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推動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高級人才境外培訓班
德國是全球八大工業國之一。近年來,以高新技術為核心、以技術進步為基礎逐漸成為德國服務業發展的方向和特征,德國優勢產業也逐漸從低端產業轉向高端行業,例如從低端的運輸、建筑等產業轉向研發、金融、保險、供應鏈、會展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作為中間要素投入到制造業生產過程中,通過改變技術、創新、分工、產業集聚、資金供應等機制促進經濟增長,有力促進了服務業和制造業的融合。
以“工業4.0”為統領。“工業4.0”是德國政府提出的一個高科技戰略計劃,旨在提升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學特征的智慧工廠,在商業流程及價值流程中整合客戶及商業伙伴,其技術基礎是網絡實體系統及物聯網。“工業4.0”概念包含了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強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轉變,目標是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生產模式。“工業4.0”主要分為三大主題,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充分提升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工業4.0”概念的提出是一個自下而上的過程,但在推進中采用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的方式,既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也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和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服務支撐作用。
以中小企業為重點。中小企業是德國經濟的脊柱。德國中小企業具有標準高、數量多、貢獻大的特征。中小企業認定標準大大高于歐盟標準,在數量上占德國企業總數的99.6%,貢獻了35%的GDP和65%的就業,在“工業4.0”標準化項目中67%由中小企業承擔完成。“工業4.0”計劃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德國中小企業的產品有很多在全球市場都居于領先地位,有“隱形冠軍”的美譽。赫爾曼·西蒙在他的《隱形冠軍》一書中指出,目前世界上一共有2734家“隱形冠軍”,其中德國占有1307家、美國366家、日本220家、中國68家。德國隱形冠軍企業數量全球第一,且遙遙領先。“但求產品做好做精,不求企業做大做強”,是德國諸多企業的經營理念,德國產生的隱形冠軍很多都是百年老店,長期生產某種產品,通過發揚工匠精神造就了“德國制造”的優良品牌
以雙軌制教育為支撐。推動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離不開人才保障,德國的“雙軌制教育”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支撐。所謂“雙軌制教育”,就是課堂和工廠結合,理論與實踐同步,學校、企業及政府三方協力完成一項職業教育計劃。“雙軌制教育”源自于德國的“學徒制”,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育了大量專業技能型人才,滿足了制造業發展需求。1969年,德國《職業教育法》確定了“雙軌制教育”的法律地位。之后頒布的《職業教育促進法》,更進一步促進了“雙軌制教育”成為體系完備、組織緊密、流程嚴謹的教育模式。“雙軌制教育”的有效運行得益于有力的資金保障和充分的社會認同。一方面是德國政府強有力的教育支出保障,教育支出是德國政府最大的支出;另一方面是德國社會對職業教育一視同仁的文化環境,在德國參加職業教育沒有低人一等的就業歧視。“雙軌制教育”是一個終身制教育體系,靈活、開放是其特征,可滿足社會公眾終身教育需求。
德國推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可以概括為以下三種模式:
生產制造商向服務商轉型。制造商通過物聯網應用,開展產品應用實時監測,做好數據采集,通過數據監測分析,向產業下游延伸,做好售后服務。同時,通過數據反饋,向產業上游延伸,為研發設計提供數據支撐,開展個性化定制等新型服務。
服務商向生產服務綜合型企業轉型。“得用戶者得天下”,服務商更接近終端用戶,有了解用戶需求行業需求的優勢,通過數據采集分析,在精準分析用戶需求的基礎上,整合產業上下游資源,向生產制造銷售服務一體化綜合服務商轉型,實現“服務業制造化”的思想。
知名企業發展衍生服務業。德國制造業企業十分重視依托主業培育衍生服務業,如工業旅游。培訓團成員親身體驗了空中客車公司、萬寶龍等企業開展的企業旅游服務。事實上,德國是世界上最早進行工業旅游的國家之一。工業旅游不僅讓游客了解“德國制造”的生產過程,還借此提升企業形象,擴展企業盈利,甚至還成為許多城市的“旅游經濟發動機”。據統計,德國游客達到4億人次左右,其中1/3與工業旅游及德國制造相關,工業旅游作為一種新業態其重要性引人注目。
