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戲劇學院 102209)
京劇是我國最重要的戲曲藝術,其具有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人文精神的作用,也能夠對高校文化教育作出指導。在西方文化不斷涌入的現代社會,高校應秉持著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理念,展開京劇基礎理論知識、京劇表演與伴奏等教學內容的改革創新,盡可能在保證學生京劇基礎理論學習的同時,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進行京劇課堂實踐的組織與教學,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現階段高校所開設的京劇課程,通常圍繞京劇基礎理論、經濟表演、樂器伴奏等內容進行展開,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狀況、興趣愛好,對其開展京劇表演、器樂彈奏等的教學,以培養出具有專業實踐能力的京劇人才。而將京劇課程到引入普通院校的課堂中,既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的人文藝術,也能夠提高學生的京劇文化感知力、審美素養,并推動傳統京劇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發展。
1.提高學生京劇課程學習的參與度和興趣。京劇課堂教學不僅向學生講授基礎的理論知識,而且將理論內容、舞臺實踐有效結合,或者進行京劇學科、音樂學科教學內容的融合。教師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手段,開展京劇唱段、伴奏技巧的課程實踐教學,吸引學生感受戲曲藝術、欣賞戲曲表達,提高學生京劇藝術學習的參與積極性。如部分教師在京劇唱腔的講授中,先向學生教唱《唱臉譜》《蘇三說》等流行音樂,激發起學生參與京劇課程學習的興趣,之后再對學生進行《蘇三起解》、《紅娘》《洪洋洞》《穆桂英掛帥》等基本唱段的教學。
2.改革與發展傳統的京劇戲曲文化。新中國建立以來,我國現代京劇在四大須生、四大名旦帶領下,已經開展一系列京劇內容、表達方式的改革,《沙家浜》《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杜鵑山》等現代戲曲劇目不斷涌現。京劇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從京劇表演內容、京劇唱腔、京劇化妝、京劇服飾入手,引入現代化的京劇劇目,對傳統京劇人物形象、故事情節、文化表達進行革新,促進傳統京劇文化的現代化演變。比如《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樣板戲的教學,通過對學生京劇表演、器樂演奏技巧的教育,可以傳達更現代化的戲曲內容、唱腔唱法和演奏形式,也更容易被廣大學生接受與理解。
3.培養學生的京劇綜合能力、審美素養。京劇專業課程教學不僅講授基礎的京劇理論知識,還會對表演、唱腔、樂器伴奏等實踐內容進行教學,主要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京劇表演的綜合能力。通常教師根據男生、女生嗓音的生理差異,以西皮、二黃板式為基調進行京劇唱段的教育,比如對女生展開《紅燈記》“李奶奶和李鐵梅”唱段的教學,對男生進行《空城計》里“諸葛亮”唱段的教學,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發展情節,提高其京劇表演、京劇演唱和樂器伴奏的專業能力、審美素養。
1.京劇課程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與定位。高等教育課堂中的京劇教學,仍舊缺乏明確的教學定位、教學目標。多數教師采取傳統“講授式”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京劇基礎理論知識、表演與樂器伴奏講授,忽視了不同學生京劇基礎、學習能力的差異性。而部分學生在京劇表演、演奏實踐過程中,只是簡單對京劇唱段、器樂演奏進行練習,京劇劇目練習也往往放在課下,因此缺乏明確教學目標與發展方向的京劇教學,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課程教學效果。
