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憲華
當前,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浙江省也出臺了《浙江省推進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行動方案》,方案中明確要協同建設浙贛邊際(衢饒)合作區等5個省際毗鄰區。加快浙贛邊際合作(衢饒)示范區建設正成為衢州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有力抓手,也是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對接“一帶一路”和海西經濟區建設等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衢州以改革創新為驅動,以互連互通為先導,以綠色產業為基礎,以平臺項目為支撐,以花園新城為載體,全力推進衢饒示范區建設。
推進交通互聯。加強跨省交通設施同城化對接,探索高速、高鐵、國道、省道和高等級公路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的規劃銜接,系統研究上饒、衢州兩市國省干線路網建設,做到區域內交通設施高度融合,尤其是省際合作發展示范區合作園區與上饒、衢州市重大交通基礎設施之間的互聯互通。發揮合作區連接“一圈一帶一區”(長三角經濟圈、長江經濟帶、海西經濟區)的戰略支點作用,通過錢塘江生態經濟合作帶、杭深高鐵近海內陸線謀劃建設,著力打造滬昆經濟帶重要節點和邊際區域發展“新引擎”。推進重大交通設施建設,打通兩省交通斷頭路,構建省際1小時“交通圈”。加快推進義(烏)金(華)衢(州)上(饒)高速,無縫對接金(華)義(烏)甬(寧波)舟(山)大通道。
促進物流互動。強化物流體系建設,充分結合兩地三縣市區物流市場布局和需求,共建現代化的高效配送中心,加快物流運輸公共信息平臺和智能物流網絡建設。打造以陸路樞紐為基礎,產業物流為主導,區域配送為特色,智慧服務為核心,集公路港、鐵路港、陸海聯運于一體的制造業、商貿業、物流業三業聯動的現代物流示范園區。
加快航運互通。建立水運發展協調機制,積極合作推進常山江航運、浙贛運河項目前期工作,全力推進江西信江和浙江錢塘江互聯互通,打通錢塘江水系和長江水系。
全力推進省際產業合作發展,推動資源共享、錯位發展、協同發展,重點打造“一區多園”產業發展平臺。“一區”,即浙贛邊際城市合作發展示范區;“多園”,即省際生態產業合作園、養生休閑園、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綠色農產品商貿園等。在常山、玉山初步合作編制的《浙贛省際生態產業合作園區規劃》的基礎上,結合區域發展環境、資源稟賦和發展條件,選址江山、常山、玉山三縣市邊際適宜地帶設立園區,通過產業對接,優勢互補,培育發展生態休閑產業、大力發展無公害優質農業、延伸拓展綠色食品工業、聯動發展生態工業等,做大做強江山消防應急產業、門業,玉山裝備制造業,常山油茶產業,廣豐電子產業等,互相延伸產業鏈條,深化地方企業間合作交流。
推進核心景區合作。依托區域內世界自然遺產江郎山、三清山,銅鈸山、廿八都古鎮、江灣、三衢山、根宮佛國等一批核心景區景點,成立浙贛省際旅游發展聯盟,構筑協同發展旅游區,共同打造知名生態旅游休閑品牌。
推進鄉村旅游串聯。堅持因地制宜,依托本土資源,推進紅色玉峰、仙巖官溪、書香清漾、古韻潯里、秀美耕讀、養生興墩、賞石小鎮和森林龍井等美麗鄉村建設,重點培育紅色旅游、特色民宿、農家樂、休閑農業、傳統土特產品銷售等產業,打造一批風格迥異、富有韻味、個性十足的景區村,并將其有機串聯,促進邊際區域鄉村振興。
推動節慶文化合作。積極培育邊界地區特色文化,結合項目建設,相互選送特色優秀節目匯演,定期、不定期舉辦文化與經濟發展交流活動。
生態共保。編制浙贛邊際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建立環境質量預報預警合作機制,強化重點生態功能區建設與保護力度。發揮兩地三縣山水相連、山清水秀生態美的優勢,建立跨區域生態建設聯動機制,全面提升山林、河湖等自然生態服務功能。
污水共治。強化邊際區域水資源管理,全力開展跨省區流域整治保護工程,在省級層面共同推動衢江、須江、常山江、信江等大型流域水污染防治,構建區域生態屏障。
污染共管。積極爭取兩省支持,強化兩省在治污、治氣、垃圾、三廢處理等環保領域協同監管,加強大氣污染、垃圾綜合治理,推動環境執法協作。
