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銳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8)
習近平2016 年12 月17 日北京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提出要堅持將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 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三全”(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浙江省2017 年2 月21 日夏寶龍在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 立德樹人要成為高校立身之本, 推動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轉變。 強調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及實施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而立德樹人的根本與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內涵內在想通, 以專業課程為載體,通過課程思政的方式培養高職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高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 其根本任務幫助受教育者在專業化培養中獲得個人職業發展所需要的專業知識技能與職業素養, 提升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空間, 促進畢業生與行業企業需求人才的雙向流通, 用以適應和勝任職業崗位要求。 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順利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的前提和根本,也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的途徑, 更是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保障。 職業核心素養包括以基礎知識、 基本技能等內容為核心的顯性職業素質和以職業道德、 職業態度和職業精神及動機等內容為核心的隱形職業素質。 傳統的課程教學較傾向于學生顯性職業素養的培養, 弱化了隱形職業素養, 而課程思政能很好的兼顧顯性職業素養的培養和隱形職業素養。
課程思政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隱思想政治教育于無形之中,通過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緊密課程培養目標,以專業知識為出發點,尋找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的結合點;以問題、現象為導向,通過課堂情境體驗活動,激發學生的靈感,提高學生的參與熱情,巧妙的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內容;同時,立足企業文化,深入挖掘企業文化所蘊含的德育元素,將以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為核心的優秀的企業文化以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促進學生專業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形成與發展的同時,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意識、團隊合作精神、 工匠精神及職業道德等為核心的職業素養[1]。將傳統的中華文化與專業技能相融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個性的發展,服務于當前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適應我國經濟市場發展的要求。
新常態下,我國行業企業對一線員工有著更高的要求。 高職院校作為培養行業企業一線人才的特殊場所,肩負著培養高技能、高素養人才的重任。 在專業課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改變以往職業教育中重技能、輕德育的傾向,提高大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更好地適應行業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首先,有助于落實國家相關部門政策,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近年來,教育部、各省市教育部門制定相應政策, 強化高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 要求將思想政治教育常態化, 大力推行課程思政教育教學改革,通過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教學全過程, 實現全程、全員、全方位育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根本性的提高學生職業素質, 為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其次,有助于提高就業率和就業質量。 職業素養教育是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良好的職業素養能讓高職畢業生獲得更多的就業優勢, 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學生的就業速度和就業質量, 從長遠看,職業素養的缺失會影響高職院校的整體發展。 課程思政打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通識課、 專業課的界限, 構建起將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載的思政教育功能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的高校育人新體系, 提高學生綜合職業素質, 有助于幫助學生在從業過程中更好地適應變化中的職場生活[2]。
最后,有助于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有機統一。大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養是我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 也是培養當代青年的價值需求。在大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養過程中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課程思政”促進大學生職業核心素養培養與高校育人工作的有機融合為目標, 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育人模式有機統一, 在注重專業知識、 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 提升個人行為修養, 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導的有機統一。
重視和加強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也是培養創新型人才, 實現內涵式發展的必經之路。 通過課程思政改革與創新,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 把知識、 技能和道德品質有機結合起來, 促進學生對專業知識和業務技能的掌握, 培養和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以及學生的職業素養、 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融合在一起,為行業企業培養更多的符合社會需求的多層次、 復合型的高素質、高技能型應用人才。
以專業課程為引導,以職業素養培育為重點,以素質教育為主線, 通過構建思想政治理論、 綜合職業素養、 專業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 補充現有的教學大綱, 深入挖掘專業課程中思政元素, 凸顯大學生政治意識、心理素質、團隊協作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創新精神、敬業精神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職業素養教育中的作用, 將職業素養培育落實到具體的專業教學全過程, 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塑造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實現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實現學生從“校園人”向“職業人”的轉變[3]。
課堂教學是高校開展課程思政的主要渠道, 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專業課堂教學,積極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相行,把習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精神落地生根直至結出豐碩的果實, 不斷提高大學生職業核心素養。 專業課程教學應堅持以人為本, 盡可能考慮學生學習需要和高校育人需求, 制定多元化的課堂教學模式, 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課程課堂教學,形成具有創新性、普遍性、指導性的教學體系, 增強大學生職業核心素養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4]。 將職業核心素養蘊含在專業課程教學目標中, 以思想政治教育為基準點, 結合高職學生的現實需要及企業現實需求, 選擇運用與職業行為相關的專題研討、 各種崗位典型人物的案例, 通過小組討論, 引導學生形成自我的職業榜樣, 以此加深學生對職業素質的理解,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 實現教學的目的性與企業的需求相吻合。
以職業素養為核心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涵蓋傳統的基礎知識, 基本技能、 還應包括德育中的思想理論教育內容, 以保證課程思政評價內容的立體型和完整性[5]。 在考核評價內容上,應充分考慮專業教學課堂表現、實操訓練課堂表現、以及課外實踐的表現。 關注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能否靈活有效的應用到實踐中,在實訓過程中尤其要關注思想政治教育與職業素養重合的元素, 注重職業素養的養成教育。 在考核評價形式上, 盡量做到多元化。 現行靜態的評價形式已經不能滿足課程思政中學生職業核心素養的評價標準,亟需建立一種動態的評價標準, 能縱向把握學生的思想品質、 心理素質的發展變化軌跡, 橫向把握學生綜合素質拓展的變化, 使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盡可能真實反映出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 及學生職業素養和基本道德品質的發展水平。 在評價主體上, 打破由課程教師的主導評價方式, 增加學生自我評價與互評的環節。 評價的主體可以是學校任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實訓管理人員;也可以是企業指導老師、企業員工等, 從不同的視角和立場出發, 對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養成水平和基本道德水平做出評定。
嚴峻的就業環境對高職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全面提升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必須把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充分挖掘專業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通過創新性的教學改革、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多元化的考核評價方式加強學生專業知識、 專業技能掌握的同時,培養學生職業精神認知、 自我分析和職業核心等能力,為學生實現就業和就業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