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楓
建設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是省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明確的工作任務。作為浙江傳統產能修復、新動能培育的首創性探索,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自2017年啟動以來,經過兩年多實踐,取得了顯著的階段性成果: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正從全面啟動、重點突破,向整體推進、全面發力邁進。就深入全面推進浙江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打造科學完備的政策供給鏈。一是對包括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在內的各類創新載體的配套政策要統一歸口。對現有創新載體如經濟開發區、小微園區、高新區、特色小鎮及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進行分類并整合。省級層面應注重發揮地方的創新積極性,把創新的差異性作為制度設計和政策制定的出發點。二是相關部門出臺的政策細則應相互銜接、互為支撐,政策具體操作應進一步簡化程序,同時加強建立省、地級市、縣(市、區)三級層面的溝通、協調與整合機制,集聚資源、形成合力,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
構建條塊順暢的有效溝通機制。一是逐步改變政策漸次傳遞的溝通路徑。特別是在鼓勵地方先行先試過程中,政策試驗的授權方式應該倡導最高層級的“一次授權”,為地方自行探索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二是進一步增強先行先試政策與戰略定位、市場需求之間的匹配度。地方政府既要做好與省級層面的溝通銜接,也要充分聽取創新型企業、科研院所、創業機構等各方意見,確保政策實施具有針對性。
探索統分結合的新型組織方式。現有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工作采用“小組協調、運動推進”的組織方式,在領導小組(省科技體制改革和創新體系建設領導小組)框架下通過各部門會商解決。由于這種機制主要以程序性規程為主,對具體實施缺乏強有力的領導和組織。因此,要確保綜合體建設的各項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必須從政策推進的組織方式入手,逐步擴展“領導小組”架構的執行操作職能。組織架構設置應考慮將上一層級有關職能部門統一納入“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建立政策有效落地的“制度化捷徑”。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走出“技術孤島”。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應與產業需求緊密對接,通過促進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深度融合,緊緊圍繞兩鏈融合的薄弱點、脫節點、梗阻點,提升產業鏈、完善創新鏈,進而有效創新。一是要全面梳理科技資源狀況,二是梳理好產業鏈的構成和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分布配置。
圍繞創新鏈完善服務鏈,脫離“粘結荒地”。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的定位是充當創新鏈和產業鏈之間的“連接劑”或“膠黏劑”,針對創新鏈條中的薄弱環節或“空洞部分”進行補償服務,促進創新鏈與服務鏈的融合。瞄準從技術到產品再到市場的研發、轉化、產業化各個環節,系統推進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知識產權、科技中介、工業設計、檢驗檢測、市場開發等各類科技服務機構建設,構建全方位的科技服務鏈條。政府層面,要切實強化系統集成,從過去的部門條線服務轉變為整體性政府的綜合服務,努力從片斷式的節點扶持轉變為全鏈條的創新服務。
圍繞創新鏈優化資金鏈,破解“融資困局”。重點要圍繞創新鏈不同階段的創新主體、創新技術,合理布局創新資金,構建科學合理的資金支持鏈條。首先要規范資金管理,優化使用方式,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進一步整合產業創新類的財政專項資金,加強跨部門的財政科技項目聯動管理。同時要探索多元化投入方式,吸進和撬動社會資本、金融資本對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建設的投入力度。比如,綜合體可與多家銀行共建金融綜合服務一體化平臺,推出具有行業特色的專業貸,設立行業風險資金池,構建多維度的融資增信體系。
圍繞創新鏈和服務鏈構建人才鏈,克服“人才短板”。以人才為本帶動創新,應把科研人員和科研單位堅持市場導向放在首要位置。鼓勵科學家走出“象牙塔”,圍繞市場熱點、需求痛點、產業空白點,進行應用研究、技術革新。要推動更多科研人員,以掛職、參與項目合作、兼職、離崗創業等多種形式,參與到產業創新發展中去。建立流動機制,鼓勵人才在不同的資源服務單位間進行流動,豐富不同類別的建設與服務的經驗;完善周邊生活配套設施,以柔性的生活環境和空間,形成科技創新資源、科研院所人才與產業化空間的對接平臺。加快組建包括平臺管理人員、技術服務人員以及科技創新聯絡員等三類人員在內的高質量的綜合體服務人才隊伍,實現信息及時、準確的交流,強化工作對接,并規范落實各項工作。
