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洋 (山東科技大學 266000)
琵琶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是我國民族樂器的代表之一,在時代進程和社會發展的推動下,琵琶藝術的獨特魅力征服了越來越多的人。演奏技法在新作樂曲與傳統樂曲改編中被不斷創新,賦予琵琶音樂新的表現方式,但不論難度多大、如何創新,許多技法例如“雙彈”、“掃”、“分”等都是在彈挑技法基礎上演變而來的,彈跳技法是一切演奏技法的“源頭”,其他技法又豐富了琵琶的演奏藝術。對于演奏者來說,學習琵琶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對彈挑技法的熟練掌握,這是學習其他技法的基礎,也是出色演繹琵琶音樂的關鍵。
彈挑是琵琶演奏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技法?!皬棥笔茄葑嗾哂糜沂质持钢讣浊岸俗杂蚁蜃笥|弦發出聲音的動作,“挑”是演奏者用右手大拇指指甲左側尖角在弦上以自左向右的方向向斜上方觸弦挑進的動作。彈挑由“彈”和“挑”兩個動作組合而來,既能無限反復也可緩緩而彈,強勁和柔美皆可演繹??此坪唵蔚膬蓚€動作,演奏者想要協調又完美的演繹,需要花上時間和精力不斷練習,這期間要明確彈挑的方法要領,對手指與手腕的發力配合、彈挑的基本手型、彈挑觸弦位置等問題做到頭腦清晰,伴隨在思維理解的基礎上實踐練習。任何一位琵琶演奏者在練習琵琶時都是從最基本的彈挑技法練起,彈挑的掌握程度決定了演奏者是否奏出樂音,決定了琵琶音色質量好壞。彈挑練不好就無從談起對其他技法的練習。琵琶大師劉德海先生說過“彈挑,決定琵琶總體的音響;是琵琶的命根子?!绷质窍壬蔡岬健皬椞羰怯沂种阜ㄖ凶罨A、最重要的指法。”1彈挑在琵琶演奏中的重要性顯而易見。
手型對了,彈挑方法就不會有大錯。琵琶彈挑的規范手形有:龍眼形、鳳眼形、絲竹形。筆者習琴過程中更傾向于使用鳳眼形,用鳳眼手形演奏時,大指在食指上方微微交叉,大指第一關節放松輕微突起,彈挑時大指與食指互搭,但不緊緊捏合,想象兩指間捏著一粒小米,輕輕搓動。兩指交叉在彈挑時更加放松,不易造成指尖緊張,同時有助在弦上兩點發音。鳳眼形演奏時指尖立在弦上,充分利用大指的大關節和食指的一二關節,音質干凈、顆粒感強,音色堅挺,能文能武,擅長強力度的快速演奏。劉德海先生在《琵琶新思維99話題》中提及演奏者對手形的選擇問題,給出了建議選擇鳳眼形的建議。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現代人的音樂審美需求,鳳眼形成為越來越多琵琶演奏者的入門手形。
練習彈挑時,主要以手指指關節發力為主,手腕發力為輔,手指帶動手腕,兩者協調合力運動完成彈挑動作?!皬棥睍r,食指以第三關節支撐,一二關節發力,力量凝聚在食指指甲前端,動作發出之前右手手腕輕微轉動,做向左斜上方的準備動作,演奏者準備動作完成看到手心后食指向前觸弦發音?!疤簟睍r,大指指尖帶動大關節,發力點集中在大指指甲左側尖角處,大指引領手腕向內旋轉至“彈”前的準備動作狀態,同時以向右斜上方方向觸弦發音。大臂在這時放松下沉、不與面板貼靠夾緊,與面板保持微小距離,且不聳肩。小臂自然平放,指腕、小臂與面板基本呈一個鈍角三角形形狀,這需要手腕微微鼓出,但不可擺出夸張造型。整個彈挑過程與日常生活中“搖扇”動作的運動軌跡基本相同,初學者在練習時加以聯想,有助于擺好手形以及找到運動軌跡和發力點。指、腕、臂三者“張與弛”協調配合,根據樂曲的不同處理要求對發力點進行適當調節,才能使彈挑靈活運用,并進一步提升對彈挑的掌握程度。
