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柏濤 韓前福 杜夢嬌 姜國剛
摘 要:在我國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結合國際及國內石化產業發展環境及現狀,對常州市石化產業的發展進行了探討,分析了常州市石化產業發展現狀的優勢與劣勢,并結合近些年來常州市石化產業的發展,從多方面探尋亟需解決的問題,并提出有效治理污染及廢物、科技創新及戰略機制調整、突破企業發展瓶頸、兼并重組、解決安全隱患、完善管理機制等多層面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常州;石化產業;供給側改革;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4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02-0041-02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supply-side reform in China, combined wi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etrochemical industry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and present situ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Changzhou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s discussed,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Changzhou petrochemical industry are analyz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in Changzhou City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are explored from various aspec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effective control of pollution and was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strategic mechanism adjustment, so as to break through the bottleneck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merger and reorganization, solve the hidden dangers of safety, improve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at the top of the multi-level.
Keywords: Changzhou; petrochemical industry; supply-side reform; structure optimization
1 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石化企業發展方向
供給側改革的本質就是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在遵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同時,加強政府在此過程中的調控作用。
石化行業作為國內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雖然也存在和鋼鐵、煤炭等行業類似的產能過剩問題,但其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在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石化產業要集中向提高優質產能、淘汰落后產能、提升產業質量及競爭力方向發展,同時優化技術革新,發展更高端的產業及產品。
2 常州石化產業發展現狀
常州作為沿海發達工業城市,石化產業地位突出,是常州市支柱產業,近年來石化工業呈較快增長的態勢,總體向好發展,石化產業及利潤連年提升。雖然受政策限制,連續多年的專項整治和不斷加碼的環保政策壓力逼迫許多化工企業關閉、搬遷或改行,全市化工企業數量由2006年的2118家逐年減少至2017年底的646家,但行業經濟總量卻由2006年的480億元增至2017年的2000多億元,在全市工業經濟總量的占比也由2006年的13.5%攀升至2017年的18%。化工產業產值目前位居全市第二位,且增速高于本市工業總產值;化工產品出口110億元,列全市大宗出口產品第三位;但與此同時,石化產業產值增速有所放緩,并呈現連年下滑的趨勢,較工業總產值增速差距連年縮小,發展動力不足。
3 常州石化產業存在問題分析
3.1 環境監管標準升級,企業發展壓力劇增
為促進化工行業加快轉型,江蘇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于2006-2010年、2010年-2012年、2013-2014年連續進行了三輪化工專項整治,強化源頭管理,淘汰落后產能。
2016年12月9日,省委省政府召開“兩減六治三提升”專項行動動員會。“263”專項整治行動是省委省政府落實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整改要求、切實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決策。通過專項整治,提升了化工行業環保安全水平,但也對行業發展造成了巨大壓力。
3.2 創新力度亟待提高,企業競爭動力不足
與跨國石化企業相比,常州市石化企業過去主要依靠勞動力成本優勢獲得市場競爭力,企業研發投入不高,創新動力不強,導致石化企業產業結構低質化、同質化的問題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行業結構矛盾依然存在,一些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高端產品產能明顯不足,抑制了石化產業綠色發展潛力。
3.3 存在安全生產隱患,面臨社會輿論壓力