圍繞產業鏈、創新鏈、服務鏈、資金鏈、人才鏈打造生態鏈,破除“模式困境”。圍繞以上五鏈打造生態鏈,重點在于打造各類創新要素開放、共享、協作、共贏的產業生態體系,“六鏈融合”的融合效果直接決定創新生態系統的能級,從而破除融合的“模式困境”。當前浙江產業創新綜合體建設已經形成了政府主導推動、龍頭企業帶動、多元主體協同、公共平臺提升、全創新鏈推進、關鍵環節突破、未來產業孵化等七種不同的建設模式。要根據地方產業發展特色和需要,聚力于“六鏈融合”,探索不同類型的建設模式以實現迭代升級。
探索多元主體協同創新機制,突破體制機制障礙。一是充分發揮塊狀經濟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整合相關高校、科研機構、上下游企業等,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創新服務綜合體應在其中發揮紐帶作用,面向行業發展的共性需求,有重點地建設專業性的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二是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創新人才引進和培養、科技金融產業融合發展等方面推進實施一批省屬權限創新改革事項,突破制約產業創新綜合體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
探索完善平臺治理結構。摒棄行政化的思維,堅持專業化管理、平臺化運營和市場化拓展。根據營利性與公益性相結合、政策性扶持與市場化服務相結合的思路,對創新服務平臺可以采取股份制、理事會、會員制等多種模式,而對經營班子應建立與業績、貢獻相對稱的激勵機制,促使激發企業家精神。
鼓勵在先行先試中逐步形成政策理論優勢,完善法律法規。一方面要鼓勵先行先試,強化綜合體建設的示范效應,做到可學習、可借鑒、可復制,通過管理理念、管理制度、運營標準的輸出帶動創新載體的改造提升。建議充分利用省內科研機構及專家資源成立專業性的常設研究機構,長期關注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發展,探索新型綜合體模式的內在規律,總結并推廣發展經驗,為未來綜合體的制度、標準、管理人才輸出以及跨區域的合作提供有力的智庫支撐。另一方面,隨著產業服務綜合體工作的不斷深入,將越來越多地暴露利益沖突及法律問題。因此,在整個建設過程中應有意識地積累、匯總實踐經驗,積極為后期綜合體法律法規體系建設建言獻策,努力使得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成為繼特色小鎮之后的第二張浙江金名片,為全國新型創新載體建設貢獻浙江智慧和經驗。
綜合體的建設不能畫地為牢,搞“關門主義”。當前浙江塊狀經濟和產業集群已呈現出特色產業空間邊界模糊化和跨區域發展的特征。各地應盡可能打破行政壁壘,盡快完善創新資源協作共享的體制機制。比如浙江很多塊狀產業集群,如童裝、毛紡等都屬服裝類,前端原料、后端銷售等環節可以打通,整合到同一個產業創新的平臺上。
綜合體的建設要推動全域創新資源聯動,還需進一步做好開放協同,謀劃好產業創新體系的融通融合,通過合理的利益共享機制,吸引優質的創新服務機構參與建設、投資、管理、運營等核心環節。比如把創新券的應用范圍擴大至長三角城市,抓住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契機,推進科技創新一體化進程。“雙創券”跨地域通認通用,將促進不同地域間產業鏈上下游的深度合作,助推地域間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
順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應用的蓬勃發展,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也應強化網絡驅動、數據驅動。推進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網絡服務平臺建設,充分運用“互聯網+政務服務”和大數據,打造專題網站、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APP等,實現省、市、縣三級科技數據、系統、資源的互聯互通和共享共用。如省經信系統已建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網絡平臺,一站式提供政策解讀、創業指導、融資服務、業務培訓、法律咨詢等公益性服務。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可與之對接,并與網上技術市場良性互動,促進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更充分實現平臺經濟的價值。結合實施制造業企業上云計劃,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和數據平臺,加快公共科技資源和信息資源開放共享,大力推進跨區域創新要素對接,更好地拓展基于“互聯網+”的服務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