彈挑最佳的基本觸弦位置約在復手上方6公分處,這一位置音色適中,且經劉德海先生科學計算證實過,有較強權威性。初學者在接觸彈挑時應該在此位置彈奏,規范掌握基本位置后,才可進一步追求上下弦位的音色變化,根據樂曲要求做觸弦位置的變化處理。
彈挑觸弦應為兩點。彈挑時大指與食指指尖接分別觸弦上上下兩個點,觸弦時食指與大指以自然彎曲狀態,大指在食指上方。劉德海先生提倡右手彈挑兩點觸弦的原則,即“兩點論”。他認為,“彈挑所以替代撥子是因為彈的音色和挑的音色在相對統一中有所不同。彈之陽剛,挑之陰柔,兩個點合成陰陽之美,這就是彈挑魅力所在。”2彈挑時不必追求彈挑音色完全一致,而是區別開來強調“陰陽之美”,同時兩點觸弦遇到“過弦”技巧時,在速度上更靈巧,力度上也更易掌控。
(一)彈挑是食指和大指以及手腕互相協作的運動,練習時,手腕放松不能僵硬,手腕在手指的帶動下轉動,彈出時食指方向向前走向,不可偏上或朝下,同時與手臂相配合,手掌手臂平行于面板,避免貼合面板造成關節和肌肉緊張,阻礙發力,影響手指力度和靈活性。小臂不能隨彈挑動作而作上下移動,否則共同發力,造成僵硬狀態,不僅彈挑練不好,練習其他派生技法也會受到影響。彈挑動作發出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對手形、發力點、方向做到頭腦清晰,觸弦前明確如何彈挑,不要認為觸弦發出聲音即可,要在每次動作發出前做到心中有數,在練習中規范方法,力求最美妙的音色。
(二)彈挑時要避免觸弦過深,指甲觸弦角度約45度,追求手指立在琴弦上演奏。觸弦會對琴弦形成“壓力”,而壓力過大既造成雜音,因此練習彈挑時指甲不要先壓到琴弦上再發出動作奏出聲音,讓每次的動作富有“彈性”,弱化人為刻意的壓弦感,把力量凝聚在指尖,讓指甲快速接觸琴弦,減少指甲與琴弦摩擦的噪音,提高音質。
(三)“音色、強度、速度”三者的關系。規范手形后要訓練指尖力量,指尖無力則音色虛弱,強度過大則音色嘈雜,演奏者要處理好力度變化對音色的影響,用耳朵聽不同力度下發出的音色,能辨聽出優質音色。速度的快慢變化又是在音色較好,力度適中的基礎上去實現的,不能速度快上去,就不顧音色質量和音量大小。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又相互影響的,練習中三者兼顧才能提高技法掌握程度。
(四)彈挑技法看起來簡單容易,一彈一挑兩個動作,好似很好操作,但規范方法、追求音色是需要演奏者在日復一日的練習中才能逐步實現和提高的,并且在練習時首先要做到思維的理解,在思維理解的基礎上實踐演奏,思維和雙手同步在線,不斷思考和反思習琴過程中的錯誤和不足,后反映到手上改正和提高演奏能力,即“動腦子”彈琴,切不可”雙手習琴、腦袋游離?!保@樣哪怕付出再多的時間,都不會得到較好的練習反饋。
琵琶演奏技法繁復,直到現在依然有新的技法在樂曲中創新出現,但最基本、最常用的還是彈挑技法,掌握彈挑技法是學習后續技法的基礎,是琵琶演奏者學習演奏琵琶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演奏者要在充分掌握好彈挑技法的基礎上,對不同曲目進行分析理解,使彈挑技法在樂曲的情感、風格、旋律變化中靈活運用,以積極的態度和規范的方法來采擷良好的音響,完美演奏詮釋不同曲目風格,提高對琵琶音樂更出色演繹的能力。
注釋:
1.注:林石城《琵琶教學法》第3頁.
2.注:劉德?!杜眯滤季S話題》第5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