由于石化產業本身的特點,其生產過程、生產原料及產品具有一定危險性,導致石化產業安全事故多發,進而導致了民眾大多“談化色變”,對石化產業避而遠之,抵制一些石化項目,抑制了石化產業的發展速度,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社會矛盾。
3.4 外部市場環境惡化,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從國際環境看,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國際石化市場需求很難恢復;從國內環境看,我國經濟增速換擋、產業結構調整也造成資源環境約束,形成市場倒逼機制,石化企業發展面臨著一系列突出的矛盾和挑戰。
4 對策建議
當前,常州傳統石化產品已經由“整體數量短缺”轉變為“結構性過剩”,產業結構同質化發展及低水平重復建設比較嚴重,高端專用石化產品相對短缺。化工產業結構的失衡加劇了產業無序競爭與資源浪費,仍要圍繞供給側改革進行深度優化調整。
4.1 正確認識行業地位,政府牽頭制定規劃
(1)思想層面:正確認識化工行業的重要地位。石化產業提供著工業經濟和人民生活所需的基礎原材料和生產生活資料,在較長時期內仍將是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產業,在區域工業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對石化行業應該消除歧視和偏見,客觀認識“石化≠污染”,而是需要更高層次的優化完善。(2)政府層面:加強對化工行業的長遠規劃。在深入調查、全面分析、廣泛協商、積極溝通的基礎上,按照當前形勢和長遠要求,從常州環境容量的實際出發,通過借鑒國外石化園區建設的豐富經驗,參考江蘇省已有規劃,在充分考慮企業環境風險程度、環境承載污染風險能力、廠址周圍的社會環境的基礎上,對常州石化產業再次進行全面規劃,專門制定常州石化行業近5年和至2030年的發展規劃,對現有的石化園區、石化企業、石化產品、配套設施等資源進行徹底的梳理、整合、重組、提升,強化布點和總體規劃,促其有序發展。
4.2 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強產品競爭實力
化工的出路在于科技創新,而科技創新必須落實到具體項目上。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需要加大對產品的研發力度,延長產業鏈,調整產品結構,優化產品配置,生產出高質量,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以滿足日益變化的市場。
在新的歷史時期下,必須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技術創新要著眼于國家發展,企業生存競爭。技術創新過程主要包括知識平臺、技術平臺和應用轉化三個階段,需要分別采取不同的對策。知識平臺是創新的基礎,應該采取探索式的創新模式和較寬松的培育管理模式;技術平臺是聚焦技術應用的目標,是突破技術創新的關鍵。對于化工企業申報的無污染物排放、安全系數較高、產品性能先進、技術含量精尖、經濟效益可觀的新產品,尤其是化工新材料新建項目,政府和有關部門應準確引導,大力支持。
4.3 解決安全生產隱患,完善安全管理機制
(1)建立安全生產管理體系。石化產業產品生產條件極為嚴苛,生產工序也相對復雜,對設備要求極高。在新的發展時期,尤其是在強調供給質量的前提下,首先就要強化生產技術,改善生產設備,為此企業需要加大資金投入,提供資金保障。此外,將安全生產培訓納入管理工作之中,定期展開安全培訓,進行安全知識學習,促使職工養成安全生產意識需要完善監督管理制度,強化管理力度,實行考核制,將安全生產落到實處。要制定相應的責任追究制度,將安全生產職責落實到每個人頭上。企業還需要大力引進技術型人才和高素質人才,并組織企業員工參加技術學習課堂,提高全職工綜合素質,為企業安全生產提供保障。(2)有效處理廢棄物。對于常州的化工企業來講,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徹底改變自身“環境污染重戶”的形象。企業必須建立環境保護管理體系,落實各方面的環保責任變被動為主動,完善污染防治相關措施,按要求做好廢氣、廢水、固廢的處理工作,杜絕各類違法排污行為,將防范置于治理的前面,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控制,對現有技術手段不能處理的廢水、惡臭氣體等工序工段要堅決摒棄。
4.4 變革企業管理方式,提升社會認可程度
(1)鼓勵相關企業適當外遷。按目前化工項目審批政策,目前園區外企業在常州本地基本上已經不具備發展的空間。對于因所處地理位置、產品門類、污染治理等問題,不適合繼續在常州生產的化工企業,建議通過實行補貼政策鼓勵其向外地搬遷、以對“一帶一路”國家投資等方式走出去,去尋求更好的發展空間。(2)從產業組織角度提升內涵。企業在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建設的同時,要加快企業信息化建設,加大信息化投入,創建“互聯網+石化產業”平臺。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吸收借鑒世界前沿科技,與國內外有經驗、有技術的石化企業定期進行技術交流并進行人才培訓。石化企業還需要在內部進行改革,確定人員分工,工作職責和人員標準,改變原有的管理機制,按照市場化的原則,完善內部機制,優化人員配置。在內部管理上建立科學有效的管理體系,提高和激勵內部約束機制。與上下游企業建立合作共贏的友好關系,推動石化產業向信息化,服務化方向轉變。(3)重視溝通交流,提升社會形象。在人們安全環保意識普遍提高,利益訴求多元化的情況下,重視公共關系問題的解決成為石化企業面臨的一大問題。“談化色變”的背后是公眾對于石化生產的不了解。作為石化產品的直接生產者,石化企業要重視公共關系,對于提高項目信息透明度,保護民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引導公眾認知,爭取公眾對石化行業理解,以此緩解社會輿論壓力,修復石化企業公眾形象。
參考文獻:
[1]邊際.當下石化產業發展面臨的新趨勢[J].上海化工,2018,43(09):3.
[2]傅向升.試論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八大關系[J].化工管理,2018(10):1-3.
[3]徐暑芬.關于推進常州市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的對策和建議[J].江蘇科技信息,2018,35(2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