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楠 嚴忠權 謝治州 郭德龍 羅曉賓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貴州 都勻 558000)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作為數學類的新專業, 它是以信息科學和信息處理與工程計算為背景, 由信息科學、計算科學、數學等學科交叉滲透而形成的,培養具有扎實的數學基礎和熟練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復合型人才,自1998 年在全國開辦以來,已有500 多所院校開辦此專業。 除少數重點院校的辦學目標定位為培養研究型人才外, 大多數院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該專業的辦學目標。 學院自2002 年開設該專業以來,重視人才培養的質量, 根據學校轉型發展的要求, 提出將該專業的學生培養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學院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2002 年開始招生, 目前與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專業聯合大類招生,兩個專業的學生一起按數學類專業錄取, 學習三個學期的專業基礎知識, 第四學期分流, 根據個人申請和年級成績排名,選擇專業。
從近幾年的分流情況看,80%-90%的學生選擇數學與應用數學(師范)專業,選擇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的學生較少, 只能根據年級成績排名, 將成績排名靠后的學生安排就讀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本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無大型IT 企業,學生普遍認為數學與應用數學 (師范) 專業相對信息與計算專業較容易就業。
第二: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需要學習數學和計算機兩個學科的知識, 對學生綜合素質要求高, 該專業的專業課程相對難學。 同時,受高年級同學“數學沒學好, 計算機也沒學好” 的影響, 對該專業產生畏懼心里。
第三:學院未做好該專業的引導,使學生對該專業的就業方向、 就業前景缺乏詳細的了解。 國內領先的招聘平臺BOSS 直聘根據抽取的86 萬份2018 年應屆生樣本,發布了《2018 年應屆生專業競爭力觀察》,觀察指出,2018 年就業競爭力三十強專業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排行第五,2018 年應屆生TOP 高薪專業中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排名第七。
第四:前幾年,受困于學校和地方經濟的發展,學院在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方法和手段不多,教學中多以理論教學為主, 實踐教學手段不多, 學生實踐能力較弱, 導致出現 “數學沒學好, 計算機也沒學好”的情況的發生。
近幾年,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學院針對專業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改進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方案,進行實踐教學方式改革。
不斷加強該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近幾年,學院鼓勵和支持教職工外出提升學歷、訪學、參加學術交流,該專業有三位教師獲得計算機學科的博士學位, 一位教師晉升副教授,兩位教師晉升教授。
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革。 在保持專業基礎課程不變的基礎上, 根據就業市場的變化, 將專業核心課程進行調整, 同時將專業方向課程中 “計算科學方向”、“數據分析與數據挖掘方向”、“信息系統開發與管理方向”調整為“互聯網應用開發方向”和“數據分析”兩個方向,對專業方向課程進行相應的修改。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應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夠憑借扎實的數學、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知識, 將所學到學科知識應用到解決實際問題中來。而數學建模很好的連接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 學生通過參加數學建模培訓和競賽, 可以讓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的學科知識, 提高使用各類數學軟件和運用計算機的能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近幾年,學院還積極組織該專業的學生參加“泰迪杯”大學生數據挖掘挑戰賽和“泰迪杯”數據分析職業技能大賽, 競賽的目的是以賽促學, 激勵學生學習數據分析的積極性, 提高學生分析、 解決實際問題的職業技能。
近幾年, 在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1 個隊獲得國家一等獎,8 個隊獲得國家二等獎。 在第一屆“泰迪杯”數據分析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二等獎3 項、三等獎10 項、成功參賽獎35 項,因整體成績突出,我院還榮獲“最佳組織獎”。
依托學院大學生數據與信息挖掘創新創業訓練中心, 積極組織該專業的學生組隊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通過項目申報書的寫作、 項目的實施和開展、項目的結題,既培養了學生初步的科研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應用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學院先后與多家相關企業建立合作, 為學生的實習實訓搭建良好的平臺。 目前,學院牽手國內知名IT培訓結構,采用“3+1”培養模式,前三年學生在學院學習, 期間, 培訓機構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承擔部分專業核心課程、 專業方向課程的教學任務及相關的實踐教學; 第四學年, 學生由培訓機構安排進入企業進行專業實習, 指導優秀學生進行創業項目孵化, 同時負責學生的就業指導和就業推薦。
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下一步, 學院在繼續做好該專業建設的同時, 改變學生對就業市場需求認知的滯后性, 進一步組織好學生參加各類學科競賽, 積極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增強與合作機構的合作水平, 在制度上和管理上進一步規范,為社會培養更多的應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