的圖案。第二,對“物”化神的崇拜。勤勞淳樸的毛南族人民會從日常生活體驗中演變“物”化神以寄托自己的希望與美好祝愿,例如對灶火實施灶神化,形成對灶王的崇拜,在灶王的儺面具設計中,藝匠會給灶王的帽子雕刻火云形象,以此象征保護人間煙火。第三,對英雄的崇拜。毛南族人民非常崇拜英雄人物,會對他們進行神化,從而體現出對他們的尊重,像瑤王和土地神,這兩個神靈在毛南族宗教儀式中享有的地位非常高。
綜上所述,廣西毛南族儺面具藝術特征鮮明,制作工藝極為精巧,面具色彩絢麗,表情豐富多彩,構圖精美,文化內涵豐富,充分體現了毛南族人民的智慧與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