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軍 王 英 梁本亮
(上海師范大學建筑工程學院,中國 上海 201418)
近年來,中國教育融入全球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中國高等院校在全球化過程中學習借鑒國外辦學理念和知識體系, 不斷提高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 培養國際型人才[1]。 另外,“一帶一路”倡議、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建設等加快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轉型, 擴大了中國經濟發展空間, 促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去”[2]。 雙語教學作為國際化戰略的一部分,將成為高等教育與國際接軌,吸收和借鑒國外先進文化的橋梁和紐帶, 雙語教學是加快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的需要, 更是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和提高我國綜合國力的需要[4]。 上海師范大學與英國龍比亞大學合辦的土木工程本科項目 (3+1 人才培養模式),至今已經招收了十幾屆本科生,土木工程專業中的 《結構力學》、《鋼筋混凝土結構》、《地基與基礎》及《鋼結構》等課程很早就已經開展了中英雙語教學,各課程教學方法基本上是國內老師先講授中文, 然后英國龍比亞大學的老師來用英文講授, 并且已經形成各自非常成熟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而 《建筑結構抗震》 課程僅僅去年才有英國龍比亞大學的老師來用英文講授,《建筑結構抗震》課程中英雙語教學處于初步探討階段, 中英雙語教學方法的研究與實踐有待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本文就《建筑結構抗震》中英雙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探討和研究。
本課程2 009 年度獲得上海市教委重點課程項目的建設。 通過該課程的建設, 已經選定了合適的中文教材[4-5], 并且已經制定了統一的中文教學大綱和教學進度。 根據教學大綱, 制作適合學生的中文多媒體課件。 一般來說,雙語教學應采用英語原版教材。 沒有原版教材, 教師和學生都無法接觸到原汁原味的外語。 但是在實踐中使用原版教材存在兩個問題: 一是引進原版英文教材的巨額費用使學生的經濟負擔加重; 二是學生在使用原版教材時由于英語水平所限,使學習不能順利進行。 由于我校是英國龍比亞大學老師親自來授課, 學生可以親自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英語授課和歐洲規范Eurocodes8 的講解,因此,選用的英文教材是英國老師帶來的PPT 打印后裝訂成冊, 上課前發給學生, 這樣可以彌補學生語言方面的不足, 在上課時也能夠容易接受英文老師講授的內容。
現階段在雙語教學方式是國內老師在12 周時間年內先用中文講授中國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2010,使學生掌握有關地震的基本知識、地基基礎抗震、 地震作用計算原理的基本概念、 基本理論和計算方法等, 培養學生具有一定工程結構抗震設計計算能力, 掌握建筑結構抗震設計的基本原理與方法。 然后英國龍比亞大學的老師在兩周時間內用英文集中講授Seismic Design 和Earthquake Engineering 這兩門課程的教學, 讓學生在學習結構動力學的基礎上學習和掌握歐洲規范Eurocodes8 的設計理論。 雖然是雙語教學, 但是講授的內容不相同, 這就給中文老師和英文老師教學上帶來諸多不便。
中文教師授課時, 高度重視建筑抗震設計課緒論的介紹, 因為緒論是使學生認識建筑抗震設計這門課的窗口。 通過緒論課, 老師要能讓學生了解抗震課程的整體框架, 達到激發學習興趣、 明確學習目標的目的。 抗震設計的反應譜原理、 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等抗震計算方法, 結構抗震概念設計和基于性能的結構抗震設計以及鋼筋混凝土房屋結構抗震設計等為課程的核心內容。 對于這些核心內容, 結合幾個典型的實際工程進行重點講解, 對于次要的內容,可以概括性地進行介紹, 給出總體的思路。 由于是中英雙語教學, 為了給外教課程打下一定的英文教學基礎, 在講授中文課程時, 讓學生掌握抗震設計規范中的關鍵英文詞匯, 適當穿插介紹中歐抗震設計規范差異點。 使用英文教材的原詞、 原句講述基礎課程中的定義定理、 公式推導以及關鍵詞。 提高專有詞匯使用頻率, 盡量將學生已經掌握的英文定義及單詞融入講解之中,使學生溫故知新。 擴大學生專業詞匯時,盡量避免應用大量修辭性語言講解專業內容, 以便減輕學生語言負擔。 其次,鼓勵課堂上學生與教師的互動,講課時應配有豐富的肢體語言及面部表情, 吸引與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與注意力。 耐心處理部分學生的畏難情緒,在學習過程中,及時給予學生表揚與鼓勵,幫助學生克服語言困難。 并針對學生在閱讀英文教材中遇到的困難, 教師先向學生介紹教材特征、 內容構成以及教學計劃安排等內容, 指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閱讀,為外教課程的教學打下良好基礎。