規劃互接。全面分析衢饒示范區三縣(市)現有空間規劃、總體規劃、產業規劃和交通等重大基礎設施規劃,梳理在省際合作方面存在的不匹配問題,統一編制合作區發展規劃,按照“點軸狀圈層式開發、產城人融合化發展”規劃理念,統籌謀劃平臺、產業、交通、用地、生態、用能大布局。
平臺互建。打破行政區劃分隔,合作共建省際合作發展示范區平臺。統一規劃建設鐵路、道路、水路、電力、管網等基礎設施。統籌規劃平臺產業發展重點領域,統一制定平臺招商政策、稅收政策、土地政策、審批政策、環保政策等,避免平臺內部無序競爭。創新平臺服務,積極探索平臺內省際合作“最多跑一次”改革,打破影響合作發展的“壇壇罐罐”,提高平臺工作效率。
產業互融。推動重點產業發展戰略對接,各縣突出各自特色產業、資源優勢,推動產業鏈互相延伸、互相補鏈,進行差異分工協作,實現借力發展、錯位發展、雙贏發展。推進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積極推進電子商務、科技創新、現代物流等服務體系一體化發展。加強現代農業交流合作,充分發揮各自生態農產品優勢和銷售渠道優勢,加快推動區域生態高效農業規模化、品牌化,提升農業生產服務水平。
要素互享。全力推動衢饒示范區在資本、人才、公共服務等經濟要素的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兩省金融機構合作機制,積極推動平臺企業、項目共享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政策。建立完善浙贛省際人力資源統一大市場,實現人力資源充分流動,探索搭建兩地人才信息共享交流平臺,開展人才共享。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探索建立數據共享模型,實現旅游等各類信息互通,打破信息孤島,打通省際信息交流大通道。同時,積極推動教育、衛生、文化、養老等民生領域的合作更加深入。
組建“兩市三縣”共同參與的領導小組。建立由市縣二級共同參與的浙贛邊際合作(衢饒)示范區建設領導小組,下設浙贛邊際合作衢饒示范區管委會籌備委員會辦公室。籌委會辦公室負責示范區建設重大事項的決策,定期召開議事會議,研究示范區建設事項,議題涉及相關部門列席會議并負責工作落實。同時負責牽頭與國家相關部委及其他省市級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建設過程中的各項事務,定期梳理匯總需研究協調的重大事項和重點難點問題,提請聯席會議及領導小組審議決策。
成立浙贛邊際合作(衢饒)示范區管委會。浙贛市縣兩級共同組建浙贛邊際(衢饒)合作示范區管委會。由管委會全面負責示范區的規劃、開發、運營和管理。研究制定浙贛邊際(衢饒)合作示范區管委會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最大程度爭取上級部門權限下放,實現“園區事、園區辦”。 賦予示范區管委會規劃編制和實施權責。推動“多規合一”,做好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產業規劃、交通規劃、水利規劃、環境規劃的編制修訂和銜接工作。
組建市場化運營公司。除規劃、征遷、項目準入等必需政府實施的工作外,核心區的開發建設、融資平臺搭建、人才引進乃至招商引資等工作,全部或部分實行市場化運作。借鑒平湖張江科技城等成功經驗,以股份合作模式建立由市縣兩級政府共同出資組建的“衢饒”開發公司,爭取省級有關資金參與。同時,共同引入市場化的產業平臺類開發公司參與示范區開發建設。
建立常態化資金投入機制。用好“山海協作”和“大花園”建設扶持政策。研究支持浙贛邊際合作(衢饒)示范區建設的財政稅收政策。發揮政府產業基金的引導作用,設立浙贛邊際合作(衢饒)示范區引導基金,支持示范區基礎設施建設和綠色產業發展。
加大土地要素供給力度。按照三年打基礎、五年初見成效的目標,兩省每年優先保障示范區建設用地指標。示范區項目按照省重大產業項目、省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用地政策執行。建立耕地占補平衡協商機制,由省市縣三級政府統籌解決耕地占補平衡問題。用好用足國土部門低丘緩坡改造利用相關政策,集約使用低丘緩坡資源。
出臺企業落戶扶持政策。加大企業扶持力度,加快研究制定示范區內企業稅收、土地出讓金等領域培育補貼和獎勵等政策,吸引大型企業落戶示范區發展。制定人才專項扶持政策,對落戶示范區或是在示范區工作創業的各類人才,給予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創業專項扶持資金等多項政策,吸引高端智力人才與產業技術工人集聚示范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