2.京劇課程的唱腔、唱段與情節過于復雜。京劇表演包含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等基本技法,不同京劇唱段的教學中,又有著多種唱腔、唱法和動作表現形式。首先從京劇劇目的唱詞來看,文言文、文白夾雜的戲文,大大增加了學生京劇學習與記憶的難度,部分學生對唱詞的識記、背誦存在抵觸情緒,甚至會出現唱錯詞、忘詞的狀況,導致京劇表演、唱詞的課程教學更加困難。其次,不同京劇唱段的唱腔富于變化,不同京劇人物角色和演唱節奏之間的差異性大,再加上京劇演唱時的咬字、發聲位置及唱法的特殊性,使得京劇課程唱腔的教學普遍存在教學時間長、教學效果差的問題。最后,由于京劇劇目的故事情節過于傳統,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具有較大差距,多數學生在京劇劇情、演唱內容學習中,會產生一種天然的疏離感、陌生感,這也會對京劇課程教學與學習造成一定影響。
3.京劇課程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組織的欠缺。高校教師在參加京劇教學之前,通常缺乏京劇理論知識、教學實踐等的系統性培訓,尤其對于剛畢業的教師而言,這些教師在京劇劇目演唱、身法形態與樂器伴奏方面,仍然存在理論認知不足、實踐欠缺的問題。教師對高校學生的京劇課程教學,主要根據自身的京劇學習經驗、教學習慣,進行課堂教學內容組織、教學方式設計,對學生展開“講授式”的京劇內容傳達。過于固化、缺乏完整性京劇課程教學方式,不僅不能激發學生京劇學習的積極性,也很難幫助學生掌握不同曲目的演唱方式、演奏技巧。而學生在完成京劇理論學習后,也缺少教師對其進行溝通交流和指導,由此導致學生京劇唱腔、身法、樂器演奏等實踐的學習,容易出現理解與表達的錯誤。
1.創設多元化京劇教學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多元化京劇課程教學情境的創設,需要對傳統“講授式”京劇教學模式進行革新,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入本節課的課程內容。京劇表演、京劇演奏技巧教學中,首先教師可以借助于歌曲、舞臺劇等形式,向學生展示生活中存在的京劇元素,引導學生聽《蘇三說》、《花田錯》等歌曲,帶領學生觀看《蘇三起解》、《拾玉鐲》、《洪洋洞》等京劇劇目。之后利用多媒體軟件、PPT課件,在課堂中介紹京劇服飾、臉譜、道具等京劇元素,使學生對京劇表演的外在形象有一定了解。相比京劇課程的“講授”教學,情景化的教學導入模式更加生動形象,能在短時間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京劇教學效果。
2.加強師資培養以保證京劇課程教學的專業性。普通院校的京劇課程教學,應培養具有扎實理論知識、專業京劇表演技能的師資隊伍,只有教師掌握系統的京劇理論、京劇表演技巧、演奏技巧,才能夠對學生的京劇課堂學習做出正確指導。第一,普通院校教師要加強京劇表演、京劇唱腔等的練習,從簡單的《報燈名》《賣水》等經典唱段,再到《蘇三起解》《坐宮》《文昭關》等復雜唱段的學生,都要做到學習目標清晰、理解與表達到位,以保證教師京劇課程教學的專業性。第二,高校可以聘請院團專業的京劇演員,開展京劇理論知識、演唱方式、表演技巧的講座及公開授課,重點對教師京劇發聲、身段動作進行培訓與指導,不斷豐富京劇教師的理論認知、實踐經驗。
3.加強不同京劇課程內容的分層教學、實踐教學。當前京劇課程存在多種多樣的教學內容,包括京劇理論知識、京劇表演、樂器演奏等教學內容。高校京劇課程內容的教學,應根據京劇教學主題、教學內容的難易程度,進行分層次、分階段教學,不定時關注學生的舞臺實踐。在京劇表演、樂器演奏技巧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外形條件、學習情況、興趣愛好,對其展開差異化、分層次的教學,每個學生只專注于某一行當展開技能學習。同時對學生進行一對一的指導,解決其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從而有效提高京劇課程的教學質量。比如京劇唱腔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京劇的念白、身段,使學生真正理解京劇劇目的故事情節。之后開展京劇正確唱腔、唱法表達的教學,幫助學生找到發聲位置、發聲技巧,深化學生對不同京劇情感表達的認知,完成京劇理論知識、實踐表演課程的教學任務。
京劇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立體化的視覺、聽覺藝術。隨著西方流行文化、多元文化的不斷涌入,京劇的教育教學與傳承面臨著巨大沖擊,多數學生更愿意接受快節奏、速食化的娛樂信息,而不是唱腔、唱詞過于復雜拗口的京劇。因此教師開展的京劇課程教學,需圍繞學生學習狀況、學習興趣,對多種京劇教學內容進行妥善組織、分層教學,強化京劇理論知識與實踐的融合,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專業京劇人才。