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海
摘 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托爾斯泰說過這樣的一句話:“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興趣就會入迷,入迷就鉆得進去,就會轉化為學習的動力。因此,語文課堂教學導語設計的得當與否,是一堂語文課成敗的關鍵。導入不當,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能調動,學生感覺上課索然無味,課堂氣氛沉悶;而一段生動優美的導語則能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欲望,增強其好奇心,調動起學習的積極性,提升課堂的活躍氣氛。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導語
一、開門見山式導入
這是閱讀教學慣用的一種開講方法,揭示課題后,單刀直入,由題及文。例如,學習《行道樹》一文時,教師講:“行道樹是城市馬路兩邊的樹,同學們知道它站在馬路邊有什么作用嗎?”學生答:“凈化空氣。”教師接說:“下面我們來聽聽行道樹的心聲,了解一下行道樹的形象。”就這樣,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把握了文章的寫作意圖,對于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思維有著積極作用。
二、設疑式導入
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力打破學生頭腦的“平靜”,激發學生思維活動的“波瀾”。即注重激發學生的疑問,引發他們在生疑—質疑—釋疑的循環往復中探求新知,發展智能。設疑可使學生在釋疑中產生求知欲望,形成探索和發現知識的動力,提高其探索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如在教《行場上的婚禮》一文時,一開始就抓住課文題目的不同尋常向學生提問:“刑場上怎么舉行婚禮?婚禮為什么在刑場上舉行?刑場是死亡的場所,意味著生命的結束,是悲涼的氣氛;舉行婚禮是歡樂的事情,意味著幸福,是喜悅的氣氛。然而,如此矛盾的事情確實發生了,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一連串的提問,是學生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急切地想知道下文如何分解。
三、故事式導入
學生大多愛聽故事,講故事是投其所好,往往也會收到較好的效果。講授新課前先講一段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故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課文。學生普遍感到議論文學習較多的道理闡釋過于枯燥。作為教師,我也深感議論文教學的棘手,諸多時候都使我感到上課比較被動。如何讓學生對議論文學習感興趣?我想到了若能把深奧抽象的說理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故事,這樣學生肯定感興趣,對議論文也就易于接受了。于是我就在導語設計上尋找突破口。
四、創設情境式導入
根據課文內容創設特定情境,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如在教授《果樹園》時,由老師精心設計了這樣的導語:“當曙光沖破黑暗,大地剛從薄明的晨曦中蘇醒過來的時候,驀地,一輪紅日躍出海面,將一片金輝灑向人間,于是村舍、山巒、樹木、花草……大地上的一切宛如鍍上了一層金色,顯得那么富有詩意,那金色的彩霞,淺黃色的薄光,偶爾閃光的露球,像甘露沁人心脾,像醇酒叫人心醉,多美的清晨啊!晨光的大地是美的。那么,清晨的果園,果園的清晨又是怎樣一番景致呢?讓我們隨著作者丁玲的行蹤去觀賞一下《果樹園》清晨的美景吧!”這里,老師用形象生動的語言為學生描繪了一副多姿多彩,極為絢麗的直觀畫面,其中既有對客觀景物的傳神描述,又有主觀感情的濃烈抒發;既有粗線條的勾勒,又有工筆細描。
五、設置懸念式導入
設置懸念,可以引人入勝。這正像教師給學生說出一個“謎面”,讓學生急切的盤問老師說出“謎底”一樣,不僅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也非常有利。例如,我在叫《唐雎不辱使命》是這樣開始的:“有一個強大的國家,想吞并一個弱小的國家,便假惺惺地提出要以十倍的土地來換取弱國的疆土,如果你是這個小國的使者,你能用什么辦法保住自己國家的疆土和尊嚴呢?”這一假設,立即使學生陷入深思之中。稍事停頓,老師接著又說:“距今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就有一個叫唐雎的人,憑著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使自己的弱小的國家免遭強大秦國的吞并,那么,他是怎樣做的呢?好,讓我們來學習課文《唐雎不辱使命》。”由于導語設計的新穎而又切題,所以學生就開動腦筋,向深層思考,試圖找出解決問題的答案。
六、介紹背景式導入
了解課文背景,能跟好的理解課文內容。老師可以結合特定的歷史背景導入新課。我在教同一片課文《唐雎不辱使命》時,也曾這樣導入過:“同學們聽說過天上掉餡餅的事嗎?天上真會掉餡餅嗎?話說在戰國末期,秦滅六國,基本統一中國后,國土面積擴大了,天空更廣闊了,新鮮事也隨之多了!還就有那么一天,天上‘真掉下一張很大的‘餡餅,不歪不斜正砸中了安陵君。安陵君何許人也?他是安陵國的國君。安陵國曾是魏國的一個附庸國,魏王后還能以方圓五十里地獨存,安陵君成天提心吊膽,生怕出事,因為他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今天天上掉下的這張‘餡餅還真砸的他眼冒金花,急問左右到底是怎么回事,文武百官奏曰:‘秦王拿十倍的土地來換安陵,這真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安陵君心知肚明:秦王此舉,狼吃小羊,包藏禍心!于是,急宣外交大臣唐雎進殿,命他到秦國問個究竟。唐雎肩負安陵君的重托,出使秦國,于是,就演繹了一段赤膽中心的衛國故事。要知后事如何,且聽課文分解,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唐雎不辱使命》。”這段導語,結合特定的歷史背景運用評書藝術,繪聲繪色的向學生傳輸了唐雎出使秦國的歷史背景,對理解課文內容大有裨益。
七、結束語
語文教學的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因此,導語設計也不能刻板單一,應力求花樣翻新,多彩多姿。在新課導語設計上,除上述事例外還有溫故知新導入,圖示導入,針對語病導入,點出人物導入等,顯示了語文教學欣欣向榮,異彩紛呈的大好局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有些教師已把電教媒體引入語文教學,并將其作為新課導入的一種新手段,使語文教學面向現代化又靠近了一步。總之,不管采用哪一種導語設計,都要為全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服務,與講課的內容緊密相連,自然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