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均平
【摘要】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大量遷移,使得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日益突出。小學階段是兒童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如何加強小學低年級班級留守兒童的管理成為農村小學教育階段的重點問題。本文從農村小學低年級班級留守兒童管理存在的困難入手,對提高留守兒童管理效果的方法進行探討,望有助于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農村;小學低年級;班級;留守兒童;管理方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遷移到城市當中,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日益壯大,留守兒童的管理問題逐漸白熱化。小學階段是兒童學習成長的關鍵階段,由于缺乏父母的關愛和陪伴,兒童的情感認知及家庭教育存在嚴重不足,部分留守兒童甚至產生自卑、孤僻、自閉、逆反等不良心理,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小學低年級留守兒童成長心理更為敏感,管理難度更大,班級管理人員必須加強對兒童的心靈關懷,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幫助留守兒童建立起積極的、向上的健康心理,促進兒童的全面發(fā)展。
一、農村小學低年級班級留守兒童管理存在的困難
我國農村的經濟發(fā)展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這也是導致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遷移的主要原因,隨著社會經濟水平及消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家庭難以承受經濟負擔,開始前往城市“打工”,造成留守兒童的存在。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存在不同類型的心理問題及情感問題,在小學階段的學習當中,容易產生不良學習狀態(tài),在低年級班級中更為突出。
(一)情感建立存在困難
父母在兒童的成長道路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來自家庭的關愛是孩子產生情感認知的第一要素[1]。由于缺乏父母的成長陪伴,留守兒童的情感需求難以得到滿足,導致情感認知的嚴重不足,長此以往,學生很容易產生自卑、自閉、社交恐懼等心理疾病,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小學低年級班主任在管理留守兒童的過程中,往往難以與兒童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無法走進兒童的內心世界,從而影響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質量。
(二)道德建設存在困難
小學階段是兒童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萌芽階段,幫助小學生建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是小學教育人員的基本工作職責。素質化教育背景下,農村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人員更要明確教育職責,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道德觀念。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兒童思想意識的形成與發(fā)展,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兒童在面對思想問題時,通常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從而形成不良的道德習慣[2]。此外,留守兒童大多有爺爺奶奶照顧,長輩對兒童普遍存在溺愛行為,無法對孩子的錯誤認知進行及時的批評與抑制,導致兒童在班級學習當中,自我中心意識強烈,難以與同學及老師建立友好的關系。
(三)自理能力普遍較低
低年級班級留守兒童學齡低、自我行為意識不足,且在日常生活中缺乏父母的管教,因此,很多事情都不能自己完成,再加之爺爺奶奶的過度溺愛,導致兒童從小養(yǎng)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進一步增加了班級管理人員的管理工作量,小學生在接受班級管理的時候,往往容易產生恐懼、逆反的心理,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難以有效開展。
二、農村小學低年級班級留守兒童的管理方法
農村留守兒童的管理問題現已成為了社會的焦點問題,隨著國家重視程度的加深,農村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人員更要發(fā)揮教育引導作用,加強工作反思,改進管理方法,克服管理工作中的重重困難,提高低年級班級留守兒童管理質量,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加強心靈溝通,培養(yǎng)情感認知
要想提高班級留守兒童管理效果,農村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人員就要首先幫助學生敞開心扉,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從而找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成長心態(tài)。俗話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留守兒童父母關懷缺失,班主任要努力扮演好學生家長的角色,加強對學生的關愛,積極與學生溝通交流,觀察學生的日常生活習慣,找到共同話題,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突破口,與學生建立起亦師亦友的關系,彌補留守兒童的情感缺陷,提高學生的依從性,從而提高管理效果,在學生犯錯誤的時候,不要盲目責罰,要加強人文關懷與指導,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并主動改正錯誤。
(二)開展道德教育活動,提高道德品質
道德認識不足是導致小學低低年級留守兒童產生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班主任在對此類學生進行管理的過程中,要首先明確道德意識對于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注重對學生道德意識的激發(fā)與培養(yǎng),開展愛國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建立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比如,宣講愛國人物光榮事跡,組織學生參觀歷史革命景點等,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無私奉獻精神,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的美好,以班級小組為單位組織學生參加獻愛心活動,無償幫助山區(qū)需要幫助的孤寡老人,讓學生在小組活動中,加強與小組成員的合作交流,從中體驗到活動樂趣,激發(fā)班級留守兒童的社會責任感,同時,調動兒童的主動參與性,提高學生的自理、自律能力。
(三)家校合作,全面提高管理效果
農村小學低年級班級留守兒童的管理不僅僅是學校或者班主任的責任,也是每個家庭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3]。一方面,班主任在教育管理中,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溝通交流,了解留守兒童的真實生活情況,掌握其學習心理特點,以便于采取有針對性的管理方法進行指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家長要抽空多陪陪孩子,即使是在外地,也要通過各種手段積極參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比如通過班級QQ群等,與學生和老師加強交流反饋,隨時了解兒童的學習成長狀態(tài),并向班主任充分匯報學生的家庭生活情況,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機制。
三、結語
農村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人員要提高對留守兒童的管理重視,結合班級留守兒童實際管理情況,充分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及學習需求,掌握學生的成長心理特點,加強人文關懷,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認知和道德意識,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徐殿香.淺析農村小學低年級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J]. 新課程(上),2018(03):64.
[2]朱彩蘭.淺析農村小學低年級留守兒童教育教學現狀及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7(03):217.
[3]胡義秋,朱翠英.不同學齡階段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狀況比較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5(01):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