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中共長治市委黨校,山西 長治 04601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社會治理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如何提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水平成為社會治理的最關鍵問題,而新時代“楓橋經驗”就是解決這個問題的“靈丹妙藥”。
20世紀60年代,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的干部群眾在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實現捕人少、治安好”的“楓橋經驗”。1963年11月,毛澤東同志批示“要各地仿效,經過試點,推廣去做”。2003年1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紀念“楓橋經驗”40周年批示中強調,要充分珍惜“楓橋經驗”、大力推廣“楓橋經驗”、不斷創新“楓橋經驗”,切實維護社會穩定。2013年10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50年前,浙江楓橋干部群眾創造了‘依靠群眾就地化解矛盾’的‘楓橋經驗’,并根據形勢變化不斷賦予其新的內涵,成為全國政法綜治戰線的一面旗幟。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楓橋經驗’的重大意義,發揚優良作風,適應時代要求,創新群眾工作方法,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矛盾和問題,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成為新時代創新發展“楓橋經驗”的指路明燈。之后,“楓橋經驗”演變為基層社會治理的綜合性經驗,形成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時代特色,推進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創新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優勢在黨建,核心是為了群眾、依靠群眾,精髓是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
學習推廣新時代“楓橋經驗”,是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必然要求。基層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處于社會治理的最前沿,社會治理的重點在基層,難點也在基層,基層社會治理的成效直接關系到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形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治國安邦重在基層,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如何把黨的十九大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實處,如何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是我們必須破解的一個重大課題。新時代“楓橋經驗”正好為我們提供了范式、樹立了樣板。新時代“楓橋經驗”發端于基層、根植于基層,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與時俱進,歷久彌新,由最初預防化解矛盾的單一經驗發展為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綜合經驗,展現出越來越強大的生命力,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時代價值,為我們加強和創新基層社會治理、加快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指明了方向、找到了路徑。
要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基層社會治理體制,強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努力實現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矛盾糾紛、越級上訪、進京非接待場所上訪人員減少,群體性事件、“民轉刑”案件、公共安全事件下降,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上升的“三不”“三少”“三降”“三升”目標,促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不斷完善,服務廣大群眾水平明顯提高,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基本形成。
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優勢在黨建。要不斷加強黨對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領導,增強黨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凝聚力和戰斗力。一要選派優秀年輕干部到村(社區)擔任黨組織書記。這一制度安排,既關系到建強村(社區)帶頭人隊伍、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組織措施,要成為長效機制。二要堅持黨員到居住地社區報到制度。廣大黨員不僅要在崗位上創一流,還要在社區里作表率、在家庭里盡責任,著力發揮黨員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先鋒模范作用。三要建強城市基層黨組織。加強街道黨工委統籌協調功能、發揮社區黨組織在基層治理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依托退休黨員在居民小區建立黨組織,以城市基層黨建工作全面進步引領和帶動城市基層治理能力與水平全面提升。四要持續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對黨組織生活不正常、長期不開展活動的,要嚴格落實“三會一課”等制度。對村級管理混亂、矛盾糾紛突出的,要把問題理清楚,把矛盾化解掉,把制度建起來、落實好。將基層黨組織打造成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穩定的堅強戰斗堡壘。五要堅持“黨建帶社建”。建設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群團組織為紐帶、各類社會組織為依托的基層群眾工作體系,最大限度把群眾組織起來,實現從社會人向組織人的轉變,圍繞基層黨組織構建“公共服務圈”“群眾自治圈”“社會共治圈”。
