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03年的《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對“地理實驗”提出了“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開展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活動”的要求。2017的地理課程新標準提出了四大核心素養——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要求學生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近幾年,高考考查也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到“學科素養”考查轉變,高考命題也開始重視地理實踐力的考核。由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可知,地理實驗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將日益重要,必將成為中學地理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教學手段。
關鍵詞:實驗教學法;地理實踐力;高中地理教學
一、 實驗教學法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重要性
地理實驗教學法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從而完成既定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中學地理實驗教學法是地理認識過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以實驗活動為主要展開形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實驗活動中去,通過實驗學習地理知識、驗證地理知識、培養地理實驗技能。開展地理實驗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可以培養學生小組合作的精神;可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可以提升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地理實踐力,通過實驗使學生體會地理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地理學科的價值,增強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同時體現了“在做中學”思想,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了傳統的教與學方式。
二、 高中地理實驗教學典型案例探究
(一) 立足課堂,開展制作類實驗
課堂實驗是運用一定的器材和設備,將所要學習的地理事物、現象及其變化過程在課堂中表現出來的教學方法。教師可提前準備好實驗方案、相關材料和工具,指導學生在課堂實驗中進行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案例一:“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簡易教具的制作及使用
準備幻燈片紙、紅色油性記號筆、直尺、鐵扣、A4紙。在A4紙上畫出地球平面圖,并在圖上分別用實線標出赤道、40°N緯線;用虛線標出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地軸(圖1);接著用紅色油性筆在幻燈片紙上用橫線表示出夜半球,空白處表示晝半球,箭頭表示太陽直射點(圖2);最后,在A4紙上的地球圓心位置鉆個小洞,用鐵扣將幻燈紙和A4紙釘在一起,完成教具的制作(圖3)。課堂演示中,可將圖3隨意停止在某一狀態,讓學生分析不同地區晝夜長短的情況,也可以讓其觀察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在某一緯度晝夜長短的變化情況。最后,通過表格進行歸納總結,使學生理解晝夜長短的季節變化規律和緯度變化規律,突破了晝夜長短的變化規律的教學重難點。
案例二:“等高線地形模型”的簡單制作
首先,準備好所需的橡皮泥(或黏土)、牙簽、細線繩、墊板等工具。將橡皮泥(或黏土)在墊板上堆成山體狀,按要求捏出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部位;接著,將直尺垂直擺放在山體旁,墊板為海平面高度,按照相同高度的間隔,用牙簽在山體表面不同高度處做上記號,并標出高程;用細線小心地沿著記號處將山體水平切開,切下的山體塊編號后分開擺放;最后,將山體塊根據標號重新擺成山體形狀(圖4)。在制作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等高線的認識和理解,并對自己制作得到的等高線模型繪制等高線地形圖。
(二) 走出課堂,開展實踐類實驗
傳統的高中地理教學主要以課堂教學為主,學生只能通過教師的教和查找相關資料來獲取地理知識,很多地理原理和規律沒法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學生難以理解,更不會學以致用,學習效率低下,因此,走出課堂,利用校園內資源,開展實踐、觀測類實驗非常重要。
案例三:地理坐標測量實驗
組織學生開展學校地理坐標測量實驗,通過地理坐標測量實驗,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正午太陽高度角,掌握太陽高度日變化規律,培養地理觀測能力和實踐能力;使學生理解正午太陽高度、北京時間、地方時差的含義及掌握相關計算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地理計算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
案例四:氣象觀測實踐活動
利用學校的氣象站組織學生進行氣象觀測活動。實驗目的:1. 通過觀測實踐,使學生理解氣象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精神。2. 通過觀測實踐,幫助學生了解氣溫、氣壓、風向、風速、蒸發量、降水量、云層、能見度等氣象要素,從而鞏固天氣系統知識。3. 通過觀測實踐,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實驗步驟:第一,指導老師要為學生普及相關氣象知識及觀測方法,如百葉箱、干濕球、風向標等相關知識;第二,設計制作氣象觀測記錄表;第三,實地觀測:先進行實習觀測,在指導老師帶領下進行,指導老師講解相關氣象知識及觀測方法。再由各班地理科代表組織本班學生進行觀測(每天觀測三次,8:00、14:00、20:00進行觀測),氣象小組成員做好觀測記錄:如氣溫的變化、風的觀測、云和雨的記錄;第四,各小組對氣象觀測記錄表進行完善,形成氣象觀測教學活動方案。
通過氣象觀測實踐活動,氣象興趣小組的全體成員能正確地認識各種氣象符號,正確地運用氣象術語,并進行天氣情況的觀測、測量和記錄。通過氣象觀測實踐活動,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也鍛煉和提高了學生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
(三) 走出校園,展開地理教學活動
地理無處不在,地理教師在制訂教學計劃時應該鄉土地理滲透到地理教學中來,利用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來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比如,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野外考察,可以使學生了解當地氣候、地質構造等,可以將課堂上學生難以理解的山脊、鞍部、陡崖、集水線、分水嶺等知識輕松突破。又如,人文地理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結合家鄉區位優勢,開展地理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
案例五:調查家鄉工業區的發展狀況
在進行“產業轉移”教學時,我設計了課后實踐活動:調查家鄉工業區的發展狀況。讓學生通過實地考察、市民訪問、在互聯網上搜集資料等方式,了解家鄉工業區發展的情況并整理成調查報告,最后在課堂上進行交流,從而使學生理解產業轉移的影響。通過實踐、交流,使學生的思維發生碰撞,拓展了學生的思路,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問題分析能力,也樹立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
三、 結束語
2017的地理課程新標準提出了四大學科核心素養——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地理實踐力,要求學生學會獨立或合作進行地理觀測、地理實驗、地理調查;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表和地理數據的技能。近幾年,高考考查也從“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到“學科素養”轉變,高考命題也開始重視地理實踐力的考核。由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可知,地理實驗在地理教學中的作用和地位將日益重要,必將成為中學地理新課程實施的重要教學手段,因此,地理教師應結合教學所需,精心設計實驗,科學開展實驗,通過實驗高效地提高地理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段玉山.地理新課程教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培英.國外中學實驗·地理[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3]制作模擬實驗 突破教學難點[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2).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謝鋒,廣東省河源市,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