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學質量的逐步提高,新課程教學應運而生并得到了較好的發展。為了適應日新月異的新教學模式,現實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們開始采用多媒體結合其他新穎教學手段的方式來實施課堂教學,以期達到“高效施教、信息全面”的教學目標。初中政治知識構成主要以理論和案例為主,學生普遍認為該科目呆板、枯燥和乏味。故本文以高中時事政治教學為例,探討時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核心價值。
關鍵詞:時事政治;初中政治教學;新課程;核心價值
時事政治是初中政治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政治課程聯系密切,在教材中主要由素材和典型案例二者構成。若能在初中政治課教學中將課程與時事政治緊密結合,使二者相互滲透、互相融合,政治教學的時事價值便能得到有效發揮,同時還能讓課堂氛圍得到有效活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實現教學效果的全面優化。下面本文將從四個方面闡述時事政治在初中政治教學中的核心價值。
一、 結合時事政治素材進行教學可有效激發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從學習中獲得樂趣,產生興趣,才會對學習知識產生熱情,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對學生的關注點進行了解,在課堂中引入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和話題。在講解艱澀難懂的知識點時,教師需要改變生硬敘述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換用新穎、生動、活潑的教學模式實施教學,如利用學生對故事比較感興趣的特點,將時事政治案例結合書本上的知識點以故事講述的方式貫穿其中,縮小學生走神、開小差、脫離課堂教學的概率,用這種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 利用時事政治進行教學是幫助學生深入掌握知識點的重要手段
政治知識中囊括著大量的抽象概念及原理,若僅僅根據書本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課后讓學生對概念和理論死記硬背,就會讓學生產生思維誤區,認為政治課講授的是“假大空”的內容,學習政治是單純應試的需求,無法理解政治這門功課涉及的概念本質及其具體含義。為了改善這種狀況,就應該將時事政治的熱點內容和這些生硬的知識點有機結合,內容將會變得更加“平易近人”,學生將對這些知識有更加直觀深刻的了解,從而達到幫助學生更好掌握和理解政治知識的目的。
例如,在講解八年級上冊的“順境和逆境”的課程時,大部分學生雖然能夠對“順境”和“逆境”的字面意思進行初步的理解,也可以講出課本上“順境不驕傲,逆境不氣餒”的觀點,但這些理解是浮于表面的,并沒有更深一步的探究過程。此時可以結合我國新環境下的發展局面,為學生指出“我國有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國力穩步增強的順境,也有國際環境復雜、國外勢力干擾的逆境”,用這一生動鮮活的案例來深化學生對抽象概念的理解,達到政治課的根本教學目的。
三、 通過時事政治案例教學實現學生綜合水平的提升
單純在課堂上灌輸知識并不是良好的教學方法,最重要的是要在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內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升學生的綜合水準,啟迪學生優良的思維方式,讓學生不止拘泥于書本上的知識,更能打開思路結合實際進行自我探究,加強多個方面的訓練,讓課堂教學事半功倍。現代社會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就是熱愛學習,終生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僅能讓學生在學生時代取得好成績,更對學生今后的個人素質發展大有裨益。
例如,在講授九年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內容時可以結合近期的“十九大召開”作為案例,帶領學生觀看“十九大召開”相關影像資料,結合教師的介紹,讓學生進行教學互動,分析我國政府的職能和性質以及人民代表大會的實際意義;另一方面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從生活中的實際出發,對政府權力監督的必要性進行分析,這樣一來,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了自我探究的快樂,也在這一過程中提高了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
四、 時事政治是初中政治教學中的良好載體
時事政治不止出現在日常的課堂教學內容當中,在各個類型的考試題目中也時有出現,這些考試不僅考察到學生在初中階段必須掌握的知識點,更是未來高考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也就是要求學生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將其轉化為解決生活中各類問題的工具。故教師在選擇例題和習題時需要緊跟時代步伐,盡可能選擇與目前社會熱點相關的參考題和材料,讓學生們在做題的同時,了解國際和社會上發生的重大事件。
五、 結論
根據上文所述,時事政治在初中的政治教學中具有重大的核心價值。因為初中政治這一學科同實際生活聯系異常緊密,在初中政治教學活動中不僅僅要求學生對課本上的理論知識進行理解和掌握,更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政治觀念的過程,培養學生利用核心價值觀政治知識對社會進行認識和理解。引入時事政治內容到初中的政治教學內,可以有效幫助學生養成遇到問題進行自我分析的良好習慣,更符合素質教育的新潮流。
參考文獻:
[1]葉霜.新課程下高中政治課情境教學探索[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5).
[2]鐘鳴.政治課結合時事進行教學的認識和體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9(3).
[3]譚為發.談新課改中高中政治課如何理論聯系實際[J].思想政治課教學,2009(1).
作者簡介:
耿霞,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胡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