為了群眾、依靠群眾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核心要義。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群眾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讓人民群眾成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最大受益者、最積極參與者和最終評判者。一要強化村(居)民自治。深入開展以村(居)民會議、民主聽證為主要形式的民主決策實踐,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為主要目的的民主治理實踐,以村(居)務公開、民主評議為主要內容的民主監督實踐,真正實現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管。二要強化協商民主。對涉及群眾切實利益的公共事務,要樹立商以求同、協以成事的理念,多同群眾商量,盡可能兼顧各方利益,變“少數人說了算”為“與群眾商量辦”,增強群眾對決策的認可度。三要強化群防群治。加強“兩會一隊”和單位內部保安隊伍建設,織密基層治安防控網絡。加強村(社區)警務室建設,把社區警務融入到基層社會治理中。按照“數量規模化、服務多樣化、分布科學化、管理制度化”要求,不斷發展壯大志愿者隊伍。通過購買服務、提供公益性崗位、舉報獎勵等辦法,激發群眾工作積極性。四要強化社區服務。依托便民服務大廳或綜治中心設立“一站式”窗口,推動職能部門關口前移、資源下沉、權力下放,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馬上辦、一次辦、網上辦”等改革和“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等便民舉措。做好刑滿釋放人員、吸毒人員、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社區矯正人員、不良行為青少年等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工作,加強對老年人、優撫對象、“三留守”等弱勢群體的關懷救助。五要強化社會組織。加快培育與現代社會治理結構相適應的公益性、互助性社會組織。加強政府購買服務等措施,支持引導各類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努力發揮其在提供公共服務、反映社會訴求、規范社會行為中的協同作用。
法治是新時代“楓橋經驗”的鮮明特征。要堅持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協調利益關系、提升服務水平、創新社會治理。一要健全基層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公共法律服務實體、熱線、網絡三大平臺建設,建好用好縣鄉村三級法學會法律服務平臺,加強村居法律顧問全覆蓋工作,形成覆蓋城鄉、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努力為群眾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可選擇的公共法律服務。二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深入推進“七五”普法,認真落實“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深化基層法治示范創建,大力推進法治文化建設,培養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的良好習慣。三要推進基層法律實施。針對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項目,健全落實依法決策機制,防止因決策不當引發社會矛盾。針對影響城鄉基層社會穩定的重點人員、重點物品、重點行業、重點領域、重點部位、重點設施,進一步健全立體化、信息化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切實增強基層群眾安全感。針對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執法司法問題,深入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和執法司法規范化建設,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德治是一切善治的基石,在新時代“楓橋經驗”中處于不可替代的先導性、基礎性地位。要充分發揮道德的引領、規范和約束功能,使德治成為基層社會治理體系的重要支撐。一要厚植基層社會治理的道德底蘊。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優勢,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注重發揮鄉賢文化、家訓家風、生活禮俗的教化作用,不斷提升群眾道德素養。二要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人物的示范引領作用。大力開展優秀黨員、道德模范、凡人善舉等宣傳活動,堅持不懈弘揚社會主義道德,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社會氛圍。三要切實加強心理疏導工作。加強社會心理服務陣地、隊伍、制度建設,逐步形成前端普遍服務、中端監測預警、后端精準干預的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對生活失意、心態失衡、行為失常等特殊人群加強心理疏導,引導其理性依法處理問題,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預防和化解矛盾,創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既是“楓橋經驗”最初的出發點,也是新時代“楓橋經驗”最終的落腳點。一要源頭治理,抓早抓小。嚴格落實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從源頭上防止矛盾風險發生。加強基層調解中心規范化建設,推動重點領域和專業性、行業性調解組織全覆蓋,完善訴調、檢調、警調、政調、訪調對接機制,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體系。注重發現和培育民間調解能手,壯大調解力量,增強調解實效。積極運用“網上調解”“視頻調解”“微信調解”等新途徑,讓群眾不出門就能解決問題。深入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尤其要加大對易引發“民轉刑”“刑轉命”案件和群體性事件矛盾糾紛的排查化解力度。二要搭好平臺,實戰實用。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綜治中心,圍繞“功能定位科學化、運行機制高效化、基礎設施標準化、組織機構實體化、工作手段信息化”的要求,努力將其打造成創新基層社會治理的實戰平臺。完善監測、發現、上報、流轉、處置、反饋、考核、評價等運行機制,形成信息暢通、指揮統一、管理有效、服務精細的運行模式。三要做優網格,夯實基礎。優化網格設置,將城市社區網格劃小到樓宇單元,將農村網格劃小到組巷,實施精細化管理。探索將綜治網格與黨建網格、民政網格等各類網格對接融合,統籌使用相關資源。進一步明確網格管理人員職責,在重點履行現有職能的同時,承接相關公共服務。健全網格長(員)選任和管理辦法,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工作能力,倒逼責任落實。四要科技引領,信息支撐。深入推進“雪亮工程”建設,按照“農村覆蓋、城市加密”要求優化點位布局,整合各類視頻圖像資源,建立視頻監控與巡邏防控、情報研判、應急處置等相結合的實戰應用機制。進一步加強社會治理信息系統建設,強化人、地、物、事、組織等基礎信息采集,推進部門網絡互聯、平臺互通,切實提高預測預警預防能力。推廣“網上楓橋經驗”,運用社區論壇、微博、微信、手機APP等新媒體,引導群眾在網絡上參與公共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