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招生規模不斷增加。近來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國內外許多企業縮小開支,縮減招聘人才數量,種種情況,使得大學生就業形勢更為嚴峻。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如何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其順利實現就業目標已經成為我國社會廣泛關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能力;職業適應
1 就業能力主要構成要素
1.1 就業能力內涵
對于就業能力的定義,學術界一直未能達成共識,國內外常見的定義或描述有: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也有的指人們從事某種職業所具備的能力,包括就業能力與特殊能力。美國教育與就業委員會關于就業能力的定義是,就業能力是獲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進一步講就業能力是在勞動力市場內通過充分的就業機會,實現潛能的自信。盡管以上各種概念定義各有不同,但都指出了和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
本文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主要是指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實現自身價值的能力。主要體現在大學生職業目標是否明確,知識技能是否扎實,就業心態是否端正,是否有適應崗位的實踐能力。
2 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分析
對照以上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標準,目前高校學生在就業能力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2.1 對自我認知不清晰,職業目標模糊
很多學生在高考選擇專業時,只是簡單比照分數選擇一個合適的學校,對所學的專業缺乏了解,對自身的特質、喜好也缺乏深入了解。導致進入大學后,學業、職業目標不明確,在就業時隨大流,不清楚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和不足,不能準確定位自己的求職方向,盲目隨意,所以求職的失敗率很高。
2.2 專業知識技能不扎實
專業知識技能是指畢業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大學生專業技能不足是當前中國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在畢業生人群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目前一些高校的專業課程的劃分和設置太過狹窄,學科之間涇渭分明,使高校的部分專業脫離社會需求,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錯位,專業改造步伐緩慢,教學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大量的理論課程讓學生在專業方向上的收益有限,缺乏實踐能力的大學生成了紙上談兵的高手,導致畢業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適應社會的能力。
從用人單位對求職者的要求來說, “專業知識與技藝”在用人單位最看重的指標中列在第一。專業能力是衡量一個求職者是否合格的核心要素,是指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一般通過查看學習成績表、證書、資格證書進行考核。對研發技術類崗位來說,學習成績和項目經驗尤為重要。根據對部分企業人力資源部的訪談,他們尤其看重專業核心課的成績,認為這代表了一個學生的專業知識掌握情況,同時資格證書也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資格證書往往更能代表學生的一種實力。以法學專業為例,“全國法律資格職業證書”就成為廣大法學學子就業的敲門磚。
2.3 就業觀念狹隘
對大學生而言,受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許多大學生認為,不僅要找到舒適滿意的工作,更要求有高的收入回報,都將自己的工作定位在大城市、大企業,不愿到欠發達的地區,于是出現了“寧要大城市一張床,不要小城市一棟房”的就業局面。部分大學生對就業期望值偏高,眼高手低的現狀比比皆是,較高的期望值與社會現實中的大眾化就業需求出現矛盾,這是導致大學生就業難的重要原因之一。
2.4 職業適應能力不足
從當前社會的就業模式和人才結構來看,大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已經成為他們能否適應當前社會要求的一項核心內容。大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不僅決定了他們就業的成功率,而且對就業后的發展前景也相當重要。
要知道,企業是非常現實的經濟實體,需要的人就是能夠給企業直接帶來績效的人,而紙上談兵的大學生并不能馬上給企業帶來績效,還要搭上老員工給為其輔導,從而影響了企業的整體績效。然而,大學生在校期間接觸理論知識多,真正實際運用少,導致進入用人單位后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來適應工作,用人單位往往在新人入職培養方面花費大量的精力、物力和財力。這些方面的問題,都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難度。
3 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思考
3.1 強化高校在畢業生就業能力提升中的主導作用
高等教育是實現學生從學校向社會轉換的最后一個階段,也是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它通過全面的教育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為國家建設提供各方面的專業人才,因此,高校在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生上起主導作用。重視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不僅要加強對畢業生就業的指導和培訓,也要重視畢業生的實操能力,加強與社會企業機構的聯系,創造為大學生提供就業實踐機會、為企業輸送高質量人才的雙向機制。
3.2 引導學生盡早規劃個人職業生涯
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就業能力培養負責,努力成為自己職業生涯的規劃師,盡早對個人的職業方向做出判斷與規劃。建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有利于大學生認清自身,準確定位;認清社會,培養核心競爭力;提高自身就業品質,提升可持續就業能力。
3.3 加大專業技能培養力度
加大對大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應以市場為導向,根據社會需求對課程進行改革,注重高素質、強能力的培養計劃,使大學生能夠不斷的學習和更新知識,適應社會變化發展需要。
3.4 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
引導學生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拋棄“大城市、大企業、鐵飯碗”的舊思想,結合自身優勢,把握市場導向,審時度勢,為自己的未來創造出新的天地。
3.5 提升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
加強大學生見習制度和實習制度,提高大學生的實踐能力。
關注在校大學生的實習情況,完善大學生實習制度,未雨綢繆,使大學生在畢業前就具備崗位對口的實踐經歷。借助大學生見習制度平臺,建立促進大學生實習的長效機制,是解決大學教育與社會脫節,提高大學生實踐能力,最終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效方法。
通過體制創新構建有利于促進經濟轉型提升的制度環境,切實破解產學研合作的各種障礙,加快創業創新平臺的建設,集聚創新資源,激活創新要素,轉化創新成果,著力營造創業創新的良好環境,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創新。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我國高校制度改革之后在高等教育領域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高低不僅決定了個人的發展趨勢,很大程度上也決定了高校的生存空間。大學生就業是實現自我發展的關鍵,同時也是社會發展和穩定的關鍵。因而, 社會、高校、就業單位都需要加強對大學生就業的關注,幫助他們進一步樹立正確的就業觀,為其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這樣才能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根本提升,才能從本質上打破結構性失業的僵局。
參考文獻
[1]王義倫,陳曉暾.核心競爭力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能力與經濟發展提升策略[J].現代營銷(經營版),2018(8).
[2]陳勇.大學生就業能力及其開發路徑研究[D].浙江大學,2012.
[3]胡相忠.新常態下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探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7(8):138-140.
[4]陳驊,饒蕓.以就業為導向的大學生職業能力提升培養研究[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04).
作者簡介
黃薇(1980-),女,湖北,助理研究員,碩士,西南政法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