近年來,浙江制造業與服務業保持同步穩定增長。制造業增速于2009年、2015年經歷了兩次較大幅度回落,2016年開始增速反彈,2017年來增速基本與服務業持平。服務業總量維持平穩增長,2014年服務業增加值首次超過規上工業增加值,2016年服務業占比首次突破50%,全省基本確立了“三二一”產業結構,服務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應該看到,浙江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程度并不高,遠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珠三角地區。
具體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制造業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不足。制造環節工業品直接投入占比過高,而高附加值服務環節的投入較少,對研發設計、人力資源、市場銷售、物流配送、金融服務、信息技術等服務需求不足。二是高端生產性服務業供給不足。2017年浙江服務業占GDP比重、生產性服務業占服務業比重分別為53.3%、41.4%,遠低于發達國家“兩個70%”的水平,也低于上海的“兩個2/3”和廣東的“兩個超50%”。浙江生產性服務業行業結構以金融、信息技術服務、物流為主,分別占生產性服務業比重的30.9%、25.5%、16.9%,科技服務、節能環保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對制造業高端化發展的支撐動力不足。三是制造業與服務業跨界融合不足。比如,浙江時尚產業制造業較為發達,但是融合制造、品牌、設計、文化、時尚等因素的跨界產業發展滯后,尤其是缺少適應線上線下多渠道的供應鏈體系,離“服務業制造化、制造業服務化”的目標還有不小的距離。借鑒德國促進服務業和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豐富實踐載體,統籌推進各類平臺試點建設。打造高能級服務業集聚示范區,圍繞“一帶一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聚焦大灣區、大都市區建設,加快現有省級服務業集聚示范區的提升發展,在開發區(園區)、高新園區等啟動建設在全國有較強影響力的綜合型生產性服務業集聚示范區。深入開展國家服務業示范試點,支持杭州、寧波、溫州、金華、義烏、舟山等地深化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國家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服務外包示范城市建設。開展產業集群競爭力提升、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制造化等深度融合發展試點,推進生產性服務業向數字化、專業化、規模化、高端化發展。
推動創新發展,加快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充分發揮浙江數字經濟領先優勢,將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深度融合作為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重要內容,加快制造業的數字賦能步伐,加快企業應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加快推進制造業企業向“微笑曲線”兩端延伸。立足品質化、多元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加快發展服務業“四新經濟”,重點發展制造業共享、平臺型經濟為核心的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研發設計、檢測試驗、智能制造的集成服務水平,推進智能機器人、智能生產線、智能倉儲等設施、設備與服務的共享,建設面向產業集群的智能制造與服務型平臺。支持知名企業探索發展集觀光游覽、科普教育、休閑體驗等于一體的新性服務內容。
強化教育培訓,加強專業技能型人才培養。以實施企業新型學徒制為契機,加快專業技能型人才隊伍建設,尊重企業主體地位,支持企業采用更加自主靈活的培養教學方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育涵養工匠精神,構建終身職業技能培訓教育體系。
強化支撐保障,建立健全配套支撐體系建設。加強品牌認證和標準體系建設,以“品字標浙江制造”建設為引領,進一步打響“品字標”品牌形象,加快健全標準體系,豐富“品字標”企業培育梯次,提升“品字標”企業數量,形成以標準提升帶動品牌提升、以品牌提升帶動品質提升、以品質提升帶動產業提升的良性循環。加強行業協會等社會專業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行業協會等社會專業組織建設,在定位上做“加法”,保障行業協會的主體地位,同時,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服務事項上做“減法”,著力解決行業協會與政府部門職能交叉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