教師作為實施雙語教學的主體, 首先要“吃透”中英文教學內容, 熟練掌握所要講的中英文專業內容,從抗震設防水準與抗震設防目標、 場地分類、 反應譜及地震液化判別方法等方面, 對中國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 與歐洲抗震設計規范Eurocodes8 進行對比, 并明確兩種規范的差異所在, 對比結果有助于中國抗震設計規范的進一步完善及提高對歐洲抗震設計規范的認識。 要求教師不斷提高用英語口語水平, 課堂上力求教師盡量使用英語口語回答學生的提問。 應該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 在教授過程中逐步向全英文教學模式拓展, 采取循序漸進的策略進行簡單滲透。讓學生在深刻理解基本原理的基礎上, 掌握其專業化、國際化的英文表述,理解國外工程師的思維方式,具備與中外專業人士溝通的基礎。
中文教師在講授《建筑結構抗震》課程時結合實際工程案例講授建筑抗震設計課程。 建筑抗震設計一般是抗震概念設計、 計算分析、 抗震措施三部分內容的有機結合。 其中, 抗震概念設計是建筑抗震設計的靈魂,學生一般多擅長計算分析,更容易注重強度驗算,導致大多數學生只掌握了抗震設計的計算方法, 卻不知道如何將這些方法應用于實際工程中, 難以理解其中的抗震概念設計。 在建筑抗震設計過程中, 需要運用概念設計把握問題的本質, 進而準確判斷并采取相應抗震措施, 判斷能力主要來自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的逐步積累。 如果學生能夠理解課程的核心內容,接下的畢業設計和工程實踐將順理成章。
中文教師在講授《建筑結構抗震》課程時重視和加強工程實例教學。 采用1976 年唐山地震、2008 年汶川地震、2010 年青海玉樹地震和2013 年四川蘆山地震、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1960 年智利大地震破壞工程實例,給出不同震中距、不同烈度下建筑物的破壞情況和震害的工程實例資料,比較房屋破壞情況,以及不同結構形式房屋的破壞情況,總結經驗教訓,擴大了學生視野。
將實際建筑震害的展示、觀察、思考和總結貫穿到建筑結構抗震設計課程的教學中,既生動形象,又客觀地向學生展示了結構抗震研究的基本途徑。 采用將建筑實際震害的圖片展示和建筑模型振動臺試驗過程錄像的形式使學生親眼看到建筑震害,建筑實際震害圖片的展示貫穿課程緒論和各種結構形式建筑物的抗震概念設計和抗震措施的始終。 根據震害原因的不同將震害分為靜力破壞和動力破壞兩種,分類歸納不同結構的震害照片進行展示,期間穿插著思考提問。 在各種結構形式建筑物抗震設計中, 往往是幾張震害照片跟著一條或幾條抗震措施, 因為抗震措施是從實際震害經驗中總結出來的, 這樣的銜接使學生更容易理解為什么要采取這樣的抗震措施并記住抗震措施的具體內容。
英國龍比亞大學老師在講授英文課程《Seismic Design》時,學生分組進行課堂演示實驗。 在講解單、多自由度自由振動時, 讓學生親自觀看單、 多自由度振動模型演示實驗。 學生在親自體驗中深刻體會到了隨著振動輸入的變化單質點彈性體系反應的不同變化,更容易理解地震反應譜能夠反映輸入地震動頻譜特性的關鍵知識。
對于學生成績的評定, 結合中文教學和英文課程的教學考試與平時考核進行綜合評價。 由于外教老師在學校停留時間較短, 英文考試由英國龍比亞大學的老師命題A、B 卷及標準答案,然后由國內老師組織考試和閱卷。 英國龍比亞大學老師所授的英文課程《Earthquake Engineering》這門課程單獨作為一門課程記成績,課程的考核方式為平時成績(30%)和考試成績(70%)兩部分,平時成績包括考勤和平時作業,期末考試為閉卷考試。 中國老師所授的中文課程 《建筑結構抗震》和英國龍比亞大學老師所授的英文課程《Seismic Design》這兩門課作為一門課程記成績,考試成績各占50%,各課程的考核方式亦為平時成績(30%)和考試成績(70%)兩部分,平時成績包括考勤和平時作業,期末考試為閉卷考試。 為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 學生平時在課堂上的發言次數、 答問的質量和水平也都應列入考核成績, 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提高他們的英語表達能力、思維水平,使他們能很好的掌握專業知識。 這樣綜合的評價才能使學生的成績客觀公正。 平時成績主要根據學生的考勤情況、課堂及實踐環節的活躍程度、課后作業及講座報告完成情況做出評價。
本文在總結上海師范大學土木工程中英合作辦學《建筑結構抗震》 課程雙語教學實踐及其他學校的雙語教學實踐的基礎上,對目前《建筑結構抗震》課程雙語教材的建設、雙語教學方式、雙語教學方法、雙語實踐教學及考試成績的評定標準的進行詳細探討和研究。 由于我校是英國龍比亞大學老師親自來授課,學生可以親自接觸到原汁原味的英語授課和歐洲規范Eurocodes8 的講解,使他們掌握專業化、國際化的英文表述, 理解國外工程師的思維方式, 具備與中外專業人士溝通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