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杰峰
摘 要: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被稱為“人類通用智力工具”,信息素養已成為了與傳統文化的“讀、寫、算”一樣的生存能力之一。那么最具有時代性和開放性的思想政治課在信息技術時代應該如何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與學科融合的素養呢?
關鍵詞:信息技術;思想政治;有效融合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被稱為“人類通用智力工具”,信息素養已成為了同傳統文化的“讀、寫、算”一樣的生存能力之一。那么最具有時代性和開放性的思想政治課在信息技術時代應該如何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信息與學科融合的素養呢?
我初步探索并努力構筑了“信息化條件下的思想政治課自主式學習新型模式”,充分利用網絡的大信息量,充分擴展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增強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運用信息和創造信息的能力。我認為將信息技術與多媒體教學合理巧妙地運用到課堂中,就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一、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
營造信息化教學環境是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基本內容。所謂信息化教學環境是指能夠支持真實的情境創設、啟發思考、信息獲取、資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協作學習等多方面要求的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即能支持下述新型教與學方式的教學環境。
二、實現新型教與學方式
實現以“自主、合作、探究”為特征的新型教與學。方式則是一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課的具體目標,有了新型的教與學方式,再加上正確教育思想觀念的指導和相關教學資源的支持,才有可能實現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
三、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的最終目標是要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將教師主宰課堂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結構,改變為既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突出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主導—主體相結合”教學結構。
要深刻認識課堂教學結構變革的具體內容,教學結構的變革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它要具體體現在課堂教學系統上述四個要素地位和作用的改變,也就是:教師要由課堂教學的主宰和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學生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學生要由知識灌輸的對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和情感體驗與培育的主體;教學內容要由只是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并有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案例、光盤等)相配合;教學媒體要由只是輔助教師突破重點、難點的形象化教學工具轉變為既是輔助教的工具,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協作交流工具與情感體驗與內化的工具。
要想將上述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即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地位、作用的改變)真正落到實處,只有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并實施相關的教學模式才有可能;為此,應在不同學科中采用能實現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創新“教學模式”,例如:數學學科的“教學模式”能實現數學課堂教學結構變革要求的“教學模式”,若是從教學過程所包含的教學環節來劃分,可看作是由五個環節組成的“教師主導下的探究”模式,其實施要領是:
1.創設情境:教師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把全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當前學習主題上來。
2.啟發思考:教師提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并能引起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是新授知識的體現,也可以是用于拓展、遷移當前所學知識)。
3.自主(或小組)探究:由學生運用認知工具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自主(或小組)探究(不同的學科所用認知工具類型也不相同;探究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4.協作交流:在小組之間或在全班范圍進行協作交流;協作交流內容可以是新授知識,也可以是拓展、遷移的知識)
5.總結提高:在個人總結和小組總結基礎上,教師加以補充與升華;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淺層認知達到深層認知。
仔細分析上述創新教學模式,不難看出,盡管實施的具體環節、操作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非常關注并力圖實現課堂教學系統四個要素(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地位與作用的改變,也就是要努力實現課堂教學結構的根本變革。事實上,這種能達到基礎教育質量大幅提升目標(也就是能夠讓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真正產生出“革命性影響”)的“跨越式發展”創新試驗,就是在信息化教學創新理論的指引下,通過根本變革傳統課堂教學結構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